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耀明
自主學習是近年來語文教學中興起的新式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親自探索,大膽實踐,得出結論或規律性認識,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自主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從而發展他們的學習力,實現自主性發展。本文通過對自主學習理論同語文教學實踐的關系分析,旨在系統展現了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策略。
語文教學自主學習理論應用自主學習理論是近年來語文教學中興起的新式教學方法,從誕生的時刻起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語文教學工作者的一致認同。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活動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學生能動的創造性學習是教學活動的目的。這是狹義的“自主學習”。廣義的“自主學習”則是指:人們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實現自主性發展。
自主學習理論由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最早提出。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它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由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J.S.Braner)依據認知心理學觀點提出的發現教學認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使學生盡可能牢固掌握科學內容,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主動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獨立地向前邁進。為實現這一目標,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親自探索,得出結論或規律性認識,發展他們發現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的理論由來已久且源遠流長,中國古人就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的說法,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作為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如何教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弄清楚自主學習理論與語文教學設計的關系。
教學工作要取得滿意的效果,就必須有完整詳實的教學設計。在語文教學設計中,如果教師將各類學習理論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知識基礎進行了詳細地研究并對其整合運用,那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活動才有針對性,問題的設計和教學策略的運用才能有的放矢,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激情綻放,深度思考,廣泛參與,從而能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育自主學派的理論研究表明,學習應是從學生自身發生,即學生的學習有著明顯的內在動機因素。通常自主學習動機多為內在、自主催生。這類動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我效能感、學習興趣、學習價值、學習結果與合適定向目標等。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把握這幾項內在動機因素,做出優化組合,使學生自我激勵學習,必然能落實教學目標。
筆者在多年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運用自主學習理論指導語文教學實踐,收到了一定效果,現就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方法,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
自主學習理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目標和計劃。建設學習計劃時,應確保其具有時效性,在規劃中還應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三類,并且可以從課時、單元和學期三類目標著手規劃。但是由于學生個體能力、性格特征、學習態度、個人智商、學習動機等方面有所不同,就要求教師須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尤其應該確保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嘗試制定補己所短揚己所長的學習目標。例如,某些學生在寫作中對人物描寫方面欠缺火候,在遇到描寫人物很出彩的文章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刻意地將這種文章作為自己的課時學習目標;某些同學對語文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文言文功底較差,教師就可以引導其在這一方面多做努力,學習目標也以這些為重。這樣一來,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在面對同一篇課文的學習時,便會擁有不同收獲,從而有效提升個人的學習效率,也極大地提升了班級整體的學習效率。
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與自我分析
教學工作反饋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反饋,學生可以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時常對自己的不足進行加強和改進,以此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反饋來的信息,編制成新的學習規劃,提出新的學習策略,在不斷地反饋與調整過程中使學生不斷改正錯誤,不斷進步。
新課改后的語文教學評價標準與以往有了質的不同,明確規定了教學評價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改變舊觀念,適應新的評價體系,集階段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縱向橫向評價和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為一體,著力改變以往階段性、橫向、教師評價為主的現象,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讓每一位學生時刻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每天都有成就感。
三、培養學生自主調節和自我監控能力
自我調節要求學生必須要能夠自主確立學習目標,能夠經常意識到自身的不足與缺陷,宏觀把握自身的學習進程和狀況,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并認識到這些因素對自身學習產生的作用,確信自己可以成功地完成自我調節。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控制學習的過程,達到真正的自我調節目的,努力把握好知識技能學習、個性品質培養等各個方面,使其保持良好的協調性。自主調節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克服困難的機會,誘導和啟發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和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訓練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經常在課堂上以目光、表情、聲音、手勢的改變,以及偶爾的停頓進行警示,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置身于教師關注范圍之內,從而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此外,教師也要做好課堂的表率,樹立良好的榜樣,言傳身教,建立起課堂威信,以此讓學生對老師信服,這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進行,也有利于學生學習的進步。
自主學習從根本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育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它強調學生要創造性地學習,重視學習者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局面。而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通過一節節地課堂演繹,將自主學習的概念深化到教學中去,內化到學生的心目中去,這樣才能最終將自主學習和教學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成就夢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