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統籌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為什么要出臺這一《辦法》?《辦法》明確了哪些救助制度?解決群眾哪些困難?如何能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及時獲得救助?《辦法》明確了哪些措施保障社會救助有效實施?社會力量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就這些問題,國務院法制辦和民政部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編 者
——依法行政, 構建完整嚴密的安全網
“《辦法》頒布施行,是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救助事業雖然發展很快,但還存在保障不完善、體系不完整、制度“碎片化”等問題,與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適應,需要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推進解決,逐步建立和完善救助機制,進一步織密、扎牢社會救助網。此《辦法》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8項制度以及社會力量參與作為基本內容,分別設專章予以規范,形成了完整清晰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這些制度相互銜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新格局。
——求助有門,建立統一受理社會救助申請窗口
“如何能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及時獲得救助?”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辦法》明確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有困難,可以委托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代為提出申請。在臨時救助方面,《辦法》規定了臨時救助申請程序,并對情況緊急的臨時救助申請,可以按照規定簡化審批手續;明確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應告知其向救助管理機構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管理機構;對突發急病人員,應立即通知急救機構進行救治。在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等方面,《辦法》都有明確規定。
在受理渠道方面,《辦法》要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建立統一的受理社會救助申請窗口,及時受理、轉辦申請事項;規定申請人難以確定社會救助管理部門,可以先向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縣級民政部門求助,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縣級民政部門接到求助后,應及時辦理或轉交其他社會救助管理部門辦理。
——明確措施,發揮社會最大效益
“實施社會救助,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防止救助不力的‘冷漠病,又要杜絕盲目攀比和‘養懶漢現象,防止‘漏助、錯助、騙助行為。” 社會救助是政府的法定職責,《辦法》強調要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這意味著救助標準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社會救助由多個部門共同實施,必須完善制度統籌和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既各負其責,又銜接配合的局面,發揮最大社會效益。《辦法》明確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各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此外,提高救助對象認定的準確性,確保社會救助資源真正用到困難群眾身上,必須以科學、高效的家庭經濟狀況查核為前提。《辦法》從申請人、救助機關、相關單位三個方面,規定了相關權利義務。《辦法》要求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應當建立申請和已獲得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臺,為審核認定社會救助對象提供依據。
“《辦法》規定,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有關部門應當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創造條件、提供便利。”《辦法》首次明確了社會工作的重要作用,使社會工作在我國法律制度中有了一席之地。《辦法》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這一規定,既是落實黨中央建設宏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決策部署的重大步驟,也是推動社會救助向物質救助、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相結合的綜合救助服務轉變的創新之舉。
(據人民網)
(本欄編輯/麥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