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替
人人都愛看美劇,也開始愛看美國政治電視劇。在NetFlix和搜狐熱播的美劇《紙牌屋》,受到了中美從高層官員到普通網友的喜愛。它講述了南卡羅來納州第五國會選區民主黨籍國會議員安德伍德,通過一系列政治陰謀,一步步成為美國總統的故事。它不但創造了用大數據預測觀眾喜好的成功先例,更是在主流節目中描繪出了一個最不擇手段的美國總統。
美劇的總統可以丑化到什么程度?
我們雖然習慣了類似《南方公園》這樣的諷刺動畫片對美國政客的諷刺,但熱播主流影視作品如此丑化整個體制,還真是第一次。編劇通過主人公安德伍德的口說出了,“民主被過度評價了(Democracy is so overrated)。”
《紙牌屋》并不是原創,而是翻拍英國BBC在1990-1995年開播的3季同名電視劇。有趣的是,美國編劇界當時并沒有及時翻拍英版,而是由索爾金開始制作《白宮群英》(West Wing),從1999年到2006年分7季播放,成為日后美國政治連續劇發展的里程碑。
美版和英版的《紙牌屋》雖然描述不同的時代、不同政治體系的故事,但你并不需要理解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和英國的西敏寺議會制度,就能看懂這個故事:一幫心懷鬼胎的人在玩弄權術,其中有性、丑聞和謀殺。美版《紙牌屋》玩弄權術玩到了這個地步:雖然第二季大篇幅講了中美外交和中國紅二代獻金丑聞,但因為該劇把美國官員描繪得太陰暗了,所以有分析認為,這是它能在中國無刪減公開播出的原因之一。
了解美國政治真實運作的人,會好心提醒外國的《紙牌屋》觀眾,這是虛構,真實的國會山和白宮沒骯臟到那個地步。這讓人想起《白宮群英》的理想主義,里面的總統更像美國主流影視作品總統,雖然有缺點,但還算是有人性的英雄。所以在中國,也有人出版了對《白宮群英》的解讀——《電視劇中的美國總統》,提醒讀者真實的美國體制沒有那么好。
美國政治劇都有哪些主題?
政治電視劇有兩個必要條件:政治和電視劇。和其他類型的電視劇不同,美國政治劇如《政治動物》、《二當家》、《總統一家》,本質上是“華府劇”,描述在華盛頓特區的故事。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描寫芝加哥政治的《老板》。
美國政治首先是地方政治,大部分觀眾接觸政治的機會就是在選舉日投票,或者參與地方政治。發生在華府的故事,因為其封閉性和專業性,除了部分被媒體報道之外,很難被人知曉和理解。雖然普通美國人能參觀白宮、能自由進出國會辦公室,但這個城市發生的各種激動人心的故事,大概只有在華府工作的人才能知道。華府的故事也不容易講好。《白宮群英》和美版《紙牌屋》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把極其復雜的法案運作,講述到讓外國人都能看懂。
電視劇也不是電影,因為集數很多,因此劇中的沖突和計謀必須“細水常流”,必須以日常形式存在。法庭劇、醫療劇之所以常見,就是因為所涉及的故事是可以從天天發生的故事中自然取材。因此,無論故事情節怎么設計,美國政治劇都圍繞著以下幾個政治的日常方面進行:
第一,媒體和政治關系。一方面,在美國,媒體作為第四權、作為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對象,和政治的互動的確是有戲可看的;另一方面,政治要宣傳,也離不開公關和媒體。隨著互聯網的崛起,互聯網故事也進入了媒體和政治的沖突中。在美國現實政治中,媒體報道、公關宣傳、互聯網社交媒體,是取之不盡的題材。
第二,以K街游說方式表現的金錢和政治關系。美國政治和其他西方國家政治最大的不同就是華府有強大的K街游說影響。各種勢力花錢雇傭說客,去游說官員和國會議員,繼而合法或不合法地影響美國政治。
第三,立法過程。這是國會議員和白宮官員政治斗爭、利益交換的合法施展場所,任何一個法案的通過和不通過的過程,都突出了戲劇化的沖突甚至陰謀,這也是電視劇編劇非常容易取材的資源。
第四,競選過程。無論出身政治家族,還是底層民眾,要想進入美國政治頂層,競選是最直接的道路。這個過程,也最容易表達從無名之輩成為萬眾敬仰者的美國夢。影視作品頻繁從這個資源取材,這種故事也在不斷鼓勵年輕人還沒畢業就只身去華府實習,或者跟隨自己的英雄到處選戰,從而自己也進入政治圈,實現自身的美國政治夢。
第五,處理危機。展現政客的領導力是很重要的主題。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的觀眾相比,更有一層世界領袖國民眾的“選民”感,因此電視劇里政客處理的不僅僅是國內危機,還需要處理國際危機甚至宇宙危機。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最后都是美國總統解救了整個地球和人類。
美國政治劇和其他國家的政治劇有什么區別?
西方國家都有類似的民主結構,因此所有民主國家的政治劇,都不會缺少媒體、立法、競選和處理危機這些劇情元素。例如被美國媒體認為是全世界最好看的政治劇的丹麥電視劇《Borgen》(《權力的堡壘》),每一集都是女首相處理危機和對付法案、應對媒體的故事。
不過,政治劇傳統悠久的國家,比如英國和美國,劇情容易呈現犬儒化,因為觀眾更能接納反映政治負面的政治劇。不像丹麥這種剛剛試水政治劇的國家,還是容易表達理想主義的情節。
但美國的K街游說,在西方國家中也最為特殊,甚至被一些政治學者批評說這是造成金錢過度干涉政治的惡果。因此美劇中的“游說”劇情,的確是一大特色,美版《紙牌屋》里,為奸商游說的說客,在整個劇中起到的角色還相當重要。在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劇中,游說情節就不那么重要。
在非西方國家,政治因為缺乏可以合法公開的日常“沖突和計謀”,所以要么就沒有這種劇的類型,要么就是只能拍古裝劇。在中國改革進入攻堅的時候,《雍正王朝》其實也是借古喻今的準政治劇,很難想象當時能有講述改革遇到阻礙的政治劇誕生。日本和韓國有一批非常不錯的政治電影和古裝電視劇,但因為議會政治和西方相比也還不成熟,所以沒辦法找到足夠的沖突材料,去制作出色的時裝政治電視劇。
另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加上外交在美國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美國政治劇常常會涉及到國外的政治情節。在《紙牌屋》第二季中,中美外交是貫徹始終的副線。這就涉及到描述外國政治準確性的問題。在這個方面,的確無法苛求,即便《紙牌屋》的制作中有中國問題專家和華人編劇參與,已經算是描述中國最認真的美國政治劇,但在中國觀眾眼中,依然是有種說不出來的奇怪的感覺。沒辦法,真正能讓中國觀眾完全接受的政治劇,也只能在未來看中國自己的政治劇了。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