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芝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發展,為數學課堂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學生在體會數學嚴謹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數學的多彩。但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可用得過多、過濫,只有選準切入點,恰當應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興趣點疑惑點易錯點生長點多媒體技術整合了聲音、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小學數學課堂主要是運用圖象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恰當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點。要做到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恰當應用,選準切入點顯得尤為重要。
一、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帶”到課堂,不但能將數學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講《軸對稱》一節時,我首先向學生出示了唐山抗震英雄紀念碑的正面照片,告訴學生抗震紀念碑代表了唐山人不屈不撓的抗震精神,如果從數學角度,我們又怎樣審視這張圖片呢?將學生熟知的事物引入課堂,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理解,一下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始了本節課的學習。之后,我又將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具有軸對稱特征的剪紙藝術、交通標志、工業設計、動物植物等圖片通過大屏幕分類向學生展示,學生不但體會到了數學的實用性,更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之美。
二、從學生的疑惑點切入
接觸到一個新的數學知識,學生難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疑惑,加上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此時如果合理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圖形或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會起到更好的答疑解惑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節,對于簡單的幾何體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學生比較容易得出從不同方向觀察得到的幾何圖形,但對于稍復雜的幾何體(如幾個小正方體的組合等),由于學生還沒有形成很好的空間觀念,無法想象從不同方向觀察得到什么樣的幾何圖形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還原立體圖形,將立體圖形從不同角度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去觀察,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從學生的易錯點切入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更容易以“日常經驗”或具體事物為出發點,甚至“想象”也可以成為他們認識數學的基礎,其中的好處是可以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但這樣也可能造成學生對概念認識的片面或錯誤。為了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最大限度地預防學生直覺中的錯誤,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借助形象的同時建立正確的概念。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講《角的度量》一節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動畫:
兩個角,一個角的邊比較長但實際度數較小,另一個角的邊比較短但實際度數較大。第一個角的動畫形象叫“高角”,第二個角的動畫形象叫“胖角”。“高角”說:“看我的兩條腿多長,所以我比你大!”“胖角”說:“看我體形多豐滿,所以我比你大!”這時,量角器出來調解:“讓我來量一量你們兩個吧,誰的度數大,誰就大!”接下來通過動畫演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高角”和“胖角”形象地說明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讓學生從“形”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了這一知識,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四、從知識的生長點切入
數學課堂教學要注重知識本身的生成及課堂生成,知識本身的生成是可以預設的,此時如果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知識間的過度更加自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出知識間的本質聯系。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講“直線、射線、線段之間的關系”時,如果只用傳統的講的方法,很難使學生理解,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課件:將手電筒的光抽象成一條射線,然后將射線反向延長得到一條直線,直線上任取一點,將直線“截”成兩段,分別左右平移,得到兩條射線;將一根尺子抽象成一條線段,向兩個方向延長線段得到一條直線,在直線上任取兩點,隱去兩點左右兩旁的射線得到一條線段。有了這樣的動畫引導,學生很容易歸納得出:射線、線段都可以看作是直線的一部分,將射線向端點方向延長可以得到一條直線,將線段向兩個方向延長可以得到一條直線。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發展,為數學課堂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學生在體會數學嚴謹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數學的多彩。但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可用得過多、過濫,只有選準切入點,恰當應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