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琴 謝 媚
中小學校肺結核病篩查結果分析
胡曉琴 謝 媚
目的 了解咸豐縣中小學校師生結核病感染與發病情況并有效控制學校結核病的傳播與流行。方法 對2012年9月至12月對咸豐縣中小學校師生45 001人中30 515人進行肺結核病篩查,并對結核分枝桿菌抗體(IgG)檢測,對抗體陽性者開展可疑癥狀篩查,同時復查胸片、痰涂片。涂陰肺結核患者的診斷由涂陰診斷小組會診后確診。結果 本次研究篩查率為67.8%,結核抗體陽性者1 899例,陽性率為6.2%。教職工抗體陽性率較中學生、小學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年齡越大結核病抗體陽性率越高。胸部X線檢查1 899例,痰涂片檢查574例。新發現活動性肺結核患者6例,治療期肺結核患者18例,陳舊性肺結核6例,支氣管炎或肺部感染等424例。對民族初級中學、樂山初級中學、縣高中的結核病抗體陽性率進行比較,縣某高中陽性率13.5%顯著高于其他學校;縣高中的結核病抗體陽性率同民族初級中學、樂山初級中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對結核病早預防,做好篩查,嚴格控制,才能控制學校結核病疫情的發生。
肺結核病;篩查;學校
為了解中小學校師生結核病感染與發病情況,有效控制學校結核病的傳播與流行。2012年9月至12月對咸豐縣中小學校師生進行了肺結核病篩查,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咸豐縣中小學校學生及教職工。
1.2 方法 對所有對象進行結核分枝桿菌抗體(IgG)檢測,結果陽性者復查胸片、痰涂片。
1.2.1 樣本采集 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和配套采血針采集2m l靜脈全血,以4 000r/min離心10min,分離出血清至預先做好對應標記的1.5m l EP管中備檢。
1.2.2 檢測試劑 采用結核分枝桿菌抗體(IgG)檢測試劑盒(上海榮盛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規格96人份/盒,批號20130601)。
1.2.3 檢測原理 將致病性結核分枝桿菌七種(38kD、ESAT-6和CFP10、MPT64、M tb8、M tb8.4和M tb16.3)特異抗原優勢肽段分別制備成融合抗原,進行串聯實現多表位抗原嵌合表達,由基因重組表達的結核分枝桿菌多表位融合抗原包被酶聯板,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方法,加待測血清,如待測樣品中存在結核分枝桿菌IgG抗體,形成特異抗原抗體復合物,再加入抗人IgG酶標抗體與其反應,經酶底物顯色,以顏色的深淺判斷樣品中結核抗體是否存在。
1.2.4 確診方法 對抗體陽性者開展可疑癥狀篩查,同時復查胸片、痰涂片。肺結核診斷標準按照(WS288-2008)執行。涂陰肺結核患者的診斷由涂陰診斷小組會診后確診。
1.2.5 篩查前準備 縣衛生局、教育局制定《咸豐縣中小學生及教職工結核病抗體檢測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對結核病篩查方案、抗體檢測技術、放射、痰檢進行統一培訓。印制《咸豐縣結核病篩查告知書》45 000份,在各中小學校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
1.3 確診及處理 篩查發現的肺結核患者,由疾病控制中心結防科給予全程免費抗結核、護肝治療、督導管理。發現肺部有其他疾病者轉診至當地醫院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和Excel 20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篩查情況 咸豐縣教職工及中小學生共45 001人,本次結核病篩查30 515例,篩查率為67.8%。結核抗體陽性者1 899例,陽性率為6.2%。
2.2 結核病抗體陽性率 教職工抗體陽性率高于中學生,中學生高于小學生(表1)。教職工抗體陽性率與中學生、小學生比較χ2=28.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年齡越大結核病抗體陽性率越高。

表1 結核抗體陽性例數分布表
2.3 抗體陽性者復查結果 對結核抗體陽性者進行胸部X線和痰涂片檢查。胸部X線檢查1 899例,痰涂片檢查574例。新發現活動性肺結核患者6例,治療期肺結核患者18例,陳舊性肺結核6例,支氣管炎或肺部感染等424例。新發肺結核6例全部為中學生,治療期肺結核17例為中學生(表2)。

表2 結核抗體陽性者檢查結果(n)
2.4 城區學校陽性率比較 對民族初級中學、樂山初級中學、縣高中的結核病抗體陽性率進行比較(表3),縣高中陽性率(13.5%)明顯高于其他學校。縣高中的結核病抗體陽性率同民族初級中學、樂山初級中學比較χ2=385.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該校2012年度曾發現活動性肺結核患者12例(其中涂陽2例),因學習生活接觸密切,導致該校結核抗體陽性率較高。

表3 民族初級中學、樂山初級中學、縣高中的結核病抗體陽性率
結核病仍是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多發病和常見病。2008—2012年全州登記肺結核患者中,學生肺結核患者數量占登記總數的6%。學校人群密度大,學生及教師之間接觸密切,一旦有傳染性肺結核病例發生,極易導致其他學生、教師感染、發病和快速傳播[1]。
建始縣疾控中心運用酶聯免疫法檢測結核抗體用于篩查結核病,為結核患者的早診斷、早預警、早治療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在學校結核病聚集性疫情的處理中得到了很好地運用[2]。咸豐縣此次篩查,早期發現了6例新發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及時進行規范隔離治療。按照“1例傳染性肺結核患者1年中平均可傳染10~15例”計算,避免了約90名師生被感染,有效預防了學校肺結核病例的擴散。
教職工結核抗體陽性率顯著高于中學生、小學生,說明感染結核桿菌的概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大。但是發病年齡階段主要在中學生,高中生更為突出[3]。卡介苗接種后對機體的保護作用可持續至14歲,可能是<14歲學生結核發病率低的原因[4-5]。中學生正值身心成長發育期,學習壓力大、生活營養相對較差,缺乏充足的睡眠和體育鍛煉,免疫力低,感染結核桿菌后容易發病。說明中學生是重點易感人群,是學校結核病控制的重點監控對象。
發現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多的學校,結核桿菌感染率比較高。與學校實行在校住宿制、教室和寢室人群密度大密切相關。若有傳染源存在時,未嚴格規范執行隔離治療、消毒、通風、健康教育等綜合防控措施,極易引起肺結核疫情擴散[6-9]。
要做好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首先應加強入學健康體檢及年度預防性體檢,其次必須將早晨和中午的檢查及因病缺勤追蹤落到實處,開展日常性結核病防治知識教育,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若發現傳染性肺結核患者后,務必做到“發現1例 、隔離1例、治療1例”,及時采取消毒、通風措施,才能控制學校結核病疫情的發生。
[1] 董安國,吳剛,李凡生.在校大中專畢業生肺結核病有關因素調查[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4):449-450.
[2] 吳凌云,李立,曾鳳玲,等.結核分枝桿菌7種表位護原聯合檢測技術在聚集性疫情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7): 1622-1624.
[3] 劉玉清,張立興.北京學生結核病控制的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02,24(3):125-128.
[4] 雒永宏,李榮.興海縣0~14歲健康兒童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乙型肝炎、兒童結核和脊髓灰質炎抗體水平檢測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49-50.
[5] 毛開新,鎮春先,盧紅艷.卡介苗接種對兒童結核病預防保護作用的探討[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3,5(4):325-327.
[6] 滕學國,張詩琴.山東煙臺一起學校肺結核病暴發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1):75-75.
[7] 劉文華.淺析學校結核病健康教育與防治[J].醫學信息,2010 (2):261-261.
[8] 竺小春,應錫均,王勇,等.嵊州市2008—2011年學校肺結核聚集性疫情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2):1477-1481.
[9] 張慈枝,吳云.一起學校肺結核暴發的流行病學調查[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3,24(3):90-91.
R521
A
1673-5846(2014)06-0127-02
湖北省咸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恩施 44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