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陽 高歌
【摘 要】《新聞1+1》作為央視的一檔評論直播節目,自創辦以來不斷探索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方向,并且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本文從選題呈現的新特點、公信力的構建、不斷革新三個方面來對其特色進行評析,探討在媒體多樣化的環境下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
【關鍵詞】新聞評論 《新聞1+1》 特色
《新聞1+1》是央視新聞頻道的一檔新聞評論節目。自2011年8月改版以來,《新聞1+1》堅持以“第一時間跟進評論直播,深入解析新聞幕后錯綜復雜的背景脈絡,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給觀眾最質樸的新聞”①為原則,在不斷的革新與完善中占領電視新聞評論的高地。
一、節目選題呈現出的新特點
1、對熱點事件持續關注,持續解讀
大多數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對于熱點事件的關注往往只是一次性的,對于事件的發展以及最后的解決并沒有給予后續關注。當然,這也只是對有持續性的事件來說的。對于這種熱點事件的持續關注和解讀,能夠讓觀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引導觀眾在事件的不同時期理性地來看待它。我們以《新聞1+1》對校車問題的關注為例:
20090701:中國式校車
20101028:要命的校車
20110524:校車:何謂“最牛”?
20111118:保障校車安全,咋就這么難?
20111121:校車,不僅在于車……
20111202:孩子們上學的路!
20120106:甘肅慶陽:校車來了!
20120412:學生安全,不能只靠“校車”!
20121225:校車事故?還是教育“失顧”?
我們可以看出,新聞《1+1》對于校車問題一直關注,集中時段在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全年。它不僅僅是因為校車出了問題才來關注,而是進行了跟蹤式的調查。當校車安全事故出現后,有關部門、有關責任人總是聲稱要改善條件,落實責任,杜絕此類事故再次發生,可事實是怎樣的呢?等到風頭過去了,大家還是提高不了警惕,還在走老路,該管的還是沒人管。在這個過程中,新聞《1+1》除了加強輿論監督外,還逐步引導受眾對此類事件進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校車安全出問題,又如何解決并實現制度的健全和落實。
2、每日選題出現相關事件的匯總,容量增加
新聞《1+1》會把近段時間發生的相關事件作為選題,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呈現出鮮明的觀點。例如2013年11月15日的節目,以“鳩山的道歉和嚴峻的義舉”為題,評述了11月13日發生在中日之間的三件事情: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選擇為日本侵華暴行致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中國留學生救人的義舉頒獎、日本38年來首次討論陸上自衛隊破邊,將設立國家安保局還擬設專門部門應對中國。這期節目把這三件相關事件放在中日關系緊張的大背景下來評論,展現出雖然中日關系回暖艱難,但是我們仍然抱著希望的觀點。新聞《1+1》的大部分節目都會把相關事件聯系起來,通過對事件的匯總展現事實的全貌,進而使評論更客觀。
二、節目公信力不斷提高
公信力是一個關系范疇概念,信任是公信力的邏輯起點。大眾傳媒公信力是指公眾與大眾傳媒的相互作用關系中,大眾傳媒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②這里說的公信力是節目在與受眾互動的過程中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新聞《1+1》自創辦以來,不斷獲得好評,在電視新聞類欄目收視率排行中,一直居于前列。同時,我們在其官網的網頁下方會看到各種評論,這些評論大部分都是表達觀眾各種各樣的訴求,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節目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新聞1+1》節目公信力的不斷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主持人形象的建構
改版后的《新聞1+1》由主持人與評論員的一對一訪談模式,改為由主持人承擔評論員職能。雖然改變了雙人談話模式,使得話語場變得相對封閉,但是在節目與受眾“一對一”的相對封閉的傳播空間中,受眾的觀點更容易受到影響。這種模式更加突出主持人的評論員作用。評論員對于事件不是泛泛而談,而是不斷介紹新聞事實,在此基礎上,對新聞事件加以評析,形成獨特鮮明的觀點。這種“主播制”讓主持人成為節目的控制者,話語的引導者,更容易構建主持人在觀眾心目中的鮮明形象,成為大眾心中的意見領袖。如:白巖松機敏睿智、語言犀利、社會責任感強;董倩沉穩、理性、有深度。
2、敢于直言
《新聞1+1》節目敢于直言。白巖松曾說:“說真話是新聞最基本的底線,從來就不是上限,如果新聞不說真話,會造成怎么樣的后果?”③例如在2013年7月19日的節目中,清華大學法學院易延友通過微博為李某某案的辯護律師辯護,其中一句“強奸陪酒女危害小”引起熱議。白巖松批駁了易教授的不當言論,稱“微博140字讓知識分子不再深度思考”。節目中,白巖松直截了當地送給易延友12個字“違反常識、突破底線、冒犯公眾”,指出:1、法律前人人平等,易的說法違反常識。2、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線,法律并沒對身份做界定,他的說法突破底線。3、最要命的是冒犯公眾,冒犯公眾比虛假新聞傷害更嚴重。節目播出后,白巖松的言論得到大眾的廣泛支持。
3、不講一家之言
《新聞1+1》節目雖然只有一個評論員,但是它從來不講一家之言,而是利用電視媒體這個平臺,構筑了一個言論公共空間。該節目充分發揮圖像評論的功能,同時運用人物同期聲、畫面、字幕、現場連線等多種方式,不僅為支撐觀點提供了論據,而且形成了多種聲音的表達,多種觀點的碰撞。《新聞1+1》不求優先的報道權,而求最佳闡釋權,贏在思想而非第一手材料,贏在探究事件機理和解決思路而非論述和總結,贏在開放性的結論而非僭越式的對錯判斷,從而在圖像評論與口播評論中建構起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推理關系,進而使受眾能對評論文本進行支配式解讀。④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每一期的節目都會關注網民對新聞事件的評論,在關注網民評論時,也注意選擇不同的網民觀點提供給受眾,給受眾以啟發。此外,專家的解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樣一個言論的公共空間中,形成了各種觀點的匯總,評論員在引導各方表達觀點時,把握主流的輿論方向,避免節目失去平衡性。endprint
4、內容的思想性
“內容為王”是媒介取勝的根本,從某種意義上是指內容的差異化和品牌化。即“你無我有,你有我優”,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欄目的長勝不敗。⑤《新聞1+1》并非以時效性見長,雖然它一直在追求時效性,但是由于電視媒介和新聞評論的特點決定了它只能在內容上下功夫。所以《新聞1+1》選擇了以闡釋新聞作為落腳點,闡釋即提供觀點,實質上是對話語權的爭奪。新聞評論又以觀點為要,所以在觀點上要有獨特性的同時又包含思想性。《新聞1+1》的開場語“給您不一樣的解析”也體現了這一點。現列舉一些節目標題,從這些標題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其視角的獨特:
20131031:救醫生的命,治醫生的心病!
20131023:市長倒了!工程停了?
20131017:“傷人”的助學金!
20131016:《學習考試好幫手》幫的是誰?
20131015:銀行:別讓死規定難為活人!
20130927:“明知”加“散布”,才等于造謠!
20130920:房地產調控:調了什么?控了什么?
20130918:今年過節,不敢收禮!
從以上的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聞1+1》關注的事件,其他電視評論節目也在關注,但是它能夠做到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的切入點不同。比如 “今年過節,不敢收禮!”這一期節目是在2013年中秋節中紀委向節日送禮風宣戰這一背景下播出的,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對這一規定的歡呼中時,《新聞1+1》不盲目跟風,冷靜思考,提出了鮮明的觀點“不敢送禮!”,這個“敢”字道出了社會上的送禮風氣并非真正的改變,而是因為中央管得比較嚴,不敢頂風違紀,等這陣風吹過了,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同時也提醒有關部門解決這一問題要靠制度約束,不是靠一個規定可以解決的。
三、在不斷革新中前進
1、把握好“變”與“不變”
《新聞1+1》自創辦以來,一直在追求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導致節目的不穩定,相反,使得它的形象更加明晰,品牌化趨勢更加明顯,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固化。這是因為《新聞1+1》處理好了“變”與“不變”的關系。即在不斷的革新中,應該保留哪些東西,應該改革哪些內容,把握得比較好。評論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號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間所滲透出的思想性和這種思想的深刻性。⑥從《新聞1+1》經歷的數次改版我們可以看出,其改變的是節目形態、報道風格和關注題材等方面,它沒有改變的是人,即各有特色并且形成固定風格的評論員沒有改變,節目的特色沒有改變,節目的靈魂沒有改變。
2、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首先,《新聞1+1》的選題有一部分是來源于網絡的熱門話題。當前,我們正在進入到媒體多樣化的時代,尤其是網絡媒體大有替代傳統媒體的趨勢。《新聞1+1》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在選題上采用網絡熱議話題,著力于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點進行探討,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情感訴求。《新聞1+1》通過網絡話語和官方話語互搭梯子的方式讓草根議程走上了公共議題的舞臺,既集納公共領域意見,又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讓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網絡語言得到自我修正,發揮意見領袖作用的作用。⑦
其次,互聯網擁有巨大的存儲能力,為《新聞1+1》的節目存儲帶來了巨大便利。《新聞1+1》將往期節目存儲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觀眾可以隨意點播。同時,在網頁下方提供了評論功能,能夠得到及時反饋。
新聞《1+1》作為央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翹楚,為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是還存在一些缺陷,我們看到評論員的風格特色給節目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要把這個節目長期做下去,應該有更加長遠的規劃,人才培養是一個重要方面。此外,培養出來的評論員要在秉承這種風格特色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繼續保持節目在受眾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①⑦百度百科,新聞1+1:[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75702.htm
②張洪忠:《中國傳媒公信力調查》[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
③張英,《白巖松:說真話是新聞最基本的底線》[N].《南方周末》,2012-1-5
④王磊,《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新聞1+1〉節目特色分析》[J].《電視研究》,2008(11):66-69
⑤李嶺濤、李德剛 等:《中國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十大CCTV欄目》[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231
⑥趙振宇,《論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J].《新聞大學》,2006(1):86-90
(作者:均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