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輝
摘 要:長久以來,一直以為城市設計就是指介于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的,研究城市的局部形態,單體建筑與整體城市關系的一門很具體的學科。閱讀過一些書籍之后,才知道對于城市設計,理論界在其研究對象,范圍,方法等許多方面尚有爭論,反倒使人感到十分地迷茫。對于一門學科來講,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帶著這些問題,仔細閱讀了美國著名城市規劃,E.D培根的《城市設計》可以說是城市設計領域的經典著作,文章是對該書的概述和讀后感。
關鍵詞:城市設計;同時運動系統;空間
1 什么是城市設計
作者指出城市設計主要考慮建筑周圍或建筑之間的空間,包括相應的要素如風景或地形形成的三維空間的規劃布局和設計。并引用了《城市設計的實踐》作者Gerald Crane的觀點作為城市設計的定義,“什么是城市設計?……城市設計就是研究城市組織結構中各主要要素相互關系的那一級的設計。城市設計在實踐上并不能作為與建筑、風景建筑及城市規劃截然分開的一種設計。從成果看,最好將它作為前二者的一部分來實踐;從程序看,則可作為后者的一部分。”
城市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使人類活動更有意義的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以改善人的空間環境質量,從而改善人的生活質量。
城市設計的主旨:好的城市設計,能在城市的自然形態方面產生一種邏輯和內聚力,一種對賦予城市及地區以性格的突出特征的尊重,它與保護和開發都有關系,從而不顧此失彼。關注城市設計,將使一個有理解力的設計師聯想到每一個村落,城鎮,城市和大城市區域,不論其包含的基地、地形的自然特征或人為問題如何,都具有根生于自身的自然形態、固有的地方感,歷史感,具有精神和倫理潛力。它促使人們永遠不要忘記對自然美的本能渴望,也促使每一個人在改造自然為其所用時要尊重自然。
2 如何理解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及如何進行城市設計
2.1 對于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作者是從理解“空間”入手的
作者認為建筑設計的基本成分是由體量和空間兩項要素組成,設計的實質就是兩者的相互關系。建筑形式是體量與空間的接觸點。以體量和空間確立的明晰性與活力決定了任何發展時期建筑作品卓越的程度。
2.2 在空間的基礎之上,作者又引入了時間的概念
生活是一連串感受的連續流;每個動作或每個瞬間總是由前一個感受引導,并將成為即將來臨的感受的序幕。如果承認生活的目標是獲得和諧感受的過程,那么經歷時間感受到的一個個空間之間的關系就成為設計的主要問題。
2.3 介入空間的概念
建筑就是空間的表現,就是要使身臨其境者產生一個與先行的和后繼的空間有關的明確的空間感受。要使一種空間意識推向創造性的運用,就要求設計者全神貫注的介入。設計者的課題并不是創作建筑的立面和體量,而是要創造一種包羅萬象的感受,以促成人們的介入。
城市是人民的藝術,一種共享的感受,也是一個藝術家可遇到許多具有潛在鑒賞能力者的地方。設計師的作用是在于構想一個觀念,灌輸入社區共同的思想中,使之培養成長,這樣最終的結果使之有可能接近他原來的觀念。
當社區和設計者把規劃和建造一個城市的過程轉變為一件藝術創作時,真正的介入就開始了。
2.4 同時運動系統
同時運動系統可以說是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有關如何進行城市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上述的三個概念是理解這一理論的基礎。在書中,作者再次加以強調理解同時運動系統的前提。
2.4.1 體量和空間的關系,第一步就是要使一個人的思想盡可能適應空間作為一種支配力的觀念,對空間作為一項自在的基本要素作出響應,并在其中抽象的構思設計。
2.4.2 感受的連續性,人們在空間中運動,所產生的感受連續性都是從運動空間的性質和形式中派生出來的,運動系統在建筑設計中作為支配性組織力量這一概念,指出了關鍵所在。換句話說,設計者能將他自己投入身歷其境的思想和感情中,并為使用者設身處地地感受而理解這個設計,這樣,這個設計也就實現了原來的意圖。
2.4.3 同時的連續性,必須看到,在一系列運動系統的條件下存在著空間感受的連續性,這是以不同速率不同模式的各種運動為基礎的,每一種運動系統既與其他系統相關聯,又對居民生活總的感受起著一份作用。
為了更形象的理解同時運動系統,作者把它比喻為一棵樹,樹的基本結構中有一種形式,它有生長能力,它是一系列基本運動系統的直接的自然的表現。樹的種子中包含了生長的原動力,產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素質的管道導向:統一或相互平行;這與所處的環境有關,目標為垂直向上。可見,作者把同時運動系統看作為建立城市有機秩序的原動力與法則。在城市中,各個系統之間連接點必須加以突出,它是設計上豐富的所在。
2.5 同時運動系統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
當面臨制定一個城市大范圍開發設計的問題時,明智的辦法是一開始就細致地研究基本的運動格局,以便在一個相當有節制的規模上開始建立建設性的、有目的的運動系統。然后,對這個中心的現象進行觀察和開展設計。運動系統必須與天然和人工地形有關,他們必須考慮地形和自然特征,或其組成部分的結構物的性質。它們能對在社區中有特殊意義的教堂和尖塔、公共建筑和歷史性紀念建筑起加強、烘托的作用,或賦予新的意義。
每個系統的正確設計必須聯系運動的速度和周圍環境的一般性質。快速系統要求自由流暢的形式和曲線以及間隔寬闊的網絡劃分;而步行運動系統要求情趣變化和急劇變幻的印象。這可以通過頻繁使用焦點和標志性的目標,或是通過一系列有確定的視覺終端,成不同角度的短的段落到達。城市設計者面臨的是同時以不同的運動速度和不同的感知程度,創造各種形式,使坐車游行者和步行者都能同樣感到滿足。
可見,同時運動系統在組織眾多建筑師的設計成為統一整體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個基本設計結構,使每一個建筑師的單體設計都有了依據。
接下來,作者通過對人感知環境,空間的方式的分析,以及介入的研究,指出了建筑師在進行城市設計時應該如何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來處理細節。
3 思想付諸與行動
在本章中,作者通過在費城的實踐為讀者演示了城市設計如何從理想轉變成現實的過程。
3.1 原則:本質之中統一;非本質中自由;兩者之中兼容。本質即指運動系統。
3.2 決策:決策應該是一個循環反饋的過程,可以把它看作形成假想并對反饋作出反應以修訂假想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重新考慮建筑師和業主的基本關系,建筑學方面妄自尊大的傳統習慣必將讓位于老老實實承認業主也有一份作用的原則。對業主個人利益的傳統承諾將讓位于一個含義更廣泛的業主;據此,對直接業主的關照將擴展到周圍的人們和社區。
3.3 設計結構:一個設計結構就是許許多多的人共享的感知序列的結合,由共同的感受發展成一個組合形象,從而產生一個基本的秩序感,個人的創作自由和變化都和它聯系在一起。在這里,作者是以貝聿銘的“貝氏塔”來舉例說明的。
3.4 形式:根據設計結構,考慮基地環境及向基地延伸的外來的設計力,形式就可以建立起來,而對形式評價的標準就是對它的建筑群能不能加以移動而不損害整個規劃。
3.5 建筑表現:建筑表現的束縛或自由是由這座建筑在更大的設計結構中所起的作用決定的,在限定的條件內,建筑師的設計水平成為決定城市設計質量的最后因素。
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再次強調了同時運動系統在城市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城市設計的出發點,又是驗證一個城市設計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
4 結束語
作者在結語中指出,運動的建筑和靜止的建筑這兩項要素結合在一起把城市造就成為一項藝術,而這正是人民的藝術。能否取得成就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從解決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中脫穎而出,開始對城市全局著眼,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