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斌


摘 要:房屋建筑質量通病產生的類型有多種,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些都會影響著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 ,影響著建筑物的外部觀感和美觀。文章分析了房屋出現質量通病的原因,論述了防治措施。
關鍵詞: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46 文獻標識碼:A
目前來說,我國的房屋建筑質量通病在其工程施工中比較常見,現在比較常見的質量通病有陳舊性和新生性兩種,不論是哪一種通病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點,這些情況的存在都會給房屋建筑的質量帶來很大的危害。但要注意一點,在房屋的建筑施工中并不是所有出現的質量問題都是質量通病,我們要加以區分,及時采取措施預防應對。
1 出現質量通病的原因分析
在現實中,房屋出現質量通病的原因比較多,現在筆者根據施工經驗對其總結了一部分,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因素是房屋建筑的設計因素。在最早的設計中我們的設計人員只是追求房屋建筑的外觀形式,而忽略了其實際功能等,這樣就會造成設計和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合。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用下圖所示的樣子進行表示。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衛生間部分和實際設計不符。還有一種情況是鋼筋混凝土屋面板上未設防水層或防水層設計不合理,造成了屋面板上的預留孔洞防滲措施設計不可靠等。
第二個因素是房屋建筑施工的因素。在施工中,比較常見的是現澆鋼筋混凝土板施工坍落度選擇不當。我們知道在混凝土凝固水化過程中,由于內部多余的水分蒸發后,會在混凝土中形成微小的空隙,這些空隙便連在一起形成毛細孔隙,就會出現引發裂縫的產生。我們可以用下圖2所示的表示。另外還有常見的是清水墻面在勾縫時候不到位,這樣也會造成進水,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裂縫。
除此之外,在建筑中還有些新材料推廣使用方面所用不當造成的。筆者認為,現在雖然許多新材料、新技術給建筑工程的施工技術和工程質量帶來了好處,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于是新材料新技術它就會有不符合地區特點或技術需要的,或者說是未經工程檢驗、驗證,這樣就會給工程帶來新的質量通病。我們要加以防范。
2 采取的防治措施
筆者認為,在實際施工中我們防治質量通病,不僅僅是一個治理問題,更應該是”防”、”治”兩者的有機結合。其主要的思想是事前預防,事后治理。更是應針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質量通病設立質量控制點,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1對原材料的驗收。原材料在施工中是實質,做好這方面的驗收很重要。筆者提醒大家是要重點檢查合格證、試化驗單,同時還要做到建筑原材料、建筑構配件和建筑設備的現場驗收一定要履行簽字手續做到責任到人。
另外,在原材料的堆放方面,我們要做到在施工現場的材料放置地,原材料放置范圍內的應當鋪設硬質的地面,同時在放置地周圍以及不同的材料之間砌隔離墻。
2.2不斷加強從業人員的崗位培訓。施工人員的培訓很重要。要讓他們真正掌握防控通病的主要方法并能嚴格按批準的施工組織設計和技術措施進行精心管理和操作。
2.3做好對攪拌站和計量器具的管理。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攪拌管理制度進行操作和控制,并且對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計量準確。同時混凝土等必須先進行試配調整合格后方可按確定的配比進行施工。
2.4采用新材料新技術。這方面要慎重使用,上面說了由于諸多方面的不成熟所以我在施工中可以有針對性選擇性使用。比如說塑鋼門窗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等材料的應用,可以大量減少住宅工程質量通病的發生。
2.5建設單位的合法性,也就是資質問題。在施工中我們要選擇有一定資質的施工單位。尤其要有設計、施工、監理、檢測單位承擔工程有關業務,依法簽訂合同。同時作出一定的獎懲制度,對出現嚴重質量通病或質量投訴問題的有關人員,實施責任追究。
2.6監理做好巡查工作。這個環節也是很重要的。要做到監理人員應按規定認真做好巡視等工作;在材料、構配件進場、使用過程中都要做好記錄,對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不能進入施工現場。要保證監理活動的公正性及有效性,確保建筑工程質量。
3 工程案例分析說明
現在筆者結合實際對房屋的墻體裂縫防治措施做一分析。我們首先在設計時候采取長度大于4O米時,應設置變形縫。而現澆鋼筋混凝土窗臺梁,高度不宜小于12O毫米,縱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房屋兩端頂層砌體沿高度方向應設置間隔不大于1.3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板帶。板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20,縱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
同時,在兩種不同基體交接處,我們選擇鋼絲網抹灰或耐堿玻璃網布聚合物砂漿加強帶進行處理。而外墻粉刷砂漿中宜加摻入抗裂纖維,頂層粉刷砂漿中應摻入抗裂纖維。
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施工單位只有本著“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市場,以管理求效益,競爭中求發展”的宗旨才能利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也是對房屋建筑質量通病控制在最小化的措施之一,同時也確保了房屋的設計,建筑質量。
參考文獻
[1]徐英.建筑工程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05).
[2]張蘇青,宋衛衛.住宅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J].探討建筑學研究前沿,2012(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