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杰
清晨,隨著清脆的鈴聲走進慶陽市實驗小學,便聽到鏗將有力的朗誦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每天下午2:00到2:30是慶陽市寧縣早勝小學師生“雷打不動”的午讀時間。這個時間段教師不帶一本教科書,學生不讀任何一本課本,他們可以自由的閱讀小人書、連環畫、古典名著。
“教育不僅需要有專業知識,更需要一種激情和堅守……”慶陽五中每月“讀書沙龍”活動中老師們正在暢談《第56號教室的奇跡》。
“一本雜志傳遞的是一方教育決策者的辦學理念,引領著全市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注重雜志的思想內涵……”在慶陽市教育局定期舉辦的《慶陽教育》編讀懇談會上,老師爭先恐后地為雜志發展出謀劃策。
……
這便是慶陽市教育系統開展的“無功利讀書”活動,8年時間過去了,讀書活動并沒有像更多人最初擔心的那樣成為“一陣風”,反而在全市如火如荼地進行。
從“無用書”開始讀
2005年之前,老師、學生也讀書,不過老師讀的都是教科書和教參,學生讀的都是狀元速成、作文訣竅或者教案解讀等,而經典名著和與考試分數無關的的書,學校不提倡,教師不推薦、不閱讀,學生自然不去讀。當剛上任的盧局長看到這種現象,便大聲疾呼:“教育系統要開展讀書活動!”。讀書,讀什么書?教師和學生每天不是都在讀書嗎?“經典是文化之根,教育就要把根守住,看似無用的書其實大有用處!”這是當地教育管理者向全市師生發出的號召。讀書先從“無用書”開始,于是教育系統倡導教師讀古典名著、人文、哲學等與教科書無關的書籍。組織大量的人力,歷經一年多時間,以《論語》、《孟子》、《老子》以及諸子散文、唐宋詩詞、元明散曲為主體,對經典古詩文進行了嚴格的選編,一套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中華經典古詩文讀本》誕生了。慶陽市教育系統“無功利讀書”活動正式啟動了。
局長帶頭讀
對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理解的盧局長自然明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讓大家讀書,首倡者必須起到帶頭引領的作用。他不止一次說過:“一個領導不讀書,就不是稱職的領導;一個校長不讀書,也不是稱職的校長。”于是讀書活動先從市教育局開始,教育局有一份名叫《讀書文摘》的內部刊物,文章是從書籍和報刊中選摘的,文章后面注明推薦者姓名,局領導或科室干部輪流推薦。經常會看到盧局長推薦的文章,在一期《中國教育報》《學生的思想究竟從哪里來》的推薦文章中他寫道“‘讀什么決定了學生想什么,‘想什么決定了學生說什么和寫什么;學生的思想質量和寫作質量,取決于他們閱讀的質量,也決定了他們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學校的語文教育要有檔次,要高而雅,要培養學生有不同于流俗的君子氣。”讀書活動先從局機關開始,所有干部同讀一本書,定期召開讀書沙龍活動。剛開始大家都不適應,慢慢隨著主題深入,大家發現這樣的讀書活動不僅能拉近同事之間距離,最重要的是思想上受到啟迪,更多的原定一個小時沙龍,往往進行了三四個小時,大家還余意未盡。
《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刊登了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長、特級教師柳袁照老師的《每一個教師都是校長》。盧局長便親筆向二十幾位校長寫信推薦,在校長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一直認為作為校長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人人參與學校管理,這樣才能更好推動學校的發展。
市教育局除了創辦《讀書文摘》外定期有讀書交流活動,局長和大家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探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局長帶頭讀,為局機關創造了良好讀書環境,如今很難看到干部上班時間喝茶、聊天,工作閑余時大家都在讀書或看報。
校長帶領教師讀
幾年的堅持,讀書活動已被更多的校長所接受。走進慶陽市各學校,校長不僅帶領教師讀,而且讀書讀出了特色,讀出了創新。
寧縣早勝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學校,條件艱苦,但郝校長是個愛書如命的人,他上任伊始就把讀書活動作為頭等大事推廣。在開展讀書活動以來大力推行新教育實驗,把構建理想課堂,師生共寫教育隨筆,打造書香校園作為改變學校現狀的突破口。幾年時間學校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很多人感到驚奇的是,一所農村學校竟然成了全市新教育的樣板學校;更讓家長驚奇的是,孩子最高興的便是到學校上學,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這里讀書,很多家長背井離鄉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外校很多老師不明白,以前這里老師總想法設法調動進城,如今很多老師更愿意呆在農村。郝校長解釋道“讀書讓老師們有了精神底氣,讓校園彌漫著濃厚的育人文化,讓學校更像學校,教師更像教師,學生更像學生。”
慶陽市一中是一所省級示范高中,但讀書活動并沒有因為高考而耽擱。為了搞好讀書活動,學校每學期花費一萬多元根據教師的需求購買書籍,并且成立了“讀書社”,有專門的場地、有專人負責。以前讀書活動,學校曾強行規定過,但效果不好。自從成立了讀書社,學校定期邀請社會名流,校長帶頭,教師自愿參加,一杯咖啡,一本書成了老師們最好的精神享受。“好幾次我們讀書沙龍從下午一直延續到晚上九點多,我們的老師還不愿意離去。”竇校長自豪地說。
教師領著學生讀
清晨走近慶陽市東方紅小學便聽到孩子們童聲朗誦:“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孩子們個個搖頭晃腦,極其投入,原來語文老師帶著一年級一班小朋友讀《三字經》。學校啟動了“六年讀100本書”的讀書計劃,每天分幾個階段老師帶著孩子們讀,這里的孩子都沉浸在幸福的閱讀之中,很多同學因為讀書也愛上了寫作。
慶陽市齊家樓初中地處城鄉結合部,條件稍好的學生都進城讀書。留在這里更多的是學習差、貪玩、愛打架的學生。學校立足讀書改變學校風氣,改變學生,不僅圖書室、閱覽室全天對學生開放,在學生宿舍、樓道,還將《弟子規》改編成了課間操。讀書讓這里的孩子打開了眼界,不僅變得懂事了,而且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變化都感覺吃驚,竟然有許多城里的家長爭著搶著把孩子送到這里來。
“假如只有一個梨你會讓給其他小朋友嗎?”在慶城卅鋪小學校園筆者隨機問一個小朋友。
“會”回答聲音特別響亮。
“為什么不自己吃呢?”
“老師講過孔融讓梨”。
讀書,激活一方教育
隨著讀書活動的逐步深入,很多學校把經典誦讀與語文、體育、藝術課程及大課間文體活動有機整合,總結推行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誦讀經典、書畫經典、表演經典、踐行經典等活動方式,使經典伴隨學生的晨讀暮誦,快樂體驗,不斷滲入心靈。
如今,讀書已成為慶陽市各所學校的常態,伴隨著師生們每一天的生活。各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制訂了讀書計劃,晨誦、午讀、暮省必不可少。每天清晨,師生們手捧古詩文讀本,用經典誦讀開啟一天的生活。午后,課前半小時,是學生們閱讀中外名著的時間。傍晚放學前15分鐘,全校師生拿出日記本,反思一天的讀書學習生活,以寫促讀。很多老師把讀書和音樂、體育表演有機結合,完美上演了一部永遠沒有結尾的師生共讀、共寫大戲。
讀書,讓老師擁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具備了高貴、優雅的氣質,老師之間談論最多的是誰又讀了哪幾本書;讀書,讓孩子們不再沉迷于網絡,走出了“坐井觀天”的小天地。讀書,讓校長走出了只抓成績的怪圈子,把孩子健康成長作為辦學的目標。
一場教育系統的讀書活動為希望播下了一粒種子,如今已經形成了局長帶校長讀,校長帶老師讀,老師帶學生讀,學生帶家長讀的喜人景象。讀書,讓慶陽的教育生態得到重建,如今已經走上了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