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李 琴 王先良 錢 巖 呂占祿 朋玲龍,3
(1.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2;2.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標準研究所,北京 100012;3.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系,安徽 230032)
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以防治水污染,保護地表水水質,保障人體健康,維護良好的生態系統為目標制訂,歷次版本分別為GB3838-1983、GB3838-1988、GHZB1-1999 和GB3838-2002(現行)。本文對現行標準的主要內容及發展歷程進行回顧梳理,從健康風險管理角度出發,對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出建議。
依據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GB3838-2002 將水域功能從高到低劃分為Ⅰ~Ⅴ類,該分類適用于全國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GB3838-2002 共設置標準項目109 項,其中: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24 項,適用于全國各類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項目85 項,適用于Ⅱ類水域和Ⅲ類水域中的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
GB3838-2002 中“24 項基本項目”標準限值根據水體功能制訂,根據五類水域分別執行五個標準限值,高水域功能標準限值嚴于低水域功能標準限值;“85 項水源地項目”標準限值為保護人體健康而制訂,執行一個標準限值。
GB3838-1983 強調了水質級別差異,將水質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每個標準項目均對應三個標準限值;GB3838-1988 將“水質分級”改為“功能分類”并沿用至今。
GB3838-1983 和GB3838-1988 中,標準項目僅包含基本項目;GHZB1-1999 從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漁業用水保護目的出發,對地表水中主要有毒化學品進行控制,設置了“地表水有機化學物質特定項目”;GB3838-2002 從健康風險防范角度出發,強化了對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的保護,將“地表水有毒化學品控制特定項目”修訂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項目”(表1)。
對比GB3838-1983 和GB3838-2002,標準項目總數從20 項增至的109 項,其中:有機化合物物類項目從0 增至70 項,重金屬類項目從6 項增至20 項,基本項目從20 項增至24 項(表1)。
GB3838-1988 中Ⅴ類水質標準限值大都低于GB3838-1983 三級水質,Ⅲ類水質寬于二級水質(表2)。12 個項目比較中,溶解氧、BOD、COD、揮發酚、氰化物、砷、鉻、銅、石油類共9 項標準項目的Ⅴ類標準限值均明顯寬松于第三級水質尚可標準,汞、鎘、鉛三項標準項目Ⅴ類標準限值與第三級標準限值相同。溶解氧、BOD、COD、氰化物、砷、鉻、銅共7 項標準項目的Ⅲ類標準限值也比第二級水質標準限值要寬松。

表1 我國歷次地表水標準項目數目類型比較

表2 我國“分級標準”與“分類標準”標準項目限值比較
對比GHZB1-1999,GB3838-2002 中,與生活污水密切相關的、水處理程度較高的氮、磷、糞大腸菌群等項目的標準限值放寬;與水生生物毒性關系密切的鉛(Ⅱ類)、高錳酸鹽指數(Ⅲ類)、氨氮(Ⅰ類)等項目的標準限值加嚴,例如:有研究表明珍貴魚類對鉛毒性較為敏感,由此鉛(Ⅱ類)標準從0.05mg/L 加嚴至0.01mg/L[5]。
與GHZB1-1999 比較,GB3838-2002 考慮到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水與生活飲用水之間存在水處理過程,我國自來水處理技術水平有限,85 項水源地項目標準限值遵循與《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衛法監發[2001]161 號,以下簡稱《規范》)接軌原則進行調整[4]。例如:苯、甲苯、乙苯等23 項標準限值放寬,四氯化碳標準從0.003mg/L 加嚴到0.0002mg/L,均是根據與《規范》接軌原則進行調整;新增項目42 項標準限值則直接引自《規范》(表3 和4)。

表3 我國歷次地表水人體健康標準限值比較(金屬類)

續表3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關于水環境基準(標準)制修訂的方法學研究不足,缺乏能夠指導、規范標準制修訂過程中標準項目篩選和標準限值調整的健康基準方法指南,在解釋我國水環境質量標準與保護人體健康關系的說服力有待提高。
GB3838-1983 未對水質分級的依據及用途進行說明,可操作性差,例如實際應用中工業生產用水采用一級標準,勢必會造成優質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在其后的標準修訂過程中考慮到該問題,GB3838-1988 將“水質分級”改為“功能分類”并沿用至今,各標準項目限值以“高功能水域高標準保護,低功能水域低標準保護”為原則制訂并分為五個限值。然而,我國農村地區集中供水率低,分散式供水占總人口60%,其中直接飲用地表水的人口占25%,現行標準對該人群保護不足。與按“水質分級”要求相比,地表水水質標準按“功能分類”充分開發了水環境容量,但低功能水域部分指標標準限值偏寬。根據水域功能進行水質管理,極大利用開發了水環境容量,但由于我國地表水實際用途相對復雜,尤其在農村地區存在直接飲用地表水客觀現實。“功能分類”標準給我國地表水水質管理開了一個“低功能水域低標準保護”的口子,其可能對我國地表水水質管理帶來一定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表4 我國歷次地表水人體健康標準限值比較(有機類)

續表4
隨著工業化進程,有機化學物應用不斷擴大,新化合物不斷涌現,科研發現有機化合物對人類健康具有低劑量長期慢性毒性作用的特點,環境監測技術的同步提高使得以前無法檢測的微量有機化合物逐漸被測出。隨著人類對有機污染物認識的加深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有機化合物類項目在環境標準中還會不斷增加。
目前我國地表水24 項基本項目按照水體實際使用功能制定標準限值,每個基本項目采用同一標準限值。然而,制訂水生生物和人體健康基準的理論方法截然不同,二者基準值相同的可能性較小。水生生物基準推導是根據水生動植物毒性數據及生物富集性數據計算,人體健康基準推導是根據人體健康效應及毒理學數據來計算,不區分人體健康標準限值和水生生物標準限值,可能導致一方處于“過保護”或者“欠保護”狀態。國際水質標準(基準)都是緊緊圍繞標準的保護目標來制訂,如:美國《推薦水質基準》根據保護水生生物的目標確立水生生物急性基準和慢性基準,根據保護人體健康的目標確立人體健康基準,在水污染事件發生時,可根據實際需要應用不同標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關于水環境基準(標準)制修訂的方法學研究不足,缺乏能夠指導、規范標準制修訂過程中標準項目篩選和標準限值調整的健康基準方法指南,在解釋我國水環境質量標準與保護人體健康關系的說服力有待提高。我國地表水水質標準" 水質分級"和" 功能分類" 均在水污染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從標準項目設置及數量變化上看,突出表現為有機化合物類項目增加,與國際水質標準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建議我國增強水質健康基準及標準的研制工作。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2]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GB 3838-83 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3.
[3]夏青,張旭輝. 水質標準手冊[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228-236.
[4]夏青,劉和平,劉峰,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3838-88 地面誰環境質量標準修訂說明[J]. 環境科學研究,1988,1(5):1-91.
[5]夏青,陳艷卿,劉憲兵. 水質基準與水質標準[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