魏欣球 唐偉發(fā)
血清降鈣素原在膿毒血癥患者病情監(jiān)測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
魏欣球 唐偉發(fā)
目的 探討血清降鈣素原(PCT)在監(jiān)測膿毒血癥患者病情及預后評估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膿毒血癥患者,根據(jù)病情分為膿毒癥組、重度膿毒癥組和膿毒癥休克組,同期收治的非膿毒血癥患者48例為對照組。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檢測其血清PCT水平,記錄當天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Ⅱ(APACHE-Ⅱ)評分。結果 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評分均為膿毒癥休克組大于重度膿毒癥組大于膿毒癥組大于對照組,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PCT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呈正相關(r=0.58,P<0.05)。膿毒血癥患者第1天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評分好轉、無效和死亡患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第3、5天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評分均為好轉患者小于無效患者小于死亡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PCT水平與膿毒血癥病情嚴重程度分級及病情預后轉歸有密切關系,隨病情好轉而降低,隨病情惡化而升高,可作為膿毒血癥患者病情監(jiān)測和預后評估的觀察指標。
血清降鈣素原;膿毒血癥;病情監(jiān)測;預后評估
膿毒血癥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非常高,目前已成為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非心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來盡管通過大量臨床研究,在抗感染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膿毒血癥仍然處于高病死率狀態(tài)。因此,膿毒血癥的早期診斷尤為重要,可為后期治療和預后提供基礎和保障,提高患者生存率。膿毒血癥的診斷目前主要依靠血液或體液實驗室培養(yǎng),但常規(guī)病原微生物檢查耗時長且陽性率低,不利于早期診斷[2]。血清降鈣素原(PCT)作為一種新的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炎性反應指標,近年來被逐漸應用于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3]。本研究通過對80例膿毒血癥患者血清PCT進行監(jiān)測,探討該方法在膿毒血癥病情監(jiān)測、預后評估中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80例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確診為膿毒血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44±6)歲;患病原因:創(chuàng)傷35例,慢性病30例,其他15例。所有患者的診斷均嚴格按照2001年國際膿毒癥會議制定的標準進行,且發(fā)病時間不超過24h[4]。根據(jù)患者病情分為膿毒癥組42例、重度膿毒癥組26例和膿毒癥休克組12例。排除1周內2次血培養(yǎng)結果前后不符合、確診為寄生蟲疾病以及合并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小細胞肺癌、甲狀腺癌及副腫瘤綜合征及資料不全患者。另選同期收治的非膿毒血癥者48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33~75歲,平均(43±6)歲。4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標本采集及檢測 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體溫、血壓、脈搏、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心電圖及中心靜脈壓水平,并行血培養(yǎng)、體液培養(yǎng)、微生物鑒定及影像學檢查。患者均于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無菌采取靜脈血3~5m l。室溫放置1h后采用3000r/min離心15m in,當天取上層血清進行檢測。血清PCT水平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熒光法(ELIFA),檢測儀器為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mini VIDAS全自動免疫熒光分析儀,PCT試劑盒為梅里埃VIDAS-BRAHMS。血液培養(yǎng)采用梅里埃BacT-ALERT 3D120全自動血液培養(yǎng)系統(tǒng),細菌檢測采用法國梅里埃ATB自動細菌鑒定。同時記錄抽血當天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Ⅱ(APACHE-Ⅱ)評分。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體溫恢復至36~38℃以下;②心率恢復到病前水平;③呼吸頻率<20次/min或PaCO2>32mmHg;④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4~12)×109/L,或未成熟粒細胞<5%。符合以上指標中的3項或3項以上為好轉;未達到3項為無效。
1.4 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評分觀察指標 APACHE-Ⅱ評分:本組患者均于入ICU治療前行APACHE-Ⅱ評分,包括生理指標(體溫、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血氣、血漿鉀、鈉、肌酐、紅細胞壓積和Glasgow昏迷評分(GCS)等總急性生理評分(APS)及器官功能不全或免疫低下等慢性健康狀況評分。血清PCT水平測定:患者于入ICU治療第1天及治療后第3天、第5天取靜脈血(死亡患者記錄到死亡前)分離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PCT水平,試劑盒購自廣東虹業(yè)抗體科技有限公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的比較采用SNK-q檢驗,兩因素相關性研究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清PCT水平與膿毒血癥病情的關系 對比入選當日膿毒血癥不同組和對照組PCT水平和APACHE-Ⅱ評分,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膿毒血癥各組患者和對照組血清PCT水平和PACHE-Ⅱ評分不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SNK-q檢驗結果顯示,隨著膿毒血癥病情的加重,血清PCT水平逐漸升高,APACHE-Ⅱ評分也逐漸升高,膿毒癥休克組大于重度膿毒癥組大于膿毒癥組大于對照組,各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SPearman等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PCT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呈正相關(r=0.58,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表1 四組患者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膿毒癥組比較,#P<0.05;與重度膿毒癥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PCT(ng/m l) APACHE-Ⅱ評分(分)對照組 48 0.47±0.21 2.36±0.87膿毒癥組 42 6.38±2.10* 15.25±5.46*重度膿毒癥組26 11.45±4.35*#20.64±5.78*#膿毒癥休克組12 30.75±7.16*#※25.13±6.21*#※P <0.05 <0.05
2.2 血清PCT水平與膿毒血癥預后的關系 膿毒血癥患者第7天的訪視結果為好轉33例、無效25例、死亡22例。根據(jù)療效比較好轉、無效和死亡患者第1、3、5天血清PCT值和APACHE-Ⅱ評分,結果顯示,好轉患者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評分均逐漸下降,而無效和死亡患者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評分均逐漸升高,但死亡患者升高幅度>無效患者。三類患者第1天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評分相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發(fā)生膿毒血癥的第3天,死亡患者血清

注:與好轉相比,*P<0.05,※P<0.01;與無效組相比,#P<0.05,㊣P<0.01
表2 根據(jù)療效對膿毒血癥患者血清PCT水平與APACHE-Ⅱ評分的關系(±s) PCT水平、APACHE-Ⅱ評分明顯高于好轉和無效患者(P均<0.05),無效患者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評分高于好轉患者(P均<0.05);膿毒血癥第5天,死亡患者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評分高于好轉和無效患者,差異更為顯著(P均<0.01),無效患者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評分高于好轉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見表2。
膿毒血癥及其隨后并發(fā)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對于其具體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涉及復雜的全身炎癥網(wǎng)絡效應、基因多態(tài)性、免疫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組織損傷以及宿主對不同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異常反應等多個方面,與機體多系統(tǒng)、多器官病理生理改變密切相關[5]。目前,膿毒癥的確診主要依靠病原微生物檢查,但常規(guī)病原微生物檢查耗時長且陽性率低,不利于早期診斷,特別是在缺少臨床癥狀的情況下[2]。因此,尋求一種靈敏度和特異度高的膿毒血癥診斷指標,可有效指導膿毒血癥患者的治療并對預后進行評估,促進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PCT是降鈣素的前體,是一種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分子,分子量為13kD,是降鈣素的前體肽,由降鈣素、降鈣蛋白和一個含57個氨基酸的N-末端殘基組成[6]。正常情況下,血清PCT水平較低(<0.1ng/m l),但在嚴重細菌性感染時,血清PCT水平顯著升高且與病情變化呈正相關。因此,血清PCT水平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病情診斷和預后評估。1993年,法國兒科學家Assicot等[7]首次報道,膿毒血癥患者血清PCT水平明顯升高,提出PCT可作為感染性疾病和膿毒血癥的血清標志物。此后該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證實了PCT可作為膿毒血癥早期診斷指標,與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均有一定關系[8]。本研究通過對濃度血癥患者血清PCT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膿毒血癥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正常人,且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PCT水平發(fā)現(xiàn)PCT水平波動與病情變化趨勢一致,即PCT水平升高,病情惡化,PCT水平降低,病情緩解,這與以往國外文獻報道結果一致[9-10]。熊明潔等[2]推測膿血毒癥患者血清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機體對感染的一種反饋性調節(jié)過程所致。
APACHE-Ⅱ評分作為一種較好的疾病嚴重度分類系統(tǒng),具有客觀、簡單、可靠、所用指標臨床常用、易于采集等特征,自提出后即被歐美廣泛采用,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危重患者預后評分系統(tǒng)。研究表明,PCT與APACHE-Ⅱ評分有很好的相關性,結合PCT與APACHE-Ⅱ評分有助于早期診斷膿毒癥及對預后進行評價[11]。本研究顯示,膿毒血癥患者APACHE-Ⅱ評分高于對照組,隨病情加重APACHE-Ⅱ評分逐漸升高,病情緩解APACHE-Ⅱ評分降低,且血清PCT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呈正相關,這與文獻報道相符。
綜上所述,血清PCT檢測具有操作簡便、快速、準確等特征,與膿毒血癥嚴重程度及病情轉歸密切相關,對膿毒血癥的診斷、治療效果及預后的判斷具有很好的臨床實用性,可作為膿毒血癥患者病情監(jiān)測和預后評估的觀察指標。
[1] 田金飛,湯彥.膿毒血癥研究進展[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2, 18(1):14-16.
[2] 熊明潔,范紅,郭靚.80例膿毒血癥患者血清降鈣素原監(jiān)測和預后評估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1,40(30):3076-3078.
[3] 任芳萍,劉玲莉,吳昌歸.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及預測價值[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22(7): 306-309.
[4] 姚詠明,盛志勇,林洪遠,等.2001年國際膿毒癥定義會議關于膿毒癥診斷的新標準[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6,18(11):645-646.
[5] 鄧小明.膿毒癥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新進展[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0(4):122-129,153.
[6] 譚倩,田衛(wèi)群,王禮,等.降鈣素原基因克隆表達及多克隆抗體的制備[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3,29(5):504-506.
[7] Assicot M,Gendrel D,Carsin H,et al.High 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 ith sePsis and infection[J].Lancet,1993, 341(8844):515-518.
[8] 保勇,史夢,喻華,等.檢測血清降鈣素原對感染性疾病及膿毒癥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2,9(1):94-96
[9] Hugle T,Schuetz P,Mueller B,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for discrim ination between sePtic and non-sePtic arthritis [J].Clin ExP Rheumatol,2008,26(3):453-456.
[10] 劉林華.血清降鈣素原監(jiān)測在膿毒血癥患者病情監(jiān)測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2,19(5):745-746.
[11] 李國福,田悅,吳興茂,等.膿毒癥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與APACHE-Ⅱ評分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08, 24(10):1043-1045.
R631.+2
A
1673-5846(2014)06-0089-03
韶關市始興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韶關 51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