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彧
眾所周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的一線應用技能型高級人才。所以,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必須貼近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在高職教學中工學模式下《汽車機械基礎》是汽車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為汽車專業學習奠定理論基礎。但是,現實中很多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此門課程無法產生興趣,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特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以工學結合模式進行改革,再把各部分內容情景化、任務化而建成了一門新的工學結合課程。
一、現狀
首先,專科學生自身綜合素質較低,而汽車機械基礎內容涉及機械原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理論知識難以掌握。最終,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其次,《汽車機械基礎》教材資料比較陳舊,而教材上大量設計及力學計算類的復雜內容難度較高,難以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最后,教學中使用教具教學、安排實驗操作環節較少,需多進行多媒體演示,使抽象的零件結構和工作原理展現在學生面前。雖然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實訓課程開設課時不夠,教師的實際經驗不足導致理實結合困難。
二、教學方法的思考
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指導思想,結合職業院校特點設計課程內容。在設計時,筆者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學內容要合宜,要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要正確給學生學習提供幫助;第二,教學設計要有效,教師要設計一個從實際工作任務出發教學程序,由淺入深的慢慢引導學生學習;第三,計算題的計算公式要交代的清晰而準確,實例要生動而具體,應用方法的講授要簡單明了。
三、教學實施
1.循序漸進教學
課程開發的關鍵在于知識序化,即思考如何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學得有效的知識。由于,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知識前后聯系不一定緊密,可能造成學生對于前后連貫的內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學生能在前一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深入學習,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將更加牢固。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
以《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為例,該類課程涉及較多的概念和公式。要掌握這些知識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記憶規律出發,由淺入深地引出概念與公式,按照學生的認知順序,幫助學生捋順思維。
筆者對課程知識序化如下:實際案例分析—概括汽車零部件的失效情況—分析失效情況—失效分析基本理論與計算方法—分組討論—各組討論結果分析—教師總結與分析—師生互評—總結知識點。在實施過程中,筆者發現利用案例能積極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概念與理論的理解力。
2.案例輔助教學
眾所周知,工學結合是一種適應高職的教育模式,利用工學結合引入課程教學環節,形成“校企一體、產學互動、能力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以典型產品為導向,技能訓練貫徹始終”的教學模式,它既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能力拓展,又充分利用了企業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
案例教學是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將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成具體技能的訓練任務,然后根據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組織實施教學,在每一任務中設置學習情境。本課程借用該方法,選取學生身邊現有的案例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簡單、直觀、明了地解決學習任務;教師精心選取合適的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首先,選題要緊扣教學主旨;其次,要取材于現實生活,具有真實感和吸引力;最后,還要有典型性,比如,對汽車連桿斷裂失效的分析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
四、改進
首先,隨著教學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上需要“雙師型”的教師。這樣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機械方面的理論知識,而且在實踐中對于使用的各種方法、汽車零件及其他設備的功能操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與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熟練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上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但是,目前的師資力量還沒有達到要求,所以在后期的教學中仍需要改進。
其次,加強教學設備等硬件建設,扭轉理論課不夠重視實訓的傾向,從一體化的角度建設理論課,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提升教學質量,并結合現代教學改革發展的特點,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比如,用教學軟件、多媒體的方式,解決模型、教具不足的問題。
最后,教學做一體化,建立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保證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建立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既考理論,又考實踐,探索多種途徑的考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