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賢
自古名醫多長壽。近年來,關于名醫長壽的經驗不斷被總結出來,除眾所周知的基本吃素、起居有時、恬淡虛無、情趣高雅、甘于奉獻、防患未然、攝養為先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以下諸多共同點:
一、 仁者壽
“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醫術在古代被稱為仁術,從事醫學行業的人本身就在做“愛人”的事業。我們經常會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壽的老中醫,他們盡管滿頭銀絲,但依然滿面紅光,神采奕奕。這就是因為他們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
溫州醫學院金慎之老中醫,年登90歲,醫名極甚,但他有兩個特點:一是不詆毀別人,前醫所用處方請他評議,經仔細審核后,不置一詞;二是治好許多疑難雜癥,不向他人宣傳,認為治病是天職,沒有必要宣傳。他說醫生態度要和藹可親,把病人的痛苦看做自己的痛苦,急人之所急,從心理上接觸病人的精神負擔。
二、 喜讀書
現在,還無法證明讀書能使人長壽,但讀書有益身心,確是不爭的事實。醫學這個職業是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尤其是中醫,需要悟性,需要從古今的醫學經典、醫方、醫論、醫案中悟出醫學之道,古往今來,沒有不讀書而成為醫學大家的。我們身邊就經??吹綈圩x書的老中醫。江蘇省老中醫于祖望老先生平生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人稱“四書”老人:讀書、藏書、教書、寫書,謂“人瘦因工作,家貧為買書”。
腦子是用進廢退的,老人離、退休后,常出現遲鈍、衰退、健忘、癡呆等現象,要在保護腎腦的物質功能基礎上,適度地動用腦筋,如學習、下棋、打球、繪畫、寫字、吟詩、閱讀等,既是腦力勞動,也是體力鍛煉,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樣,就一定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 調七情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變化。生理狀態下的情感變化是機體適應外界各種刺激的正常反應,它可以調節臟腑氣機,不引起疾病。如有異常刺激,情緒轉化失常也會發生疾病。由于中醫大家都深諳內生七情在致病中的地位,因而都加強精神修養,調攝情志,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
對前來尋求長壽保健之道的老人,南通市中醫院朱良春老先生每以“動可延年,樂則長壽”八字贈之??鬃诱f“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要想延年益壽,就要熱愛生活,保持樂觀?!笆廊擞l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敝炝即赫J為人是處與矛盾之中的,不順心的事會經常遇到。朱良春從不懊惱、耿耿于懷,對名利之爭,一笑了之,泰然自若,真正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四、 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
廣義上的“治未病”應該包括攝生即養生在內,而在此文中談的“治未病”主要是針對性地預防疾病。我們看到的老中醫常給人們精神飽滿、意氣風發的形象,其實他們也會受到各種疾病的侵擾和威脅,但老中醫常從防止小病發生及對常見病、發生病的預防開始,保障了身體的健康。
江西名老中醫萬友生平時常吃大蒜、生姜、山楂、柚子皮等漬制干果,以順氣化痰消食。若氣候驟變,氣溫大起大落之時,慎風寒、速添衣。偶感風寒時,立飲自制的“寒感靈沖劑”,即可控制不發展。若稍感脘腹飽脹,即服藿香正氣水或保和丸,亦可消弭于無形。他認為身體應及時調理,防患于未然,不要等疾病已成再治,可令人少受損傷。
每個老醫生會根據自己的居住環境、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身體特質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方法,這些方法簡便易行,行之有效。
五、 不養生
在采訪老中醫的過程中,以及和其他記者的交流中,發現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許多老中醫會告訴你,他從來不養生,也沒什么養生經驗。經刨根問底,發現這些老中醫并不是不養生,而是不刻意追求長壽,不斤斤計較延年。但在生活中,由于中醫傳統養生思想已經深入到骨髓中,會自然按照《內經》思想指導生活;由于接受了現代科學的觀念,也會遵守科學精神防病治病。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吳考槃老先生認為養生與長壽有聯系,但并非一回事?!端貑枴芬哉嫒?、至人、圣人、賢人區別壽之差異??鬃拥茏邮?,顏淵居首短命,子夏在末長壽,已是不易理解。他看過許多養生長壽書籍,感覺大部分內容無甚差異,與其待在古紙堆中人云亦云,不若自出己意,從我所好,按自己喜歡的方法去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