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語文課堂提問精心設計一、少則有得
提問的目的在于激發疑問、啟發思維。但提問多了,學生被動應付,就難以主動學習。一旦養成習慣則更糟,學生一離開提問就變得無法自學,喪失學習能力。所以說,提問是“少則得,多則惑”,是不無道理的。那么,提問要少,又如何做到呢?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必須十分熟悉,能全面地掌握,才能在閱讀教學中初讀、精讀、熟讀的各階段提得出具有啟發性、導讀性、示范性的問題,這樣就做到了提問少,才能運用少量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
如我在教學《會搖尾巴的狼》這課時,初讀課文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課文中的狼與你平時知道的狼一樣嗎”學生默讀兩遍課文后我又追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通過朗讀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省去了類似“想想,狼掉進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現的?為什么狼要搖尾巴讓羊去相信它呢……”的問題。這堂課省去了繁瑣的提問,對于學生已經理解的,不在重復提問,這樣變被動思維為主動思維,達到有效教學,并且為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做了準備與鋪墊。
二、精則有獲
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習新知,課堂中的提問設計就一定要做到精,即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緊抓關鍵詞語進行提問,使孩子們思有所指,思有所獲,從而體會到鉆研與探索、思索與創造的快樂,做到“課正行,趣正濃”。
例如,《草船借箭》是一篇歷史體裁的文章。在《草船借箭》中,周瑜對諸葛亮的評價“神機妙算”可謂一點也不為過,在教學中就引導學生理解這個詞語,在“妙”字上大做文章,提出下列問題:“妙”體現在諸葛亮的哪些行為上?諸葛亮立下軍令狀所面臨的困難有多少?取箭時諸葛亮為何是坐在船上飲酒,而能馬到成功呢?
三個問題一個接一個,分析一層深一層,前一個問題都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后一個問題都是前一個問題的發展,卻始終圍繞著諸葛亮“神機妙算”這個中心展開。解答每一個問題都能使孩子們感到不斷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孩子們嘗到了學習語文的甜頭,有了學習語文的樂趣,自然,他們的閱讀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三、活則有創
在教學中常提到一些能讓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靈活變通的問題,努力做到提問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能讓學生在思維積極運轉的同時也培養了自身的閱讀能力。但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個“度”,到底“活”到何種程度呢?這就要求教師牢固的把握教材內涵,明確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的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態,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提出合適的問題,才會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有所幫助。
如《我愛三峽》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描寫了三峽那各具特色的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西陵峽”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西陵峽”那別具一格的美麗景色,就在學生們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問學生:“西陵峽的特點是流急灘險,特別是它兩岸千姿百態的河石更是讓人目不暇接,讓我們一起來邊看課件邊想,還會有哪些千奇百怪的河石?”學生們聽了,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經過一番討論,不難看出學生思維上閃爍著“創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