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新詩已有百年歷史,劉半農最早提出詩體重建問題,聞一多倡導現代格律詩,何其芳有格律體新詩的理論,又有實踐成果。之后,格律體新詩便停滯不前。1998年,著名詩學家呂進倡導了新詩的詩體重建,寫了長篇的詩論:“從‘詩體解放到詩體重建”。近年更是大聲疾呼:“百年新詩發展到了今天,必須在‘立字上下功夫了,必須堅決地推行‘破格之后的‘創格。時不我待”。①
泰國華文新詩是受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波及和影響,自1933年林蝶衣出版的第一本新詩集《破夢集》,至今也有八十年的“資歷”。但在已出版近百部新詩集中,未見有人在詩體重建的理論上進行探討,在創作上也未有人進行“創格”的嘗試。
泰國出現對新詩體“創格”的嘗試,應是2003年初。當年整個泰華文壇正處在蕭條寒冬季節,《世界日報》副刊主編林煥彰,精心策劃,對《湄南河》和《索羅河》副刊進行改版,其中增設了一個“專欄”,叫“刊頭詩365”,即一年365天,每天在刊頭左上角刊登一首小詩,并規定寫六行內的小詩。這該是在泰華詩史上的首創,也是泰華新詩體“創格”的初啼。
2006年,由林煥彰和我在“小紅樓藝苑”共同策劃,在泰國成立類似詩社的“小詩磨坊”,成員(按年齡排列)計有:嶺南人、曾心、林煥彰(臺灣)、博夫、今石、楊玲、苦覺、藍焰(莫凡)。因七位在泰國,一位在臺灣,故稱“7+1”,象征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去年在慶祝“小詩磨坊”成立五周年之際,成員又增加三位(晶瑩、曉云、蛋蛋),在“小詩磨坊”里,正式提出共同探討六行內小詩新美學、新詩體。六年來,小詩磨坊出版了六本《小詩磨坊》,每本收入240首,共收了1440首小詩。可以這樣說,這一千多首小詩是在延綿十年來的泰國小詩熱潮氛圍中應運而生的;小詩磨坊的同仁是一群有心嘗試構建六行以內新詩體、新形式的實踐者。
呂進先生說:“新詩的詩體重建,在無限多樣的詩體(而不是為數很少甚至單一的詩體)創造中,有兩個美學使命:規范自由詩;倡導現代格律詩。”②我們創作六行內小詩是屬:“規范自由詩”的一種,既不讓它無限的“自由”,成為無岸的河,又讓它在六行內的‘自由,帶著六行內的鐐銬在詩的舞臺上跳舞,跳出各種形式美的舞姿。
二
六行內的小詩,屬于自由詩歌體多樣化的一種,那么它的主要藝術標準是什么呢?
呂進在《上善若水——序〈曾心自選集——小詩300首〉》中寫道:“沒有大的小,不是小詩。沒有豐富的簡單,不是小詩。沒有未完成空間的完成品,不是小詩。”③這里提出三條藝術標準:小詩在于小與大、簡單與豐富、完成與未完成的融合。
回顧中國小詩歷史,多數寫的是“曉暢自然、富于情趣的小詩”。但在六行內小詩詩體,能否以小見大,滴水見太陽,寫出一些大體裁、具有重大社會意義主題的小詩呢?
請看今石的《繩子》:
無數的繩子
有色無色
在轟鳴的公路上
跳躍奔跑旋轉倒退
去勒緊城市的
呼吸道和肺
環保是當前世界性的問題,在六行內的詩如何書寫呢?詩人用“繩子”的意象來表現都市的空氣污染。無數“繩子”,是泛指汽笛聲的“轟鳴”,“旋轉倒退”的穢氣等各種“有色無色”的污染。這首小詩以小見大,竟用35個字,寫出空氣污染已達到“勒緊城市的/呼吸道和肺”的窒息濃度。趙朕點評:“說勒緊的是‘城市,實際上是用泛指來指代城市的人群。這里沒有直接寫人卻比直接點出‘人更有鞭撻的意義。”④
再看莫凡的《魷魚悲歌》:
你沒有骨
我同情你的軟弱
我遠離你
是因為你沒有血
這首小詩形是寫魷魚:沒骨,沒血。實是寫人。寫詩人對“沒骨”、“沒血”的人的感情和態度。對沒骨的“軟弱”,詩人覺得可憐、可悲,可同情。對“沒有血”的人可憎、可惡,要“遠離”他。為什么要“遠離”?詩人沒說,留下空白。寒山石做了點評:“一個沒有血性的人,就沒有傲然挺立的人生;一個沒有血性的民族,絕沒有自強自立的可能。”⑤可見此詩只有四句,看來很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多少達到“微塵中顯大千,剎那間見千古”的效應。
再看林煥彰的《蛙聲》:
一池蛙聲,
驚醒一個月亮;
剛剛出水的,一朵睡蓮
在其中
發抖
對這首小詩,龍彼德的解讀:“蛙”、“月亮”、“睡蓮”都是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以物觀物的關系,而非以人觀物的關系,所以蛙聲能“驚醒”月亮,月亮能震懾(“發抖”)睡蓮,任由自然事物自生自動,就恢復了自然事物的生機和真趣。我卻認為《蛙聲》的基本方式是以心觀物,詩人以心擊物,使物皆著“我”的顏色。外界景物被詩人進行了心靈的加工。作者在〈詩外〉說“寧靜的時刻,會有不尋常的發現”。可見“蛙聲”、“月亮”、“睡蓮”的出現,都是詩人在“寧靜”中用心眼的“發現”,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東西。本來是在太陽出來時才開花的“睡蓮”,此時卻在“驚醒一個月亮”的夜晚開了,由于違背“睡蓮”本身的生物鐘,因而“在其中”,應指在“蛙聲”、“月亮”等反常的環境中“發抖”。這里暗指什么,作者沒有說,等待讀者的介入、解讀和創造。這該是一首“未完成空間的完成品”。
三
從“內形式”來看,六行內的小詩,也有以下審美藝術視點的。
1. 營造意象。“抽象的情思只有轉化為意象才能具有藝術有效性。”(呂進語)詩的意象是指“心象”與“物象”有機的契合。意象有來自人生感悟,營造暗示的意象;也有來自奇思,營造新奇的意象。
如博夫的《靈動的山村》:
裊裊炊煙
像一條潔白的哈達
晚風輕輕一吻
天空就出現了無數只綿羊
山村頃刻靈動了
詩中的“炊煙”像“哈達”,“晚風”“一吻”,“天空”出現“綿羊”,意象都很新奇。最后一句“山村”“靈動了”,是由生活的體驗,情感的哲思,熔鑄出來的意象,包含暗示,給人“意象之外,有好開闊的天地”的感覺。計紅芳點評:“雖三言兩語,卻準確地把握住景、物、事的本質,勾勒出生動的畫面,創造了鮮活的審美意象,營造了詩意盎然的意境。”⑥
2. 象征手法。象征,即借用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是小詩一種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
如嶺南人的《問蟬》:
由卵而蛹而蟲
從樹根爬上樹梢
成長何其漫漫!
知了!知了!
是嘆息生命的短促
還是呼喚瞬間的愛情?
此小詩的具體形象是“蟬”,暗示著詩人的情感:“生命短促,生存之外,愛情為先。”(嶺南人〈詩外〉)的寓意。趙朕點評:“這首小詩落筆于‘蟬,實際上著眼于社會與人生,抒寫了詩人的某種感悟與思考。”詩中的“成長何其漫漫”,“卻是對‘蟬之生涯的回望。”“嘆息生命的短促,卻是對‘蟬之生涯的前瞻。‘漫漫與‘短促,皆為夸張的對舉,彰顯的卻是對人生價值的呼喚。”⑦
3. 反常合道。蘇東坡在論詩文創作時,曾有“反常合道”的高論,大意是指在寫作的內容上或藝術上違反人們的常情、常理、常規,而實際上符合寫作的規律,使作品產生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如苦覺的《風車》:
時間轉著時間
光轉著光
心被風
穿過
你們都看到它的羽毛了嗎?
總有一天它會和風一起私奔
這首小詩如果按自然、生活中的常理,或用審美的常理、創作的常理,會覺得很“隱晦”,無法理解。“風車”怎么會有“羽毛”?“風車”怎能“和風一起私奔”?的確“無理”!但詩有多重意義。如果我們把《風車》當作一首愛情詩,就頗有真趣。風車的“心被風/穿過”,風車在苦戀中,夢幻長翅膀,長“羽毛”,“和風一起私奔”,強烈地表現了一個女子在束縛的社會環境下的率直大膽、熾熱粗豪的個性。這種“思出常格”,而達到“無理而妙”,給人一種不可思議的驚人的效果。所以臺灣老詩人張默給很高評價:“‘羽毛二字實屬神來一筆,而結句‘它會和風一起私奔更是妙手偶得之。”⑧
4. 逆反思維。邏輯思維是按照事情正常發展情況的推理。逆反思維是從“邏輯思維”的相反的角度思考問題。
如楊玲的《魚夢》:
魚在做夢
夢里見一只漂亮的貓
紅鼻子綠眼睛
魚說
很美味的貓
我要吃你
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貓吃魚,沒有魚吃貓的道理,但作者運用逆反思維,把貓描繪得很“漂亮”:“紅鼻子綠眼睛”。魚覺得很“美味”,忘乎所以,便說:“我要吃你”。因為運用反正常邏輯思維,出人意外,讀者為之一愣,新奇感就出來了。
5. 詩出側面。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里說:“文出正面,詩出側面。”“詩出側面”是克服局限性的基本手法之一。
去年泰國遭到五十年來的特大水災,蛋蛋寫了一首《湄南河說》:
母親切開了自己的血管
鮮血開始四處奔流
“孩子,我以死警示
——保護自然
——愛護家園”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側面用墨”。湄南河是泰國的母親河,她養育著六千七百多萬的兒女。她把這次水災當作血的教訓,用自己“四處奔流”的鮮血(隱喻“水災”),來警示自己的兒女:“保護自然/愛護家園”。這種用“側面”來寫水災,它的內涵與外延比“直寫”水災大得多,形象得多,更富有張力。
四
當年小詩磨坊成立的時候,就提出共同探討六行內小詩的新美學。林煥彰說:“所謂‘小詩新的美學,是來自于現代詩的一種表現形式:斷句、分行、分段,是現代詩普遍的表現技巧。”⑨“小詩磨坊”同仁寫的六行內小詩體,在斷句、分行、分節上作了多種多樣的嘗試,豐姿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1. 集一行或二行成一節的詩。如我的《露》
昨夜地球的淚珠
只有7個字,我沒分行,以表現急促的詩情。
但孔孚的《大漠落日》:
圓
寂
全詩只有兩個字,分兩行。實際只是一個雙音詞,本不可分行,卻強分二行,有助于突出詩行中的詩眼。如不分行只是一個詩眼,分行了變成兩個詩眼,好像一雙眼睛。
我的《露》,如分二行:
昨夜
地球的淚珠
未免不可以,它可以依詩情,自由排列,以表現低沉、舒緩的詩情,以達到詩情的跳躍和詩的節奏感。
2. 集3行成二節的。如晶瑩的《那方》:
因戀漂泊
才開始孤獨
自此那方遙遠
這首只15個字的小詩,分三行,成二節。每行多一個字,構成一座幾何梯形,詩的外形式,顯得十分穩重,與詩的內蘊的厚重互為對應。劉登翰給這首詩作了點評:“語言極儉省,而詩的密度極大,詩行之間聯想跳躍,讓這三行詩互為因果,變得十分‘結實”。⑩
3. 集六行成二節的。如曉云的《藥引》:
情人節
愛情過生日
我的肋骨又隱隱作痛
醫生開了藥方
藥引是——
初戀
這首小詩六行,可分為二節。第一節從第一行三個字遞增到第三行達九個字;第二節從第四行遞減到第六行只剩下兩個字,構成一個箭頭型,在形式上給人有一種刺痛的感覺。林煥彰點評此詩時說:“‘藥引是——初戀極妙!那‘肋骨的疼痛,就更不容易痊愈了!一首極為難得的情詩。”{11}
4. 集五行成三節的。如苦覺的《四面佛》:
北
西 東
南
紅了星星白了云朵
我,矮了又高了
這首詩打破文學形式的安排:“北西東南”是四面佛的朝坐方向,像一幅四面佛的文字圖畫,四個單音詞排成三行成一節,增加了詩情的直觀性,給讀者詩外之味。第二節一行,寫了善男信女面朝四面佛膜拜,點著紅蠟燭如星星,香煙繚繞如白云。第三節寫了作者面對四面佛的一時景悟:自己“矮了”,領悟到“神明”,“又高了”。這不是圖畫之圖案,而是詩之圖案。正如呂進所說的“詩的圖案是屬于詩的,讀者主要不是靠視覺而是靠心覺去觀賞”。{12}
以上的例舉,只是泰華小詩磨坊寫六行內小詩的小部分詩體形式。林煥彰曾以他自己寫的35首小詩,分成35種不同的新形式,并說“六行小詩,系小詩的一種有所約制的新形式,是小詩的一種新品種”。{13}
胡適在《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說:“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也是先要求語言文字和文體的解放。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新文學的文體是自由的。”{14}對于寫六行內的小詩而言,它的“語言是白話”,文體雖受到六行的束縛,但它可在有限的空間拓廣無限的空間,尋找無窮的機會,在六行詩壇舞臺上狂跳、大跳自由“舞”。這是符合表現現代人的現代情思的一種新詩體、新形式。我相信寫六行內的小詩體,其前途是無限廣闊的。
①呂進:《詩體重建視角下的何其芳》,載《詩刊》2012年第5期。
②{12} 呂進:《呂進文存》第三卷《從“詩體解放”到“詩體重建”》,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第167頁。
③ 呂進:《上善若水——序〈曾心自選集——小詩300首〉》,銀河出版社2011年版。
④⑦ 趙朕:《點評泰華〈小詩磨坊〉之五》,小詩磨坊新浪博客,2011年9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87。
⑤ 寒山石:《小詩欣賞·藍焰〈魷魚〉》,泰國《亞洲日報》2011年3月27日。
⑥ 計紅芳:《六行之內的奇跡》(代序言),泰華《小詩磨坊》第2卷,曼谷:世界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⑧ 張默:《高舉多元幽樸之美》(序言),泰華《小詩磨坊》第3卷,曼谷:世界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⑨ 林煥彰:《六行小詩的新美學——〈小詩磨坊〉泰華卷2008版發布會專題演講》,2008年7月20日。
⑩ 劉登翰:《小詩大世界——序泰華“小詩磨坊”第六集》,《華文文學》2012年第6期。
{11} 林煥彰:《讓你驚喜的獨特表現》,載留中總會文藝寫作學會五周年慶文學講座會發表論文,2012年7月8日。
{13} 林煥彰:《六行小詩之美》,摘自中新蘇州網,2006年4月24日。
{14} 胡適:《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載《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出版,1917年1月1日。
(責任編輯: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