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楠
摘 要:舞蹈鑒賞能力的培養在中職學校舞蹈教學中不可或缺,它既可以拓展現代人文教育的內涵,同時也使得舞蹈教學課程更加豐富完善。鑒賞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直接關系到學生審美能力的高低優劣。如何培養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若干總結,冀以通過交流共同促進提高。
關鍵詞:中職;舞蹈教學;舞蹈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117-02
舞蹈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舞蹈鑒賞是建立在對舞蹈一定認知基礎上的鑒別和欣賞,是人們對舞蹈藝術進行感受、理解和思維評判進而獲得審美享受的活動。舞蹈鑒賞能力的培養在中職學校舞蹈教學中不可或缺,它既可以拓展現代人文教育的內涵,同時也使得舞蹈教學課程更加豐富完善。
一、舞蹈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由于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大部分初級中學學生選擇進入到高級中學就讀,導致中職學校的整體生源素質下降,學生的舞蹈藝術基礎也不均衡。部分學生喜歡舞蹈更多是隨性所至,跟著潮流走,而對教材上的舞蹈興趣不大;部分學生由于毫無舞蹈藝術基礎,對舞蹈學習容易望而生畏,難以堅持下去;極少數學生則毫無興趣,干脆不聞不問。
2.學校重視不夠
在一些中職學校,僅有舞蹈技能課而沒有開設舞蹈鑒賞課,有些學校雖然配合舞蹈教學開設了舞蹈鑒賞選修課,但限于認識程度,以及課時安排、教材本身、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局限,也基本是草草應付、蜻蜓點水,導致學生認為該課程可有可無,上課基本就是簡單地看看舞蹈視頻,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3.教師重技能輕理論
藝術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相長的過程。在中職學校實際舞蹈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過于注重舞蹈的實踐而忽視了學生們對理論的學習和舞蹈藝術美的理解認知,過于追求舞蹈技能的速成而忽視舞蹈內蘊美的表達,也容易造成學生機械學習、表象學習。
二、開設舞蹈鑒賞課的意義
有人說,“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幫助人們認識生活的同時,也教育人們對生活采取正確的態度和看法,培養人們美好的道德情操,促進人們奮發向上。”舞蹈欣賞的魅力和目的恰在于此。一部優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喚起人們的美感,從中獲得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美人格的作用,教會人們分辨善惡美丑、是非對錯,教會人們用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了解生活、接受生活和熱愛生活。
在中職學校開設舞蹈鑒賞課程,目的是在對具體的舞蹈作品進行思想和藝術賞析的過程中,既讓學生獲得精神愉悅享受,又能夠激發學生的舞蹈學習熱情,進而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情操,避免了學生學習舞蹈技能課程時候的混沌不解。通過觀察、淺析作品并能做出客觀中肯的評價,教會學生用眼睛去捕捉舞蹈之美,用心弦去感悟舞蹈之美,學會評判作品的優點與不足,反思自身在遇到類似情形時如何補缺完善、追求舞蹈技能的盡善盡美。
三、如何進行舞蹈鑒賞教學
如何進行舞蹈鑒賞的教學,是一個見仁見智,需要不斷總結摸索、對癥下藥的過程。結合在中職學校舞蹈鑒賞及舞蹈技能教學中的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1.將舞蹈鑒賞與該舞蹈特定的歷史人文背景相結合
舞蹈本身就起源于特定歷史人文背景下對生產勞動、戰斗等生活動作的模擬再現,圖騰崇拜和表現、交流思想感情的內在沖動。從使學生的舞蹈鑒賞水平提升以及知識結構更趨完善的視角而言,把舞蹈鑒賞課程與舞蹈的歷史人文淵源介紹相結合,是將輕松愉快的舞蹈鑒賞放置在該舞蹈特定的歷史人文起源的大背景下進行系統分析的方法,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現的是什么樣的思想、處在什么樣的人文環境之下,有利于學生系統把握某一舞蹈門類的歷史人文環境以及特點。
如我國漢朝時期的舞蹈,講究樸拙渾厚的泱泱風格,推崇剛柔相濟,筆者在簡要給學生介紹了同時期的漢文化特征后,給學生鑒賞舞蹈《盤古舞》,使學生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知。又如很多學生對中國古典舞一知半解,其實古典舞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還曾一度被人稱作“戲曲舞蹈”?;谠撎攸c,筆者給學生欣賞了源自宋朝詩歌的古典舞作品《愛蓮說》。宋朝時期講究婉約之美,學生讀著宋代詩人周敦頤的散文詩《愛蓮說》,欣賞著演員行云流水欲訴還休的肢體語言,充分體會到了東方女性古樸典雅之美及荷花般潔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獨立的君子品格,對作品寫意象征的手法也有所認識。
2.將舞蹈鑒賞與不同類型作品的對比分析相結合
舞蹈根據作用和目的可以分為為自己的生活需要跳的“生活性舞蹈”,和表演給觀眾欣賞的“藝術舞蹈”。根據其風格特點可以分為民間舞、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當代舞等。因為不同類型的舞蹈有著不同的鑒賞標準,所以運用對比賞析的方法對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來說是較好的方式,也是不少教師常用的授課技巧。
進行舞蹈鑒賞不能一概而論, 在此之前讓學生搞清楚所欣賞舞蹈的類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扭秧歌、廣場舞等生活舞蹈是人人都可以參加的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對于這類舞蹈的欣賞,可以淡化對舞者專業方面的要求,與芭蕾舞有著很大的區別。再比如同樣是民族舞,不同民族的舞蹈又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例如傣族舞蹈的動作大多婀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手、腳、身體“三道彎”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形成動靜配合等風格特點。又如維吾爾族是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產生的直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擅長運用頭部和手腕。為使學生有更為直觀的印象,筆者在介紹完上述傣族舞蹈和維吾爾族舞蹈后,讓學生對比欣賞《雀之靈》和《掀起你的蓋頭來》兩部作品,從而使他們對不同類型的作品特點有了較深刻、直觀的感悟。
·教學教法·如何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
3.將舞蹈鑒賞與舞蹈技能教學實踐相結合
舞蹈作為人類創造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系統,它通過身體及其動作傳達信息,表達情感與思想,用自身特有的規律和言說方式來創造美,展現美。中職學校學生既是舞蹈的欣賞者更是舞蹈技能的學習者。將舞蹈鑒賞與舞蹈技能教學實踐相結合,既能讓學生進入舞蹈美麗的情感世界,感受舞蹈藝術的美,同時通過動作分解、技能學習和及時傳授,有利于學生較快掌握什么是美,怎樣的動作為美,進而達到理論鑒賞水平和實際舞蹈技能水平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鑒賞東北秧歌《歡天喜地秧歌情》時,筆者先讓學生了解其體態特征,又逐個對秧歌的膝蓋動作、手絹花等進行分解,在學生感興趣之余趁熱打鐵進行教學,教師適時示范,增強課堂直觀性,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動作要領。舞蹈鑒賞課程應該盡可能與舞蹈技能實踐課相伴而進行,貫徹三年的教學始終,而不是實際教學中的偶爾為之、一勞永逸。
4.將舞蹈鑒賞與學生交流互動相結合
舞蹈鑒賞的教學應當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學生應當是舞蹈鑒賞的主體和評判者,是舞蹈藝術之美的直接感悟者。在實踐教學中,筆者通過在舞蹈鑒賞完畢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推舉學生代表進行概括發言,學生課后提交鑒賞心得體會并進行評比等方式,讓學生之間就某一舞蹈作品結合自己的認識體會,充分地進行交流互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培養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水平。
總之,舞蹈鑒賞課程是解決學生舞蹈知識匱乏,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情操的有效途徑。授課教師培養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方式方法亦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優劣。我們應立足舞蹈教學實踐,不斷加強創新,努力培養鍛造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