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靜,祁海鷗,黃曉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杭州 310016)
醫院麻醉恢復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對麻醉后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和監測,繼續治療至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穩定的科室。由于受麻醉、手術及原有基礎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麻醉術后患者可能較長時間停留在PACU。患者在PACU 停留時間超過2h 稱為延遲出科[1],延遲出科會降低PACU 的使用效率,延長其他患者在手術室的逗留時間,可能導致擇期手術臨時取消,引起PACU 人員安排發生變化,并且增加患者的住院費用和安全隱患[2],降低了醫生、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1]。筆者對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PACU 延遲出科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患者延遲出科的影響因素,為有針對性的采取改進措施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術后進入PACU 的患者,包括全麻術后患者、區域麻醉后患者、局麻手術后病情不穩定患者、放射和心導管檢查介入全麻術后患者;排除局麻術后病情穩定患者、門診手術患者、自然分娩的產婦和術后直接入ICU 的患者。符合納入標準患者72 691例,延遲出科966例,
1.2 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制延遲出科病情調查表,調查表包括延遲出科患者的住院號、性別、年齡、手術方式、麻醉醫生、麻醉類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級[3]、入室時間、出室時間和患者術中意外情況、PACU 期間用藥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等及延遲出科的相關因素。表格由護士在患者出PACU 時填寫。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不同年份的相應影響因素導致延遲出科發生率比較、3年PACU 延遲出科發生率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延遲出科患者一般資料 2010~2012年PACU 延遲出科966例,其中男488例、女478例;年齡16~92歲,平均年齡(59.8±15.3)歲;全身麻醉915例,區域麻醉51例;ASA 分級Ⅰ級87例、Ⅱ級386例、Ⅲ級357例、Ⅳ級126例、Ⅴ級10例;總滯留時間3 484.58h,平均滯留時間(5.06±2.63)h。
2.2 966 例PACU 延遲出科患者手術科室分布 見圖1。

圖1 患者PACU 延遲出科科室頻數分布
2.3 PACU 延遲出科的影響因素 見表1。

表1 PACU 延遲出科的影響因素 例(%)
2.4 2010~2012年PACU 延遲出科的發生率比較 見表2。

表2 2010~2012年PACU 延遲出科發生率比較
3.1 影響PACU 患者延遲出科因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PACU 延遲出科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長時間術后監護、缺少床位、延續輸血、手術并發癥等。
3.1.1 患者長時間的術后監護 長時間的術后監護是首要影響因素,占47.2%。此類患者主要來源于普外科和心胸外科,多為惡性腫瘤(胃癌、肝癌、胰腺癌和食管癌等)根治性切除術后,因為患者一般情況差、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術中并發癥多,所以患者在PACU 需加強監護,包括監測肌肉松弛程度、潮氣量、呼吸末CO2分壓、血氣分析、中心靜脈壓、體溫、尿量等,嚴密的術后監護保證了患者的復蘇質量,一定程度上也延長了術后監護時間,造成延遲出科。
3.1.2 缺少床位 國外已有報道由于缺少床位致使PACU 患者 延遲出 科,Mather等[4]、Samad等[5]、Cowie等[6]報道缺少床位在延遲出科中的發生率分別為2.6%、23.7%、52%。本調查結果顯示,163例(16.9%)患者是由于術后缺少床位而滯留PACU,其中缺少普通病房床位的患者29 例,缺少ICU 床位的患者134例。
3.1.3 延續輸血 主要是術中未輸完的血液帶入PACU 繼續輸注。影響術中輸血的因素有醫院血庫的管理模式、手術患者的術中醫療安全等[7]。醫院血庫庫存血有限,術中遇到意外大出血或因術前對患者情況預估不充分等需臨時用血,血庫調配時間長,推遲了術中輸血,使得未輸完的血液帶入PACU 繼續輸注,導致延遲出科。本次調查因輸血導致延遲出科發生率10.5%。
3.1.4 并發癥 本次調查2011年由于手術并發癥引起延遲出科的發生率與2010年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微創外科技術的不斷提高和3D 高清腹腔鏡的引進,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血管和神經損傷,從而減少出血等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同時結果也顯示呼吸系統并發癥引起延遲出科的發生率2012年明顯高于2011年,原因可能是腹腔鏡手術量及手術的復雜程度不斷增加、機械通氣時間長、CO2氣腹壓高,使得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的發生率升高,造成了延遲出科。
3.2 對策 采用多種措施來減少PACU 延遲出科的發生,提高PACU 的使用率。充分完善術前準備,加強心理護理,術后早期識別和干預,確保患者早期安全復蘇。有研究報道[8],PACU 播放音樂和語言喚醒可以提高全麻患者的復蘇質量,可以將其引入到日后的PACU 護理中,在提高復蘇質量的同時,也可以縮短術后監護時間,減少延遲出科的發生。2010年底本院ICU 增設了10張床位,PACU 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方法對非計劃性收治ICU 患者流程進行梳理及改進,明確醫生資質與責任,增加重癥監護設備與備用藥物,分批派遣PACU 護士至ICU 進行短期輪訓,通過綜合措施的應用,既保證了危重患者在PACU 的安全,又使得由于缺少ICU 床位滯留在PACU 的患者數量不斷減少。針對輸血導致延遲出科的因素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如醫生盡量減少患者術中失血、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提倡成分輸血或替代輸血,使得因輸血而滯留PACU 的發生率逐年降低。不斷提高腹腔鏡手術技術、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氣腹壓,減少呼吸并發癥引起的延遲出科。對全麻蘇醒延遲、X線透視或B超檢查、椎管內麻醉恢復延遲、疼痛、惡心和嘔吐等因素,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方法對麻醉深度加強監測,通過加強多模式鎮痛,如硬膜外鎮痛、椎旁阻滯等,多種類型藥物聯合應用,減少了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尤其對危重患者的精確管理,精準用藥,減少麻醉過深導致的蘇醒延遲。
[1]Lalani SB,Ali F,Kanji Z.Prolonged-stay patients in the PACU: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perianesth nurs,2013,28(3):151-155.
[2]Dexter F,Epstein RH,Marcon E,et al.Strategies to reduce delays in admission into a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from operating rooms[J].J Perianesth Nurs,2005,20(2):92-102.
[3]Fitz-Henry J.The ASA classification and peri-operative risk[J].Ann R Coll Surg Engl,2011,93(3):185-187.
[4]Mather J,Tortora J,Fortunat G,et al.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delays[EB/OL].[2009-05-20].http://www.harthosp.org.
[5]Samad K,Khan M,Hameedullah,et al.Unplanned prolonged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length of stay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J].J Pak Med Assoc,2006,56(3):108-112.
[6]Cowie B,Corcoran P.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discharge delay for nonclinical reasons[J].J Perianesth Nurs,2012,27(6):393-398.
[7]張愛民,陳杰,史計月,等.手術大出血患者術中輸血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6,9(18):1550-1551.
[8]李勤,戴琳峰,薛瀅,等.語言喚醒對全身麻醉患者蘇醒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0):88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