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水平的提升和對外交流的逐漸深入,對英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缺少相應的英語學習環境,這樣不利于他們英語知識的學習,最終會影響到農村學生的學習成績。
農村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問題分析策略研究一、前言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加強農村地區英語教學的改革,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當前我國農村英語教學水平不高,學生沒有相應的學習環境,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相對較低,最終不利于我國農村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需要提升農村英語教學的專業素質,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英語語言應用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英語語言的應用,為他們今后英語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農村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存在的問題
1.學生英語基礎差
教師在對農村學生進行英語知識教學時,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使得學生無法進行英語語言的應用。學生英語基礎差主要表現為學生的詞匯量小、英語發音不準,對英語語法知識掌握不夠熟練。同時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也比較低,在現實生活中對英語知識的應用比較少,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英語,不利于他們英語層級的提升,也不利于他們提升自身的英語應用能力。
2.學生應用環境較差
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較低,而且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也不高,這樣就不能夠為他們英語知識的學習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自己又不能夠掌握英語學習的技巧,在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上出現一定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由于英語發音不準確,在學習英語知識時怕被人被人笑話,不愿意與他人進行英語對話,這樣也會影響到他們英語的學習水平。
三、提高農村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策略
1.提升學生英語基礎
教師在對農村學生進行英語知識教學時要提升學生的基礎知識,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應用英語、學習英語。比如教師首先需要提升學生詞匯量,許多學生正是由于詞匯量比較小,不能夠掌握更多的英語學習方法,最終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詞匯量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詞匯量越大,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才越有信心,才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需要讓學生養成歸納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習慣,多記憶一些有用的詞組、短語以及搭配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降低英語學習的難度。教師提升學生的英語基礎,也要加大對學生語法知識的教學。農村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觸英語的機會比較少,如果教師不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來進行英語教學,就更加不利于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但是英語語法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將會影響到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好。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積累一些優美的句子,背誦一些英語文章,逐漸培養學生的預感,為他們進一步英語知識的學習打下堅持的基礎。
2.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對于農村學生來說,英語知識的學習相對比較困難,如果教師不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更不利于學生提升英語學習質量。教師在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時,首先需要鼓勵學生敢于說英語,只有通過英語交流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發音的問題,并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豐富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敢于和教師進行交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英語教學的目標。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降低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難度,提升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英語角、英語廣播站、英語交流中心等,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英語語言應用環境。
3.明確教師教學目標
農村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明確自身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興趣。從當前我國農村英語教育來看,教師需要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認識,要把教學內容中的實用性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知識的技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英語課程的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加強學生與教師以及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提升他們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遵循實用為主的原則,讓學生積極應用英語知識,學習到英語知識的精髓,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總結
綜上所述,英語教師在農村進行英語知識的教學時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扎實學生的英語基礎,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英語語言應用環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可以掌握相關的學習技巧,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為今后英語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譚小平.提高藝體類學生大學英語學習水平策略的研究與訓練[J].讀與寫,2009,(5).
[2]尹立.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實證研究綜述[J].高等函授學報,2008,(5).
[3]石婕妤.瑤族高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及其與成績和性別的關系[J].懷化學院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