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珍西
〔關鍵詞〕 科普文;誤區;重要意義;改進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0—0043—01
一、科普文章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深層意義
科普類文章是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在語言上來說,科普文章以普及新的科學知識,傳播新的科學理念為己任,因此它除了準確嚴謹以外,往往還具有趣味化,形象化等特點;在結構上來說,多采用總—分、分—總、總—分—總等方式排列,中學生閱讀此類文章有助于鍛煉和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將大有裨益;在中心意思上,科普文章往往具有普及科學知識,介紹科學道理和科學規律的功能,這對于中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扇窺探科學世界的窗戶。而對于教師來說,因為語文老師大多數都是文科出身,對于涉及理科知識的科普性文章的教學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備課和教學方面都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因此,搞好中學語文中的科普文章教學對于教師和中學生來說有著長遠而深刻的意義。
二、教學方法改進之我見
第一,以語言訓練為本位,兼顧科學。語文教學,不論何種文體,不論何種課程類型,其教學的核心都在于“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對此,近現代以來的多位語言大師都對其進行過精辟的論證,于漪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多年來我一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這是當然之理,語文課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顧到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學生時期打下的基礎至關重要”。因此,以獲取科學信息、探究科學原理為主的科普文教學方法,在本質上來說是脫離語文教學的核心的教學行為。因此,在科普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整體的眼光看待科普文,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作品來看待,引導學生感知文章中所弘揚的科學精神和科技工作的人格魅力,同時分析科普文章本身所具有的布局嚴謹、遣詞精準、語句曉暢、表達生動樸實等特點,帶領學生進行一場別樣的語言之旅。而科普文最大的營養元素——科學知識則只有在學生對文本進行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才能整體感知,玩味鑒賞,充分汲取。可以說,把鮮活的文章分割離析成為一條條干巴巴的科學信息,傷害的不僅是文章,對于學生求知欲望的削弱和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削弱才是其更大更深層次上的傷害。
第二,以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在科普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使課堂生動,使文章的科學知識更加鮮明直觀,于是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來展示相關知識。課堂上,借助于多媒體教具的使用,一張張色彩鮮亮,構圖精致的圖片不斷地沖擊著學生的眼球,學生在驚呼之中陶醉,在陶醉之中感慨,情緒高漲,討論之聲不絕于耳,課堂氣氛活躍而熱烈。然而,筆者在使用這一方法教學中發現,看似熱鬧活躍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收獲卻乏善可陳,大家在大飽眼福的之余卻不知道學到了什么,毫不客氣地說,除了被花花綠綠的圖片沖擊眼球之外,學生腦子里留下的東西少之又少。教師借用多媒體教具進行輔助教學雖然不能說是舍本逐末,但是最終效果卻大打折扣,因此,多媒體教學法還要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來使用,具體做法應該是回歸文本,潛入文本,在對文章的感受、把握之中、通過聽說讀寫等途徑來獲得對語言的敏感度、精準度,從而鍛煉邏輯思維方式,升華閱讀感受。離開了文本本身,單純依賴畫面、音響在進行語言訓練,語感培養,則是“無根之木”。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拓展課外閱讀。語文是一門藝術,對其進行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語文研究也沒有現成的路途和方法可遵從。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同的閱讀方法,就有不同的閱讀體驗,學生們應當是那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的一千個讀者。課堂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這已經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于科普文而言,這個理念尤其適用,尤其重要。比如《看云識天氣》一文,學生的收獲不僅僅在于課堂,大家可以走出戶外,運用課文中所學的知識對近日的天氣進行判斷和驗證,同時還可以向有經驗的老人詢問相關的知識,興趣濃厚的學生,還可能去借閱相關讀物和觀看視頻資料等獲得更深層次的科學知識,從中體驗科學的無盡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