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格
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考試評價新課改評價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考試評價應具備三個有利于:第一,是否有利于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第二,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潛能發展。第三,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各有自己的長短,僅以文化課考試成績為標準去評價一個學生,這是不公平的。
一、閉放結合性
傳統的考試方法,往往只有一份筆試卷。這種試題是硬生生的認知組合,缺乏生氣和活力。為了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對語文考試實施了筆試和學分認定和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學生語文學習內容,包括字詞、文學常識、背誦與默寫、口語交際、課外讀寫等,都列入了考試范圍,考查內容應達到教材規定的范圍要求,不得隨意增加難度或降低要求。在學業水平考試過程中,教師允許滿足學生多次考查要求,以最好的成績給學生記分,將考查的過程變為不斷激勵學生上進和發展的過程。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對激勵學生的發展非常有效。高中語文筆試試卷也越來越側重在綜合,測重在運用,測重在能力。多種考試手段的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二、遷移拓展性
語文考試有其明顯的導向作用,我們應把語文命題放在課程、教材與教學的整體框架上進行設計,這樣有利于教師實踐課程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毫無疑問,新課程的語文考試應引導教師把握母語的教學規律,體現語文學科實踐性的特點,千方百計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多積累、多讀書、多寫作、多交流。通過這種要求的考試,讓教師明白,我們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單純的“考教材”。
三、自主選擇性
新課程評價標準強調,既應面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的需求,為學生、教師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因為人的發展是多向的,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模子來要求人的發展。同樣,考試這把尺子也不應是單一的,在要求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力求因人而異,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從考試中體驗到歡樂,能夠獲得各有特色的發展。實踐證明,語文考試努力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給予拓展自主選擇的空間,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可以在答題中充分體現出來。
四、感受體驗性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視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顯然,語文考試如何體現這種“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這是語文考試應努力嘗試的重要方面。我們在現代文閱讀試題中,幾乎沒有一個標準化試題,盡可能地創設具體的語境,讓學生在理解分析中感受和體驗,這實際上也是對學生思維品質潛能的一種測試,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
新課程理念的語文考試,努力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三位一體來綜合考慮。我們相信,只要考試改革與課程改革同步,而且為新課程服務,這樣就能保證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從而達到預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