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力++歐陽慧++黃征學
從全國省級政府工作報告看,不論是2013年工作的回顧,還是2014年工作的安排,在一系列指標和數字背后暴露出在轉變增長方式、推進新型城鎮化、設立試驗示范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需要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
1.不少地區依然存在較強的投資沖動,轉變粗放發展方式任重道遠
大部分省份把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手段,體現了依賴投資保增長的意圖。
一是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5個明確了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預期目標。
二是不少省區市設定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偏高,山西、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北、海南、貴州、云南、甘肅、寧夏、青海11個省份設定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超過20%,明顯高于東部發達省份,黑龍江設定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6%。
三是相比2013年,有5個省在下調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并沒有下調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目標,天津和云南兩地在下調經濟增速目標的同時,甚至調高了固定資產投資的目標增速。
四是不少省份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安排工程項目過多和規劃建設規模偏大的問題,有的不僅超越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遠遠超過了地方建設資金的籌措能力和地方經濟實際承受能力。
盡管黨中央、國務院明確對各地不搞GDP排名,但大多數省份依然著力于“保增長”目標,各地的增速競賽并沒有停止。在“保增長”動力的影響下,大多數省區市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可能在2014年得到強化,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對經濟增長的維系可能進一步增強,進而影響到調結構和轉方式任務的完成。
2.對于新型城鎮化的認識存在偏差,一些地區出現不切實際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傾向
一是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一些地區設定了較高的城鎮化增速預期目標。如云南和甘肅分別提出城鎮化率要比去年提高2和1.5個百分點,遠高于城鎮化正常的速度。可以預見,在省級政府工作報告的指導下,各地市將層層加碼,將這一指標定得更高,明顯超過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和產業人口支撐能力,城鎮化“冒進”不可避免。二是“抱團發展”的城市群建設已成為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重點,我國的城市群、都市圈數目將呈爆炸式增長,“城市群熱”將進一步加劇。如山西提出了規劃建設太原城市群、大同都市區、上黨城鎮群、百里汾河經濟帶等4個城鎮群;湖北也提出了規劃建設武漢城市圈等4個城市群(帶)。跟風而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熱容易成為地方官員的“政績工程”,為之投入的大量財力物力最終導致土地、資金的巨大浪費甚至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三是新區、新城、開發區、綜合體等名目繁多的經濟功能區建設也成為各地新型城鎮化的重點,經濟功能區熱將進一步加劇。如不加以及時引導,將在全國引發又一輪大規模圈地現象,土地低效利用甚至浪費問題有可能加劇。
3.各種試點、試驗或示范區的建設數目繁多,盲目攀比和無序混亂問題突出
不少省區市提出申報建設多個試點、示范或試驗區,如天津提出申報建設中國郵輪旅游實驗區、國家級信息安全產業基地、子牙國家循環經濟產業園、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江西提出爭取贛州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瑞興於試驗區、“三南”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示范地、章康新區等區域發展平臺獲得國家批復;等等。
目前,數目和類型繁多的試點、試驗或示范區存在政策混亂和惡性競爭現象,已成為各地爭政策、爭投資的重要手段。如不加以正確引導,一方面容易滋生地方官員的“政績工程”,引發“跑馬圈地”、投資過熱、地方債務再度膨脹的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重申請、輕落實,也使試驗區、示范區建設徒有形式,難以發揮有效的試驗示范作用。此外,一些試點、試驗或示范區國家能夠給予的政策有限,差異性、針對性和操作性差,試點試驗內容難以落地,對地方的作用明顯小于預期,使一些地方官員對國家抱有“怨氣”或不滿,也影響了國家設立的各類試驗示范區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4.各地多關注環境輿論熱點問題,但總體上仍然對生態環境重視不夠
總體上看,地方政府對區域性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重視仍然不夠。全國31個省區市中僅有9個省份提出了2014年生態環境建設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值,其他省份僅在目標中提出“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計劃任務”。在相關的重點任務中,雖然闡述了生態環境保護、防治污染、發展循環經濟等相關內容,但具體目標和舉措少,得力有效的舉措更少。“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顯示,全國和不少省份在節能減排主要指標方面的預期目標沒有完成,未來兩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面臨艱巨的任務。
(摘自《改革內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