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鄧小平與大別山根據地的創建

2014-07-22 20:06:31王新生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王新生

【摘要】1947年7至9月,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相繼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區,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別山地區。擔任此任務的劉鄧大軍能否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是能否順利實現戰略反攻目標的關鍵,也是影響解放戰爭整個戰局的關鍵。鄧小平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中表現出了大智慧和高超的領導藝術,對于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實現戰略轉折、推進中國革命進程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過程中,鄧小平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敢于擔當;具有全局眼光;善于從實際出發,總結經驗教訓。鄧小平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中表現出的杰出才能,為以后登上更大的歷史舞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很好的基礎。

【關鍵詞】鄧小平;大別山;根據地;戰略反攻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351(2014)03—0108—08

1947年7至9月,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相繼由內線轉向外線作戰,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區,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別山地區。擔任此任務的劉鄧大軍能否在大別山立足建立根據地,是能否順利實現戰略反攻目標的關鍵,也是影響解放戰爭整個戰局的關鍵。作為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晉冀魯豫野戰軍政治委員的鄧小平,不辱使命,領導創建了大別山根據地,為順利實現戰略反攻作出了貢獻。對這段歷史,過去黨史、軍史著述往往是敘述過程較多,而對鄧小平面對復雜的情況與局面付出的艱辛探索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文,筆者試圖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初步研究,以就教于黨史界同行。

一、做好部隊政治動員,認真分析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為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制定正確的方針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毛澤東在解放戰爭中的偉大戰略決策。但以十幾萬人遠離老根據地,一舉躍進到強大敵人深遠后方去作戰,面臨的不可預料的困難是非常多非常大的。因此,毛澤東在作出這個決策時認為可能出現三個前途:“一是付出了代價站不住腳,轉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打游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1]8為此,毛澤東要求鄧小平、劉伯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從最壞處著想,努力爭取最好的前途。毛澤東指示:“為著在該區長期立腳,全軍應有充分的政治動員(使每個人明白政治任務,提倡吃苦耐勞、不怕困難)”[2]64。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47年6月10日,鄧小平和劉伯承在安陽附近石林鎮主持召開野戰軍各縱隊負責人會議,討論轉入戰略進攻的各項準備工作,并分析了大別山敵我雙方的情況。6月21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召開直屬隊股長、營級以上干部會議,鄧小平作了戰略反攻的動員報告。面對大家對戰略反攻問題提出的各種疑慮,他的動員報告用答記者問的方式,針對性非常強地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1.反攻的時機究竟到來沒有。鄧小平的回答是到來了,根據是:蔣介石面臨著嚴重的軍事危機,國民黨軍在各個戰場上,“‘線不能保持住,‘點也不能保持住,所以,不能不來一個重點防御。”“蔣管區的偉大的人民運動發展起來了,學生運動、工人運動、民變運動鬧得轟轟烈烈,人民跑到我們前面去了。這與解放區的軍事勝利,是打敗蔣介石的兩大力量,而解放區是領導力量。中國革命新的高潮很快就要到來,我們要領導這一高潮走向徹底勝利。如果我們不支持蔣管區的人民運動,而成為群眾的尾巴,這一高潮就可能逐漸下降,就會影響革命的勝利。”據此,鄧小平進而認為:蔣介石不論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打了敗仗,特別是軍事被迫采取重點防御,正是我軍轉入外線作戰的最好時機,我們不要“讓蔣介石鞏固了他的統治區,喘口氣再來打我們,還是我們先去剝奪他的兵員、財力,擴大解放區,來充實我們自己的力量”。[3]21,25

2.反攻出去能否站得住腳。鄧小平的回答是:“能,一定能夠站住腳!客觀條件是具備了。”他同時指出:“但有一條,要看我們三大任務①完成得好不好。我們在思想上要下決心不向后看,即回頭看著晉冀魯豫。要講戰法,要講政策,把三大任務完成好。”“三大任務完成得好,不要多久就會站住腳,新區很快就會變成解放區。”[3]26

3.反攻出去有沒有困難。鄧小平的回答是一定有的。他指出:“在新區不能設想能像在解放區內線作戰那樣方便。”“反攻確實辛苦,并且是持久性的,爭取得好,就快些。厭倦不應該,真正把革命干成功,辛苦是值得的。今天我們需得拿出英雄氣概,拼命地干,前仆后繼,英勇奮斗,一定可以干成功。”[3]26

鄧小平還回答了打不打大城市、假若美國出兵怎么辦、是不是和談還有可能等問題。

6月30日,劉鄧大軍4個縱隊12萬余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殲敵6萬余人。7月23日,毛澤東致電劉鄧等:“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2]147

8月7日劉鄧大軍南下,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斗,于8月末進入大別山。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完成了戰略反攻的第一步,下一步任務更加困難。8月27日,鄧小平起草了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義發給所屬部隊的《創建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的指示,明確指出:“我軍已勝利完成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之躍進任務,敵人追擊計劃完全失敗。今后的任務,是全心全意地義無反顧地創造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并與友鄰兵團配合,全部控制中原。”強調“實現此歷史任務,要經過一個艱難困苦的過程,發展半年以上的時間。如不大量殲滅敵人和充分發動群眾,要想站穩腳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切勿驕躁,兢兢業業,上下一心,達成每一具體任務。”[4]94

在指示中鄧小平要求向全軍說明,我軍是能夠有取得完全勝利的把握,并具體論證了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有利條件:首先是陳賡、謝富治兵團在豫西等地,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主力在隴海路南北的配合;其次是當面敵人只有23個旅,兵力分散,戰斗意志薄弱;再次是大別山是革命老根據地,有長期的革命傳統,而且保存游擊隊堅持斗爭,有很好的基礎,同時,部隊中的許多干部是從大別山走出來的,對這里的情況很熟悉。特別是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領導,全軍上下一致的決心和信心。因此,“勝利是有把握的,雖有困難也是能夠克服的。”[4]94-95

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沒有群眾的大力支持是不行的,群眾工作特別重要。大別山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都是黨領導創建的根據地,由于斗爭形勢的變化,黨領導的部隊三進三出,每次部隊撤出之后,群眾都受到殘酷的鎮壓,因此對劉鄧大軍存有疑慮,害怕部隊再走。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在指示中要求部隊從以下方面著手做群眾工作:一是向全區群眾說明,我們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他們的子弟兵在華北勝利了,壯大了隊伍;二是說明國民黨軍必敗我軍必勝的條件;三是說明我們決不再走。提出“與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獲得解放”[4]95的口號。為了發動群眾同部隊一起斗爭,鄧小平要求部隊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整軍風軍紀,樹立良好的印象。

在軍事上,鄧小平指出在最初一個月內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領城鎮,肅清土頑,爭取打一些小勝仗。同時要求大家熟悉地形,習慣當地生活,學習山地戰,為打大殲滅戰準備條件。并指出,如果不在半年內消滅10個旅以上的敵人,就無法使群眾相信部隊不會再走而起來斗爭,因此要求全軍都必須有高度的戰斗意志和戰斗準備。

8月31日,鄧小平在光山縣北向店召開直屬部隊連以上干部會議,報告目前形勢和任務。他在講了形勢之后,進一步指出:“中原地方,人口四千五百萬,物產豐富,是蔣介石內戰中重要兵庫與糧庫。我們到這里,便奪取了敵人的供給,加強了自己,使敵人的困難更加擴大。”“這個地區有我們長期革命的影響,人民受過了革命的洗禮,內心擁護我們。但由于革命四次轉移,人民目前還暫時對我們采取觀望態度,只要我們打勝仗,方針正確,人民會很快起來,而且會產生大批干部。”[3]37

鄧小平著重講了部隊在半年內將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1)敵人一定要在我立腳未穩時,扭住我們。不過敵人的空子仍然很大,可以抓住機會殲滅它,結束敵人的追擊、堵擊。只要我們有思想準備,幾個回合后,一定能站住腳,能建設成鞏固的根據地。(2)北方人到南方習俗不同,生活不慣,只要我們想辦法,學過一個時期就習慣了,困難就減少了。否則,要在這里生根是不行的。(3)在群眾未起來,政權未建立前,我們會遇見很多困難,如擔架、糧食等供應。群眾起來后都可解決。因此,要抽調大批干部去發動群眾。

關于具體任務,鄧小平提出:(1)殲滅一定數量的敵人。只要我們把地形搞好,練習山地戰,有準備,有信心,有戰斗意志,反對怕死鬼,殲敵不成問題。(2)在一定時期內要完成初步土地改革。發動群眾要充分走群眾路線,大膽放手發動群眾,只有過了這一關,什么問題都好解決。(3)熟悉風俗習慣,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調查風俗人情,編成教材向戰士講。[3]38

由上可見,在劉鄧大軍執行挺進大別山的戰略任務時,鄧小平表現出以下幾方面:其一,能夠正確領會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并能通過適合基層干部理解的方式,將中央的戰略意圖準確地貫徹到部隊,從而形成從中央到部隊基層對戰略反攻的一致認識。其二,緊緊抓住建立鞏固大別山根據地這個戰略反攻的關鍵問題,既講清楚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重要性、有利條件,又說明存在的嚴重困難,并指出只要堅定信心,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取得勝利。其三,強調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性,指出由于歷史的原因大別山區群眾工作存在的特殊性,特別提出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爭取群眾之間的關系。其四,所提出的各項任務,可操作性非常強。

筆者認為,從接受中央關于戰略反攻任務到進入大別山,鄧小平通過努力有效的工作,為建立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二、迅速實行戰略展開,正確作出建立鄂豫、皖西兩區黨委、軍區和抽調三分之一的野戰部隊實行地方化的決策

進入大別山后,各部隊立即根據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進行創建根據地的工作。在創建根據地過程中,以鄧小平為書記的中原局把建立地方黨政軍系統作為第一要務,迅速開展工作。

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據大別山自然地理狀況,將其劃分為四個工作區,即豫東南區:包括固始、商城、潢川、光山、經扶(今新縣)、羅山、禮山等縣,由第一縱隊負責開展工作;鄂皖區:包括立煌(今金寨縣)、英山、廣濟、黃梅、宿松、太湖、潛山、望江等縣,由第二縱隊負責開展工作;皖西區:包括桐城、蘆江、舒城、霍山、六安、無為、壽縣、霍丘等縣,由第三縱隊負責開展工作;鄂東區:包括黃安(今紅安)、麻城、黃陂、黃岡、浠水、蘄春、羅田等縣,由第六縱隊負責開展工作。

中共中央中原局還把隨軍南下的第一批干部1800多人派遣到各個工作區,在各區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以工作隊、工作組的形式,到各縣、區、村去發動群眾,打擊地方反動武裝,建立各級政權。為了掩護地方工作的順利開展,每個縱隊抽一個建制團,作為各工作區的基干武裝。

從8月底到9月底,劉鄧大軍經過艱苦作戰,解放了22座縣城,在豫東南、皖西、鄂東地區的17個縣建立了人民政權,初步打開了局面。

但這時很快暴露出一些問題,即部隊沒有處理好開展地方工作與作戰的關系,沒有把發動群眾實行土改看成自己的頭等任務,舍不得抽調部分部隊在當地黨委的直接領導之下專門擔任地方工作。由于部隊對地方工作投入的關注不夠,當地反動勢力尚未摧垮,敵人的鄉保武裝仍在暗地里威脅和控制群眾,致使群眾對部隊在大別山待多久抱懷疑的態度,雖然想接近共產黨,但不敢接近,怕反動勢力將來報復,人民政權分給的田地不敢要,白天分給的浮財,晚上又給地主送去。另外,還存在利用舊的保甲長幫助部隊催款催糧;不把消滅土頑當成重要政治任務。

鄧小平敏銳地發現了這些問題。10月12日,他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起草了《中原局中原軍區關于放手發動群眾創造大別山解放區的指示》。《指示》指出:“根據各方面的反映,目前地方工作之最大障礙是我們的部隊不敢大膽分遣部隊和大量抽出干部。”為此,“決定建立鄂豫和皖西兩個區黨委和軍區,下設地、縣等黨、政、軍組織,并由每旅抽出××部隊為軍區及分區之基干武裝。軍區的任務為:消滅地主武裝,殲滅小的正規蔣軍,組成各級游擊集團,建立情報網等等。”并強調指出:“此種武裝之光榮地位,不僅不亞于集中使用之野戰軍,而且其任務更為繁重。它必須服從各級黨委的領導,一切服從于土地改革、建立與鞏固根據地的基本任務。”《指示》還要求:“還應由每縱抽一千到二千干部和老解放區的翻身農民戰士,加以五天到七天的短期訓練(攜帶武裝)撥歸各黨委領導,分成若干隊直接參加與掩護土改工作。”認為“這些小型的武工隊,還是繁殖地方武裝之骨干和將來補充部隊的來源。”“保甲制度是蔣介石實行專制獨裁與壓迫剝削人民的統治工具,人民對之深惡痛絕,因此必須立即一律宣布廢除保甲制度,建立縣、區、村(行政村)三級愛國民主政府。”[5]59

根據這個指示,各縱隊立即抽調部隊組建地方各級基干武裝,共抽調了約3萬人,占全軍總數的三分之一。由于地方基干武裝力量的加強,加大了對國民黨地方武裝、鄉保和土劣武裝的打擊力度。原先受到鄉保武裝的威脅而懷疑劉鄧大軍能否長久立足的群眾,開始解除疑慮,同部隊和工作隊干部積極配合開展工作,支持對敵斗爭。由此,大別山根據地建設的局面進一步打開,到10月末,縣一級的人民政權達到了33個,比上月增加了近一倍。在建立縣級人民政權的地方,區、鄉一級政權和村農會普遍建立,地方武裝也發展起來,為不久之后建立中共鄂豫、皖西兩區黨委、軍區打下了基礎。

11月中旬,中共鄂豫、皖西兩區黨委、行署、軍區建立。鄂豫、皖西兩區黨政軍機關和地、縣一級黨政軍機關的建立,表明大別山根據地已經重新建立,劉鄧大軍開始在大別山站穩,基本上實現了戰略任務。

史實證明,鄧小平建立鄂豫、皖西兩區黨委、軍區,抽調三分之一的野戰部隊轉為地方基干武裝的決策是正確的。鄂豫、皖西兩區領導機關不僅在此后反國民黨軍對大別山根據地的大規模圍攻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因中原戰場作戰需要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后,繼續堅持大別山根據地斗爭,拖住敵人一部分力量,以利主力殲敵,以及后來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組織發動群眾支援前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鄧小平后來在談二野歷史時曾說:“大別山這場斗爭,主要是我們政策對頭,包括軍事政策。軍事政策就是堅決地拿出三分之一的野戰部隊地方化,搞軍區、軍分區。因為大別山的斗爭不決定于消滅好多敵人,而決定于能不能站住腳。”[6]340

三、從大別山區的實際出發,探索新區土地改革的政策和策略,糾正“左”的錯誤傾向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不久,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隨著大別山根據地各級政權機構的建立,土地改革運動也開展起來。“大別山區的特點是:地主、富農有很高的政治警覺與豐富的反革命經驗。基本群眾則經過了多次失敗教訓,不敢輕易起來。”[7]711然而,不少地方的干部忽視大別山的階級斗爭特點,對客觀環境的條件估計不足,沒有樹立長期的觀念,在群眾未完全發動的情況下,急于擴大土改區域,完成土改任務,因而提出“一手拿槍、一手分田”[8]552的口號,出現了拒絕中農加入農會,把中農錯劃為地主、富農,分中農的土地,分田只講形式,亂沒收地主、富農的工商業,亂打、亂捉、亂殺等“左”傾錯誤,結果“把一批可能聯合或中立的社會力量,迅速地趕到國民黨方面去并且拿起武器來同我們對立”,導致“打擊面大,樹敵多,不是孤立了敵人,而是孤立了自己。”[4]111

由于土改中的“左”傾錯誤,把小地主、富農“逼上梁山”,投靠國民黨軍,集中力量首先進攻土改區域“或其他工作較好的區域。而這些區域又都是一些突出的孤島,也便利于敵人的打擊,所以很快受到嚴重的摧殘而全部塌臺,工作最好的地方所受的摧殘也最厲害。”[4]110就分地情況看,很多地方都是假分:或者是地富領導的假分田;或者是群眾一度得到而又在敵情嚴重和地富威脅下秘密將土地歸還地富,改成租佃關系;或者是流氓分子或與地主有聯系的分子霸占果實,而大多數貧雇農沒有分到,或分得很壞很少的土地;或者是農民只敢要弱小地主、富農和中農的土地,而不敢要有勢力的地主、富農的土地。

鄧小平在新縣、商城、金寨、麻城等縣經過深入調查,發現了土地改革中存在的“左”傾問題后,指出:“經驗證明,當我們在軍事上還沒有取得全面的控制,國民黨和地富武裝力量還沒有在當地被肅清,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分配土地的要求和組織起來,本地的正派的區村干部還沒有大批涌現出來,而外來干部又尚未熟悉情況和聯系群眾的時候,就馬上實行土地改革,不僅是主觀主義的,而且是冒險主義的。”強調:“現在如果不克服‘左的偏向,就不能把土改搞好,也不能把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好。”[4]110,104

如何糾正大別山土改中的“左”傾錯誤,鄧小平認為應該樹立兩個觀念非常重要:(1)根據地之確立與土改之完成,要經過相當長的過程,絕非一年半載所能達到。(2)在斗爭策略上,應分階段、分地區地逐步深入,開始應縮小打擊面。據此,鄧小平將大別山區1200萬人口分為兩種區域,即鞏固區和游擊區,力爭600萬人口為鞏固區,另一半人口的地區在較長時期為游擊區。在鞏固的區域,基本上仍可采用經扶、英山的經驗,即樹立貧雇農骨干,組織貧農團,將地主及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物,全部交給貧雇農,下中農也可以得到一部分。已有的貧農團保證了貧農在農村的領導骨干作用,即應迅速擴大為農民協會,吸收中農入會和個別中農積極分子加入領導機關。一般采取中農不動的政策為好,對中農的土地打亂平分應絕對采取自愿原則,不要勉強。不要強制地打亂平分,使中農不滿。保留地主的工商部分,地主住家又開商店者,不沒收。暫時不動富農底財。使地主,特別是小地主能夠生活,不要一掃而光。在第二種區域,一時期內還談不上平分土地,但應深入宣傳土地法大綱。在游擊戰爭中,堅決執行打土豪、分浮財、組織秘密貧農團、耐心團聚群眾的政策。對一般的小地主、富農應該暫時不動,但對其中的反動分子,則堅決打擊沒收。[7]711-712,716

大別山區糾正土改中的“左”傾錯誤是從1948年1月開始的。當時由于敵情嚴重,環境不許可,實際已經停止了土改,但干部們在思想上并沒有通。一些地、縣書記怕給群眾潑冷水,對新的土改政策有抵觸。到了三四月間,“左”傾錯誤基本得到糾正。皖西區糾正較快,收效較早。鄂豫區因區域過大,特別是區黨委意見不一致,糾正較慢。鄧小平親自與鄂豫區黨委共同討論,規定:“①任何時候不要忽視團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或暫時中立的人。②分別可以鞏固區和游擊區的不同策略步驟(照中央指示)。在腹心區集中力量打成一片,而后背靠背的向外發展;在游擊區采取武工隊的組織形式,適當的集結武裝,主動的打擊敵人,特別是消滅土頑。③禁止亂殺人。④注意工商政策等等。”[9]72這些規定在實際工作中很快見成效。在金寨、商城、麻城等地,部隊縮小了打擊面,在土頑活動區秘密分果實,秘密組織貧農團,使農民減少了顧慮。貧苦農民很高興,報告土豪埋藏財物,協助部隊打土匪。后來,鄧小平在給毛澤東的報告中說:“大別山于停止土改、亂肅人、捉人殺人、亂沒收后,逃亡的地富和中農逐漸回家。今年大別山的田種上了,拿武裝與我們斗的人也少了些。群眾說:‘早這樣辦就好。”[10]76

毛澤東曾在1948年1月14日致電鄧小平,征詢新解放區的各項政策問題;2月3日、6日,又向鄧小平詢問新區土改斗爭策略問題。鄧小平在1月22日、2月8日復電毛澤東,報告他關于大別山土改問題的意見。毛澤東在2月17日轉發鄧小平2月8日的電報的評語中說:“小平所述大別山經驗極可寶貴,望各地各軍采納應用。”[7]716

在大別山糾正土改“左”傾錯誤過程中,在干部中曾一度出現整人風,“有些同志要追究責任,縣里追究到地委,地委追究到區黨委。”鄧小平了解到這種情況后,“對下邊明確說:責任在中原局,下邊沒有責任,也不要向中央推。”[11]77從而穩定了大家的情緒。

3月8日,鄧小平代表中原局向毛澤東作了《關于進入大別山后的幾個策略問題》的報告,深刻檢查了大別山區“左”傾急性病的各種表現和危害性。他將大別山“左”傾急性病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不分階級和地區,對大中小地主和富農一并下手,樹敵太多,增加了許多障礙,反于農民不利。(2)我們所提的貧雇農路線,其本身就是不正確的。而正確的應該是中央所提出的,以貧雇農為骨干,鞏固地聯合中農的路線。對階級劃分也犯了與老區同樣的錯誤。(3)在工商業政策上,可以說是很紊亂的。(4)在工作布置上,對于必然到來的嚴重變化缺乏預計。(5)武裝力量分得很散,在游擊區一班一排活動,既不能保護工作人員的安全,又無力對付土頑,陷于被動,到處吃虧,失去游擊的本能。(6)一般干部缺乏策略思想準備,大家是硬著頭皮干。毛澤東對鄧小平這種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態度十分贊賞,于3月14日致電各中央局、分局、前委負責同志:“小平同志的這些負責的自我檢討是非常好的,有了這樣的自我檢討,就有使廣大干部逐步學會黨的策略的觀點和政策觀點的可能。”同時,毛澤東復電鄧小平:“來電悉,非常之好,希望你聯系各部,將你說的那些策略觀點和政策觀點,普遍通知他們”。[7]722-723

大別山區既不同于其他老區,也不同于其他新區,又是在無后方依托情況下同敵人重兵作戰,情況比其他地方要復雜得多。在這個特殊地區進行土改,必然要面臨著諸多新問題需要探索,鄧小平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策略,為此后整個中原新區的土地改革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打下很好的基礎,也為其他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正確處理大別山根據地與中原戰場全局的關系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建立根據地,如在國民黨統治區插上一把尖刀,直接威脅到南京和武漢。蔣介石決心乘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立足未穩,一舉將劉鄧大軍殲滅。1947年11月下旬,國民黨軍以33個旅80個團的兵力向大別山根據地撲來,劉鄧大軍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對于劉鄧能否堅持大別山根據地極為關心,為加強劉鄧大軍的力量,多次敦促晉冀魯豫軍區盡可能地給劉鄧大軍補充兵員和裝備。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晉冀魯豫軍區第十二縱隊和第十縱隊分別于11月下旬和11月底進入大別山區,并帶來了大批彈藥、藥品和銀元。這更增強了劉鄧大軍粉碎敵人圍攻和堅持大別山斗爭的信心。

鄧小平和劉伯承等分析了敵情,決定既把敵人拖在大別山區,以利于陳粟和陳謝在外線大量殲敵,又要在內線積極作戰,以粉碎敵人對大別山根據地的進攻。而在大別山區,鄧小平和劉伯承也決定同樣采取內線和外線相配合的作戰方針,一方面派三個縱隊轉到外線,實施戰略再展開:以第十縱、第十二縱隊分別向桐柏、江漢地區展開,建立根據地;以第一縱隊北渡淮河,在淮西地區展開,擴大根據地,在外線發展游擊戰爭,拖散敵人。另一方面將第二、第三、第六等三個縱隊留在大別山區,和軍區地方武裝、游擊隊相配合,堅持內線作戰。

12月中旬,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機關分成前方、后方兩個指揮所。由鄧小平、李先念、李達率領前方指揮所和第二、第三、第六縱隊及鄂豫、皖西軍區地方武裝,堅持大別山內線斗爭;由劉伯承、張際春率領后方指揮所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晉冀魯豫野戰軍后勤機關、第一縱隊,轉出大別山進入淮西地區,在外線牽制敵人,并指揮全局。

為了減輕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壓力,12月20日,毛澤東致電粟裕,陳賡、謝富治并告劉伯承、鄧小平電,指示:“粟及陳、謝兩部長期配合劉、鄧行動,直到粉碎敵人對大別山之進攻止。”粟裕率領華野主力四個縱隊南下與陳、謝會合,并歸粟裕統一指揮,“沿平漢路向南直迫武漢”,“爾后看情況,或與劉、鄧配合夾擊大別山之敵,或回師向北打分散之敵。”“如此行動,可保證粉碎敵人進攻大別山之計劃,又可全部破壞平漢路。”[12]257鄧小平接到毛澤東電報后,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國民黨軍仍企圖重點進攻大別山,不管陳粟、陳謝,不管王縱、趙縱,而大別山的野戰兵團已跳出敵人包圍圈的態勢,建議“陳粟、陳謝對大別山的支援,不宜急躁,應作較長期的打算,主要是爭取在一兩個月內殲滅敵兩三個師,使敵不能不從大別山抽兵。只要抽出兩個師,局面即可改觀。”認為我們再“背重些,在三個月內,陳粟、陳謝能大量殲敵,江漢、桐柏及豫陜鄂區、江淮以北地區能深入工作,對全局則極有利。”[3]45-46中央軍委接受了鄧小平的建議。

面對國民黨軍的重兵圍攻,鄧小平率領精干的前方指揮所,指揮留在大別山地區的三個縱隊,與敵進行頑強的作戰。當時的環境十分困難,國民黨軍依仗著絕對的優勢,由南向北壓來,占領根據地的腹心地區,燒毀民房,摧殘人民民主政權,捕殺地方工作干部,抓人抓丁,搶劫財物,妄圖從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徹底摧毀大別山根據地。鄧小平和戰士們一樣風餐露宿、忍饑挨餓,與敵周旋于崇山峻嶺之間,從而經受了挺進大別山以來面臨的最大考驗,度過創建大別山根據地最嚴峻的局面。許多年后,鄧小平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就是我一個,先念一個,李達一個,帶著幾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方針就是避戰,一切為了站穩腳。”“在大別山那個丘陵地帶來回穿梭,一會兒由西向東,一會兒由東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調動敵人,迷惑敵人。”“這樣搞了兩個月,我們向中央軍委、毛主席報告,大別山站穩了,實現了戰略任務。”[6]341

由于鄧小平等正確地判斷國民黨軍的意圖,堅持內線作戰,把敵人拖在大別山,為外線作戰、殲敵創造了有利條件。向桐柏挺進的第十縱隊,于12月13日成立中共桐柏區黨委、軍區、行署。桐柏軍區部隊經過一個多月作戰,先后攻占桐柏、棗陽、泌陽、唐河、新野、鄧縣等6座縣城,建立4個軍分區和22個縣級政權,開辟了以桐柏山為中心,擁有150萬人的桐柏根據地。向江漢挺進的第十二縱隊和中原獨立旅,于12月6日成立江漢軍區,同時成立中共江漢區黨委、江漢行署。江漢軍區部隊經過一個多月作戰,先后攻占京山、鐘祥、天門、潛江、云夢、沔陽、應山、隨縣等縣,建立了4個軍分區、12個縣級政權,開辟了以大洪山為中心,縱橫700余里,擁有人口300多萬的江漢根據地。向淮西推進的第一縱隊,也開辟了豫皖蘇10余縣的工作,成立了一個軍分區,使大別山和豫皖蘇連成了一片。陳粟、陳謝兩軍在平漢路展開大規模的破擊戰,至1947年底,殲滅國民黨軍4.5萬人,解放許昌、漯河、駐馬店等50多座縣城,破壞鐵路420余公里。

蔣介石本來是想死死抓住大別山不放,一舉把大別山根據地摧毀,沒有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在大別山遭到慘敗,而且在平漢路、桐柏、江漢也喪師失地,從此戰略上更加被動,被迫轉入分區防御。

劉鄧大軍在陳粟、陳謝大軍的配合下,取得反國民黨軍對大別山根據地圍攻的勝利,標志著實現了毛澤東關于挺進大別山三個前途中的最好前途。三路大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9萬余人,解放縣城100余座,在4500萬人口的江淮河漢廣大地區建立了中原解放區,調動和吸引了國民黨軍南線全部兵力160多個旅中約90個旅于自己周圍,被毛澤東稱為“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13]1293。

五、結語

由上可見,鄧小平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中表現出了大智慧和高超的領導藝術,對于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實現戰略轉折、推進中國革命進程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在這個斗爭過程中,鄧小平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敢于擔當。率先實施戰略反攻,挺進大別山,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建立根據地,既是光榮的任務,又是艱巨的任務。完成這個任務,面臨著敵人重兵追堵、無后方依托、沒有后勤補給、北方戰士不適應南方氣候和生活習慣、群眾存有疑慮等諸多困難,存在著十多萬人的部隊有可能損失慘重甚至站不住腳而失敗的危險。這十多萬人主要是經過抗戰烽火錘煉出的人民子弟兵,其中領導骨干是土地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的老紅軍,是黨的寶貴財富,若有閃失,后果不堪設想。但鄧小平不計個人得失,敢挑重擔。鄧小平后來在回憶當時情況時說:“毛主席打了個極秘密的電報給劉鄧,寫的是陜北‘甚為困難,當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復電,半個月后行動,躍進到敵人后方去,直出大別山。實際上不到十天,就開始行動。那時搞無后方作戰,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啊。”“整個解放戰爭最困難的是挑這個擔子,是挑的重擔啊。”[6]339在黨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敢于擔當,作為一個杰出領導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實現戰略反攻的斗爭中,在鄧小平身上得到突出體現。

第二,具有全局眼光。鄧小平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斗爭中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他特別強調堅持大別山根據地的重要性,指出:“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別山控制起來。大別山是一個戰略上很好的前進的基地。它靠近長江,東面一直頂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漢口,是打過長江的重要跳板,敵人時時刻刻受到我們過江的威脅。大別山,敵人必爭,我也必爭”。針對部隊堅持大別山根據地受削弱而產生疑問的情況,他指出:“雖在全國范圍吃苦頭最多,付出了代價,但換取了戰略上的主動,取得了全局的勝利。”[3]93-94具有全局眼光,是鄧小平正確判斷形勢,作出正確決策,領導取得創建大別山根據地勝利的重要原因。

第三,善于從實際出發,總結經驗教訓。由于歷史的原因,大別山的情況比其他新區的情況更為復雜。實際上,在創建和堅持大別山根據地斗爭的過程中,采取的各種政策、策略,都具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意味,出現錯誤和偏差是難免的。但是,若采取教條主義的方法,死抱著華北老解放區的經驗不放,必然會失去群眾,在大別山站不住腳,造成致命的失敗。面臨復雜的情況,鄧小平注意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各種政策、措施,糾正“左”的錯誤,還事后總結經驗教訓,作自我批評,堪稱實事求是的典范。由于這種科學態度,鄧小平不僅為大別山根據地探索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政策和策略,而且為中共中央制定新區政策提供了新鮮經驗。

鄧小平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中表現出杰出才能,為以后登上更大的歷史舞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很好的基礎。

注釋:

①作戰、發動群眾、籌糧籌款三項任務。

參考文獻:

[1]劉伯承千里躍進大別山[M]//劉鄧大軍南征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3]鄧小平軍事文集:第2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原局中原軍區關于放手發動群眾創造大別山解放區的指示(1947年10月12日)[Z]//中共河南省信陽地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印豐碑——中共信陽黨史資料匯編:第4輯1984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8]段君毅良師 領袖[G]//回憶軍事家鄧小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9]中共河南省信陽地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印豐碑——中共信陽黨史資料匯編:第4輯[Z]1984

[10]鄧小平同志給毛主席的報告[Z]//中共河南省信陽地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印豐碑——中共信陽黨史資料匯編:第4輯1984

[11]喬明甫同志談糾正土改失誤的有關問題[Z]//中共河南省信陽地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印豐碑——中共信陽黨史資料匯編:第4輯1984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郭彥英劉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丝袜亚洲综合|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四虎综合网|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 一级毛片免费的|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91成人| 九色综合视频网|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国产不卡在线看|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色偷偷一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91蝌蚪窝|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成人77777|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69视频国产| 青青操国产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www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