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做為擁有幾千年文化歷史的農業大國,根本的治國經驗是“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所以各項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人口不斷增漲的大形式下,需要運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和科學技術創建高產。而我國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稻谷等。文章就對如何創建小麥和玉米的高產及經濟效益進行簡單論述。
關鍵詞:小麥;玉米;高產;經濟效益
我國作為小麥種植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擁用4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而小麥也占有了我國糧食消費產品的四分之一份額。同時,我國的玉米產量僅次于小麥,占世界產量第二。如果這兩項農產品的產量能不斷創新高,那它們帶來的經濟效益將不可估量。
1 小麥
作為三大谷物之一的禾本科植物,除六分之一作為飼料外,其余基本全作為食物。小麥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農作物,它是人類的主食之一??梢阅コ擅娣圩鞒擅姘灨傻让骖愂称?,可以發酵成啤酒、酒料等。小麥富含多種營養殖元素。
小麥的適應性強,耐旱,我國大部分地區適合種植小麥,所以這也奠定了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的基礎。
1.1 小麥分類
小麥有著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品類繁多
1.1.1 冬小麥和春小麥
按種植季節不同,春小麥種植在無霜的春天,一年一熟制作物,主要種植區分布在長城以北,以黑龍江、內蒙、甘肅和新疆為主。而冬小麥在秋天時播種,分而區分為南冬小麥區和北冬小麥區。南冬小麥區分布在長需以南,六盤山以東,包括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是我國小麥最大的生產地和消費區。這里就是我國的“麥倉”。北冬小麥區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橫斷山以東地區,以安徽、江蘇、四川等地為主要集中產區。這個產區的小麥商品率較高。
1.1.2 軟麥和硬麥
按小麥中蛋白質含量的高低分軟麥和硬麥,蛋白質含量高小麥就硬,反之就為軟麥,它們的用途也不太相同,硬麥更適合做面包、面食,而軟麥更適合做蛋糕等的面粉。
1.1.3 其它分類
根據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筋度,小麥適合制作的食物也不相同。小麥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硬紅冬麥、硬紅麥、軟紅麥、硬白麥、軟白麥和硬粒小麥。
1.2小麥的種植分布情況
全世界有近五分之二的人口以小麥為主要糧食,而全世界也有43個國家在進行小麥種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合種植小麥,而當中以冬小麥分布最廣,約占小麥種植面積的八成以上,如華北的河南、北京、天津等;華東的山東、江蘇、安徽等;華中的江西、湖北;西北的陜西、青海等;西南的重慶、四川等和北方的內蒙古、新疆等地。
1.3 小麥的種植
小麥的種植技術可分為兩大注意事項:一個是耕作與整地;另一個是少耕、免耕與半旱式裁培。耕地可以使土地的耕層松軟、干濕適宜,適合農作物的種植,這也是創造高產土地環境的重要環節。
少耕與免耕是相對與傳統的整地來說,整地的次數減少了,強度降低了。不破壞土壤的結構,是完善與發展了整地技術。
半旱式裁培的小麥產量可達到旱作條件下的七成至八成,個別的還可能高于旱作水平。
2 玉米
玉米也屬于禾本科,又稱作玉蜀黍、苞米、苞谷等。原產于墨西哥,對光能的利用率很高。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
2.1 玉米分類
按照玉米的顏色玉米可分為:白玉米、黃玉米、黑玉米和糯玉米以及雜玉米。
按照子粒的不同則可分為:硬料型、馬齒形、半馬齒形、粉質型、甜質型、甜粉型、蠟質型、爆裂型和有稃型,九種類型。
2.2 玉米種植分布情況
玉米是世界上種植分布最廣的農作物,在我國也不例外,產量最多的有:吉林、山東、河北、遼寧和四川等地。
2.3 玉米的種植
玉米在砂壤、壤土和粘土上都能生長。玉米的生長周期較短,喜歡溫暖多水的環境,玉米耕水量大。如果玉米在生長期缺水或者受凍都會影響產量。
3 小麥和玉米的高產
據有關部門統計,按目前市場發展形式來看,我國小麥和玉米的市場供求關系將由現階段的供應平衡轉變為供不應求的形式,這就使得我國小麥和玉米提高產量這一舉措迫在眉睫。
而小麥和玉米的產量提高需要進行以下幾方面:
(1)發展自身原有的潛力
通過改連作為輪作,單作改為套作的方式提高種植面積的潛力。
通過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種植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和生產條件的改善等提高單產的潛力。
通過合理布局,篩選新品種等方式提高品質潛力。
通過單產的提高,推廣節約成本增加效益的技術,重點發展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提高效益潛力。
(2)分析制約因素并進行完善
制約因素有:優良品種相對較少;創新技術短缺和實用技術普及率低;生產規小和機械化水平低;投施落后和抗災能力差;產業化水平低。這些都將是我國小麥和玉米高產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發展思路
穩定種植生產面積,是保證總產量的前提。根據我國近年小麥和玉米的種植生產情況集成新的增產技術,實現增產方式的轉變。優化種植生產布局,調整結構。增加投入,保證供給。
(4)重點建設
建設良種體系,選育出高產、質優、適應性廣的新品種,提高良種繁育質量和生產用種質量。
建設技術體系,深層次的研究氣候與品種潛力之間的關系,提高裁培技術的普及率與應用率。
建設高產示范區,提高帶頭作用,示范促進作用。
建設病蟲害的防控體系,實現重大病蟲害的即時監測、預測和防控。
建設生產動態監測體系,實現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隨時對農作物生長情況的監測,隨時推算、預計出產量的多少,進行有效的措施提高產量。
建設服務體系,為了推廣技術推廣,使生產機械化得到有效的應用。
(5)有效的保障措施
繼續施行以及加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有效的大力的政策支持;投資加大;開拓和發展科學研究、教學等創建活動;加強帶頭企業的積極促進作用;加強相互間的協作;以及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對提高小麥和玉米高產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的保障措施。
小麥和玉米是我國的兩種主要農作物,提高它們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對增加我國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作者簡介:羅銀艷(1980,10-),女,大學??疲兾魇「吡昕h,高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助理園藝師,研究方向:小麥、玉米高產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