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珍
在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如何提高復習駕馭能力,激發學生復習興趣,讓學生思維活躍,樂學不倦呢?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小學數學復習課學生復習興趣復習課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重要課型之一,既不能機械地重復教材,又不能偏離學生實際,一味提高。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操作過程的確不容易,教師認為難上、疲憊,學生覺得枯燥、乏味。
在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師的復習駕馭能力,激發學生復習興趣,讓學生思維活躍,樂學不倦呢?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注重聯系,形成體系
小學數學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部分知識之間聯系非常緊密。在復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作縱向、橫向聯合的歸類、整理,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將平常所學孤立的、分散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片,結成網,形成體系,構建知識網絡。可以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可以放手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整理教材上的各個知識點,喚起學生對已遺忘知識的回憶,使之進一步得到鞏固。
第二步,抓住全冊書不同的知識點,可以用圖表式、分類式、大括號式等方法,經過歸納整理,像串葡萄似的串結起來,使分散的知識整體化,孤立的知識系統化,從而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步,在按知識點分散訓練的基礎上,強化性地綜合訓練,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從整體、綜合的高度來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復習一點會一點,復習一遍會一面,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學生通過梳理、歸納,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構建起知識網絡圖時,那種學習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學習興趣也會油然而生。這種興趣會內化為學生復習的動力,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讓學生在愉快中復習。
二、注重對比,加深理解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知識掌握,智力開發、能力培養的重要條件,所以在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增強教學藝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小學數學復習課中要抓住關鍵之處進行對比,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產生鮮明的印象,有利于區別事物的本質屬性,易于掌握不同的知識點。如在復習圓錐、圓柱體積時,我讓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學具裝水進行對比試驗。學生通過對比操作,充分理解圓錐的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關系。
三、注重應用,培養能力
復習課的內容,都是學生學過的知識,學生對復習不太感興趣,積極性不易被調動起來。因此,我注意把復習和實際應用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能動手、動口、動腦的地方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用他們的手、口、腦,從而培養了操作能力,鍛煉了思維能力。
比如,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我組織學生先用尺子量已定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再用面積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長方形的面積,然后共同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得出等式。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由于學生參與了公式的推導,使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深刻地理解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空間觀念和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及應用能力。
四、注重拓展,延伸激趣
在數學復習課中,教師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方法技巧,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基礎上,可以精心設計教材習題之外開放性、綜合性的拓展練習,提供學生見識不同題型的機會,給學生一個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挑戰拓展題的過程中,能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展示他們的才華,寓掌握知識于快樂學習中。
例如,在復習“多邊形面積計算”時,拓展延伸的環節我設計了一個開放題。“一個梯形是由一個正方形和兩個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邊長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積。”這一題學生想到了很多方法來解題:可以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來解決,梯形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可以將這個梯形轉化成2個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求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是8厘米,寬是4厘米的長方形求面積;可以轉化成底是8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邊形求面積;可以轉化成4個底是4厘米,高是4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面積;還可以轉化成1個底是8厘米,高是8厘米的三角形來求面積。在解決這一個組合圖形面積的過程中,可以綜合運用所有5個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在解決富有綜合性和挑戰性的開放題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通過提問“你還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嗎?”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復習的興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總而言之,復習有法無定法,關鍵在于教師要提高復習駕馭能力,把復習課變得活躍,變得有趣,變得有新鮮感,這樣,復習效率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