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消化不良臨床分析
劉麗娟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的臨床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診治的170例消化不良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112例(中西醫結合治療)和對照組58例(單純西藥治療),各治療4周,將其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并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明顯更高,癥狀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小兒消化不良的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治療較單純西藥治療效果更顯著,明顯改善患兒預后。
中西醫結合;單純西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兒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醫學上稱之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既往臨床上還稱之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指經排除器質性疾病,反復發作的餐后飽脹、惡心、嘔吐、上腹痛以及食欲不振等[1]。目前對其發病機制的研究尚未得出明確結論,僅能證實與腸胃運動障礙密切相關,病情常受精神因素影響。臨床上常進行單純西藥治療,但很難達到理想療效。本研究中,對我院診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診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17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12例和對照組58例。觀察組中男53例,女59例,年齡2~13歲,病程1個月~7年;對照組中男26例,女32例,年齡2~11歲,病程2個月~8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使用單純西藥治療,給予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多潘立酮片10mg/片口服,1片/次,3次/d,餐前30m in給藥,4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辨證治療,每天給予四磨湯口服液(組方:木香、積殼、烏藥、檳榔)20m l,3次/d,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給予患兒清淡飲食,禁食辛辣、油膩,并保持心情舒暢,適量運動。伴有嚴重營養不良的患兒可通過靜脈滴注給予營養。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本研究以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2007年制定的《中國消化不良的診治指南》為參考,研究制訂療效評價標準。計算公式為: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患兒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個等級。治愈:無明顯臨床癥狀,療效指數>90%;顯效:癥狀好轉顯著,療效指數60%~90%;有效:臨床癥狀稍有減輕,療效指數30%~60%;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療效指數<30%[2]。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患兒的所有臨床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率的比較采用%表示,計數數值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患兒總有效率為79.3%。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常用多潘立酮片等胃動力促進藥物進行治療,但單純西藥治療有效率低且臨床復發率高。中醫學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雖然病在胃,但與肝脾等臟腑有密切聯系,所以臨床治療以行氣解郁、疏肝和胃為治療原則[3]。近年來,臨床上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此類疾病,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四磨湯中烏藥可行氣疏肝故解郁,檳榔可行氣化滯故除滿,積殼可行氣寬中故除脹,木香可行氣調中故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行氣解郁、疏肝和胃之功。再與常規西藥配合,中西合璧,切合病機,故獲佳效。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兒總有效率為98.2%,而單純使用西藥治療組的患兒總有效率為79.3%,前者顯著高于后者,由此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療效顯著優于單純西醫治療。綜上所述,對治療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結合較單純西藥治療的有效率及患兒依從性更高,適合臨床推廣使用。
[1] 顧小生,童昌珍.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5):511-512.
[2] 劉國鳳,譚榮.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96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6):481-481.
[3] 肖浩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12(4):81-82.
R723.1
A
1673-5846(2014)06-0110-02
金沙縣中醫院,貴州畢節 5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