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讀大學的目的,并不是為掙錢多,也不是為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更不是為升官發財。盡管你可能有含金量高的學歷,可以作為奔向社會、步入事業的敲門磚。但讀大學的真實意義究竟是什么?我認為,大學能讓人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能讓不成熟的心靈變得成熟,能讓人開闊眼界,讓淺薄的人變得厚重,讓浮躁的心變得沉穩。
那么,面對大學“無用”論,你如何去看待?為什么會出現大學“無用”論這種觀點?
本欄目通過調研分析,認為形成大學“無用”論這種觀點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讀書貴、就業難”。
從古至今,為何讀書?可能前人已經回答了千萬遍。而現在的現實是讀完大學找工作難,上了大學的經濟壓力大,學到手的東西實踐難,很多難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就算找到了工作,低廉的工資、專業不對口等等原因也讓當代的大學生們困惑。大家都知道,培養一個大學生,家里與自己要付出的時間、精力、財力、物力有多少,而大學生們畢業后得到的待遇與理想相差甚遠,甚至不如一個沒文化的普通打工仔多,心理的巨大落差,在他們內心形成“大學無用論”的概念。換位思考一下,這些大學生們的思維有什么錯?苦讀十年的結果能不讓人懷疑讀大學的用處嗎?
其二,讀大學在大多數人心里,只是為了“錢途”。
我想這不是什么丟人的思維,讀完大學是為了什么?找個好工作,能夠掙到鈔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山Y果呢?錢沒多掙,好工作也是一場夢,也就注定了“大學無用論”的“合理性”。
其三,大學不只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
很多成功的人并非是從大學的門里出來的,但他們一樣取得了成功,從國外的蓋茨到中國的一些企業家們,有多少是大學出來的?
在這里,絕對不是說“讀書無用論”,而是說“大學無用論”。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對事物判斷的能力,有百利而無一害,這點是肯定的。像無數成功的未讀大學人士,他們背后是在創業之余,不斷的進行自我進修,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讀書未必就要受到大學的正規教育,在實踐中同時充電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徑。相信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多渠道、多方式實現自身的價值已經不是什么夢想,大學也只是求學與求知的一個手段而已,絕不是必須的手段。大學不是唯一,而勤奮努力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其四,高校盲目擴招,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加,而就業市場容量的增加趕不上高校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加之倉促擴招造成教育質量下降,大學生的知識陳舊、轉化率低、依賴性強、創造力弱,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工作需要。
其五,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導致教育培養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主要表現在: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在入學時還是熱門專業,畢業時就變成冷門;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大于求;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實,動手能力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
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就造成了就業難的現狀。這就形成了一些大學生畢業等于失業的尷尬局面。他們認為不能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付諸于實際,讀沒讀大學都一個樣,也就在人們腦海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想法。
總體而言,造成“讀書無用”、“大學無用”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育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調整產業結構,還要在調整教育結構上下功夫。換句話說,要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同時著手,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有效地根除“讀書無用論”、“ 大學無用論”的土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