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螺桿泵采油正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在油田生產中的作用也在突顯。將螺桿泵采油技術與智能化控制技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可以使螺桿泵采油技術達到高效、節能、科學的狀態。
關鍵詞:螺桿泵;智能;高效
引言
遼河油田、新疆油田、河南油田等是我國稠油資源的主要分布區,傳統的抽油機開采能耗大,經濟效益差。螺桿泵具有高效低耗的特點逐步被各油田認可,開始大范圍使用,但是如何提高螺桿泵的效率一直是石油工作者的攻關方向,螺桿泵智能控制技術為螺桿泵更高效的利用提供了一條可借鑒之路。
1 實例井情況說明
以遼河油田某區塊14-15井為例。該塊于2002年投入開發,該井所處區塊邊水能量強,區塊含水逐年遞增,到2007年3月底,區塊綜合含水已經上升到97.76%。
此外,區塊油井日產油量也大幅下降,油井運行過程中受動液面、含水、蠟、砂等因素的影響,各參數變化大,單井日產量舉升能耗高,機采效率低,已停井2個月。
鑒于此,于2007年6月轉為螺桿泵開采,到2008年年底平均產液量27.2m3,日產油1.06t,含水96.1%,泵效63.5%、檢泵周期183d,平均日耗電175kW·h,噸液耗電量6.45kW·h/d。
該井在應用螺桿泵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礎上,于2009年安裝了智能采油系統。
該井于2011年1月該井因泵漏進行檢泵,作業過程中安裝了螺桿泵智能采油系統,設計泵掛853m。
2 應用情況對比
該井措施前采用傳統的人工調節方式對油井進行控制,其轉數按照對油井制定的參數進行手動控制,變化小,參數單一。本次作業后可利用動液面對該井進行閉環自動控制,取得其生產參數曲線。
傳統的油井生產,由于缺乏可靠的井下數據的支持,油井實時生產的動液面無法獲取,給油井生產帶來了一定的盲目性。螺桿泵智能采油系統利用井下參數實時監測儀器,可以在地面直觀的了解井下的壓力,為油井進行最優化采油提供了數據支持。為摸清該井的最佳生產液面,對該井進行動態生產試驗。
該井試驗前日產液量27.2m3,含水96.1%,日產油為1.06t,由上述數據可知,應用智能采油系統后,通過前后生產數據、井下壓力參數資料、地面含水變化、系統計量數據綜合對比,認為該井在試驗階段井下壓力為3.6~3.7MPa時生產狀態最佳,產量最高,此時的含水最低。這樣,合理的確定該井最佳液面控制在500~490m之間時產能較佳,產量可由原來1.06t的提高到1.39t,平均含水率由原來的96.3%下降為95.3%。
在動態變化試驗的基礎上,調整油井的工作參數,使其在最佳工況下運行,真正實現了動態調整及系統節能。
該井自動調整前后,耗電量、產液單耗均有了明顯變化,耗電量降低了25.2kW·h,產液單耗降低1.12kW·h/t,效果非常顯著。
2012年7月18日,該井實時監測數據顯示,井下溫度由45℃突然升高至53℃,系統報警系統發出警報,并且溫度在逐步升高,同時臨井14-16已經注汽798t,兩口井生產目的層同為于樓油層,存在汽竄的可能性,根據這種情況,判斷為14-16注汽時引起錦14-15汽竄,井下熱流體已經進入14-15井筒,通過對14-15及時采取停井、摻水的措施,防止了14-15發生高溫碎膠的可能,保證了螺桿泵的安全。
2012年10月27日,智能采油管理平臺發出洗井作業的報警通知,該階段生產數據及對應的生產曲線分見表1:
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該井壓力正常,動液面在允許的生產范圍內,但工作電流明顯增加,因此可判斷為該井結蠟問題比較嚴重,因此于2012年10月28日對該井進行熱洗作業,作業后,工作電流恢復正常,作業后的階段生產數據見表2:
表2 14-15井熱洗作業后的生產數據
該井安裝螺桿泵智能采油管理系統后,除了進行3次的例行熱洗作業外,始終保持著高效、穩定運行。到目前為止,該井平均日產液28.2m3,日產油1.39t,含水95.3%,累計增油268t,累計節電約4.6×104kW·h,未發生檢泵作業,有效的延長了油井檢泵周期。此外,該智能系統由于集成視頻監控,有效的防止了偷竊物資、盜油犯罪及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域造成意外傷害等事故的發生。
3 結束語
該井措施的成功為螺桿泵高效合理的應用提供了可靠的指導。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目前來說我國應用智能化采油的技術還顯得相對落后,成本也較高,暫時不具備規模化推廣。但是,智能采油是目前油田進行高效開發的方向之一,特別是集成了高科技含量,可以以產油量為最終控制目標的智能采油系統還未得以實現,假以時日,智能采油系統若能為包括螺桿泵在內的舉升系統提高科學指導,智能化采油系統的春天才能真正到來。
作者簡介:趙永仁(1977-),男,工程師,2002年畢業于大慶石油學院石油工程專業,2013年畢業于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工程碩士,現就職于中油遼河石油勘探局華油實業公司,從事采油工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