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偉,李愛英,葉錦玉
(三門縣人民醫(yī)院,浙江三門 317100)
胃癌源自胃黏膜上皮,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以年齡45歲以上者多發(fā),75~79歲組達到高峰。目前對于胃癌的治療主要依賴于手術和化療。胃癌術后早期恢復胃腸功能及節(jié)律性蠕動是關鍵,對于早期拔除胃管、營養(yǎng)管、進食增加營養(yǎng)及快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艾灸療法可以疏通穴道周圍部位的經(jīng)絡氣血,從而使經(jīng)脈“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的功能加強,達到治病的目的。為促進胃癌術后患者早期恢復胃腸功能及節(jié)律性蠕動,本院外科對胃癌術后患者輔以艾灸治療,效果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外科行胃癌手術患者8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53±7.3)歲;近端胃癌根治術15 例,遠端胃癌根治術25 例。對照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48±9.6)歲;近端胃癌根治術18例,遠端胃癌根治術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胃癌術后護理常規(guī)禁食、胃腸減壓、翻身拍背,鼓勵患者早期活動。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艾灸治療。取足三里、上巨虛、合谷穴進行艾灸,術后6h開始,由責任護士施灸。每穴施灸10~15min,1次/d。艾灸至肛門排氣后3d結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來比較腸蠕動功能恢復效果。從術后第1天開始,兩組均在每日8∶00、15∶00分別用聽診器在患者腹部聽診判斷腸鳴音的恢復及詢問患者肛門排氣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所獲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
組 別 例數(shù) 腸鳴音恢復時間/h 肛門排氣時間/h觀察組對照組40 40 42.5±8.5 54.8±9.7 72.3±9.5 89.0±8.1 t值P 值6.032 0.000 8.580 0.000
3.1 胃癌術后積極促進腸蠕動的重要性 胃腸的運動功能主要通過自身的基礎電節(jié)律、神經(jīng)和激素進行調控。胃分為近端胃和遠端胃兩個區(qū)域,近端胃為張力性活動,調節(jié)胃內壓力,起儲存食物的作用;遠端胃以蠕動性收縮為特點,起胃泵的作用。胃的起搏點位于胃體大彎側近端1/3和遠端2/3連接處的縱行肌,胃的基本電節(jié)律由此沿胃體和胃竇向幽門方向擴散,節(jié)律約3次/min,其速度愈近胃竇愈快,由此產(chǎn)生節(jié)律性的收縮、舒張和蠕動[2]。進行胃癌根治手術時,支配胃的運動神經(jīng)、感覺神經(jīng)均被離斷,大部分胃體或全胃被切除,位于胃大彎胃體中部的起搏點部分或全部喪失,以及迷走神經(jīng)切斷后胃的功能發(fā)生紊亂,致使殘胃不能立刻適應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有效的基礎電節(jié)律和收縮波。促進手術后腸功能的恢復是胃癌患者術后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術后護理面臨的難點之一。
3.2 艾灸可促進胃癌術后腸蠕動功能的恢復 中醫(yī)學認為,手術后機體和諧失衡,運化不暢,導致臟氣不安,腑氣不通,臟腑以通為順,腑氣通而五臟安[3]。灸法是針灸學治法的一種,可溫經(jīng)散瘀,行氣通絡。古代醫(yī)家朱丹溪認為[4],血液熱則行,見寒則凝,故一切氣血凝澀的疾病,均可用溫灸來治療。足三里穴為胃的下合穴,是治療胃腸腑病之要穴,有行氣通腑止痛的作用,局部按摩足三里,可促進腸蠕動增加,使胃腸功能提前恢復[5];上巨虛為大小腸的下合穴,能通調腸腑,行氣導滯;合谷為大腸之原穴,同以上穴位取其上下配穴法共調腸腑氣機[6]。諸穴合用,共奏通腑消滯、理氣通便之功。胃癌患者因手術創(chuàng)傷元氣受損,氣滯血瘀,氣血阻于臟腑經(jīng)絡之間,使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因此對胃癌術后患者進行艾灸足三里、上巨虛、合谷穴,作用于體表局部,通過氣血經(jīng)絡的運行而作用于胃腸,促進胃腸自身電節(jié)律的恢復,并且具有調節(jié)內分泌激素的功效,共同作用,從而調節(jié)胃腸功能,恢復其節(jié)律性的收縮、舒張、蠕動。本文資料顯示,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提前,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艾灸能促進胃癌術后患者腸蠕動恢復。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98.
[2]張啟瑜,錢禮.腹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18-119.
[3]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9.
[4]郭麗霞,茹海鳳,方蓉,等.腧穴熱敏化艾灸對腹腔鏡腸道術后腸蠕動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0,25(16):33.
[5]陸金英.穴位按揉聯(lián)合溫水足浴大腸癌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4):336-337.
[6]賀平,張琦,龐曉健.艾灸療法對開腹手術后腸蠕動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16(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