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要求教師以人為本,轉變教學觀念,轉換教學方式,從學生實際出發,真正做到讓教于學、化教為助、以學導學。“教是為了不教”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理念,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終追求。
小學英語小組合作評價管理作業設計新課標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倡導“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然而,在多數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跟著教師所預設的軌道前行。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轉換教學模式是關鍵。學教方式轉變的核心理念是“把課堂還給學生”。
一、小組合作,讓教于學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空間。小組合作學習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基礎上。
1.科學、合理的分組
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的需求,我常將學生按以下幾種形式分組:
(1)二人組合,同桌搭配
二人組合主要是同桌搭配,這種形式無需調整座位,操作簡單。班主任在編排座位時,一般在學困生邊上會安排比較好的學生。英語老師要利用好這一資源,在一些教學環節如新句型的機械操練與半機械操練及較簡單的Lets talk中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
(2)四人組合,互補互助
將自然座位中前后左右4人組合在一起,可加強生對生的監控,避免二人組合時的隨意性和習慣性。比如在教學句型“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時,我設置了四人小組連環問答,讓句型增添了實用性。又如在一些課內聽寫或練習中,我讓四人小組進行交叉批改的方式,再集中訂正,省時又省力。
(3)自由組合,鼓勵創造
在對話展示和口語測試中,我讓學生2~6人自由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中,成員間互相熟悉,共同語言多,不論是怎樣的層次相組合,都常常給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在一次以“shopping”為主題的對話展示中,一位平時不太開口的學困生居然連說了好幾句流利的英語,面對我的表揚和贊嘆,他在課后告訴我,這都是好朋友的功勞。
(4)固定組合,共同進步
這種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6~8人固定組合。我把學生按學習情況分成ABC三個層次。
組內成員分工要明確,盡可能做到每個人都有職責和任務。讓小組合作帶著任務進行,例如在六年級的一節“There be”句型的復習課中,我大膽地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把這節課的各個任務分配給8個小組。組內成員根據自己分配到的任務先通過合作學習,再展示給全班,帶動大家一起學習。
2.教師正確的引導
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合作,都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老師在學生合作時要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及時引導,培養學生交流、傾聽、合作、溝通等良好習慣;要深入地對合作小組進行巡查,幫助他們解除合作學習中出現的障礙,或進行方向性的引導;課后對個別學困生要及時引導。另外,老師在安排任務時一定要目標明確,語言簡練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二、評價管理,化教為助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重要目的是激勵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評價形式應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通過評價,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其語言能力的不斷發展。
1.創設激勵情境,滿足學生成就感
首先,教師在課堂中要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哪怕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句贊美的語言,都會讓學生從中發現自我價值,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但是我們不能總是用“Good”“Super”“Wonderful”等對學生的表現一概而論,要注意評價語言的豐富性。
2.采用多種獎勵形式,激發學生積極性
俗話說:“罰其十,不如獎其一”。但是任何一種獎勵機制都要貫穿學習過程的始終,要有后續性、連貫性和系統性。
3.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體現以人為本
只有通過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優秀者。為此我設計了學生月評價表,將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結合在一起,力求使評價以學生為本,通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促使學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尋求新的進步。
三、作業設計,以學導學
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更要精心設計作業。作業設計要做到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相結合。按照作業完成的時間,我把它分為“課前準備、課中隨堂和課后鞏固”三個方面。
1.課前準備,指導學生有效預習
小學英語的課前準備作業,可以有“知識點導航”,讓學生整體感知預學下節課的知識點;可以有對舊知的練習,讓學生喚醒預熱;可以有預習建議,指導學生自我學習。
2.課中隨堂,指導學生有效操練
傳統的作業只出現在課后,學生完成的效果怎樣教師并不能全程監控,不做、亂做的現象時有發生,而教師只能在批改時才能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把一些練習貫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巡視指導,既合理利用了課堂時間,又提高了學生做題的效率。課中隨堂作業也要適當體現合作性和趣味性。
3.課后鞏固,指導學生有效復習
課后作業一般是以復習為主,采取口頭作業和筆頭作業相結合,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原則,口頭作業內容要具體,并用過關的形式加強對學生的監督。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是“教”的目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必須增強“導學、助學”的意識和執行力,同時需要提升學生“悟學、主學”的習慣和學習力。把“講臺上的學習”轉變為“課桌上的學習”;把“上自己的課”轉變為“助學生的學”;把“講”轉變為“導學、助學”;把“聽”轉變為“悟學、展學”;把“灌輸式”轉變為“幫助式”;把“關注教”轉變為“關注學”。如果說學生是花兒,那么我們作為園丁要在課堂中讓學生如同沐浴在陽光下一樣,自由、自主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