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璞
摘 要:在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作為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實施路途的公共選修課教學現狀不容樂觀。結合教學實踐,重點探討教學方法的問題。基于此,引入體驗式教學這一模式,探討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對如何實施進行論述,以期提高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獨立學院;素質選修課
一、獨立學院公共選修課教育的現狀
盡管強調人文教育在我國自古就有,但近些年,在一些地方正在被逐漸淡化,尤其是部分獨立學院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上呈現出對學生培養的短視性。目前獨立學院公共選修課主要存在以下
缺陷:
1.教學長期以來都是以教師為主,以理論知識為本,忽視了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思想現狀和接受能力,教學效果不理想
“灌輸式”的教育模式顯然很難達到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關注自己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生是否真正在思考問題,是否能夠把所學的知識或者技能進行運
用毫無把握。
2.選修課上老師教與學生學“無情感”交流狀態
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在選修課上很少或不愿意主動與老師交流,也不愿意和老師分享自己對課程學習的想法、問題、興趣和需求。另一方面,老師很少愿意在課前給學生導學指導,課堂上也極少設計有效參與活動來給予學生專業指導,也沒有及時給學生做出積極的評價,課后也很少主動找學生獲取教學反饋。
3.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缺乏有效教學設計的“個人表演”,造成教學的“隨意性”
換言之,教師在選修課教學過程中憑個人經驗、興趣和愛好來從事教學,既忽視了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設計的要求,也忽視了對聽課學生的課程“導入”設計以及教學過程的控制。課堂變成了教師展示個人才華的舞臺,甚至出現個別教師隨意帶著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息進入課堂,目的只為博得聽課學生感官上的愉快享受,
無法深入持久地塑造和影響學生的心理、人格和品德。
二、獨立學院素質選修課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課堂是什么?《辭源》如此定義,“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師應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挖掘蘊含其中的無限生機和活力,使其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教學效果怎么樣、課堂氣氛好不好,本是衡量一所大學育人質量的重要指標。可如今的選修課堂,上課睡覺、玩手機,甚至逃課、有償代課等都不是什么稀奇事。高校的四大基本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與課堂質量緊密相關的“人才培養”。在少了生機與成長、缺乏溝通與交流的選修課堂映照下,體驗式教學的呼聲愈來愈高。
三、體驗式教學在素質選修課程中如何應用
根據素質教育課程的類別差異,可以進行差異化的體驗式教學。
1.感知型體驗式教學
人類身體上的每一個器官都是外在世界信號的“接收器”,只要是它范圍內的信號,經過某種的刺激,器官就能將其接收,并轉換成為感覺信號,再經由自身的神經網路傳輸到我們心念思維的中心——“大腦”中進行情感格式化的處理,之后,就帶來了人類的感知。人類所感知的東西,都是在自己心念作用下完成的。人之心念對刺激信號的解讀與破譯,并在內心產生各種感覺。這一感覺的變化,也就是人之心念對外在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的直觀性、形象性,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刺激與滿足,放飛想象、催醒感悟,從而讓學生有所體驗和感受的教學形式。例如,在講《大學生就業指導》這門課時,筆者準備了很多相關的圖片和視頻,通過展示這些圖片和視
頻,讓學生對中國本科生就業求職的現狀有了更直觀形象的認識。
2.角色扮演型體驗式教學
美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米德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個體是通過模仿、扮演他人的角色而成長起來的。角色扮演是個體在與其他人交流和在現實的社會活動中,個體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的特定行為方式。在不同場合,個體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這也就要求個體必須根據情境環境的變化,不斷地重新調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個體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際互動中實現的。在課堂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作為受試者,可以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為了獲得較高的評價,受試者一定會充分表現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此類型的體驗式教學帶有娛樂性功能,能讓學生在較高的興趣驅使下
完成課堂學習過程。針對部分選修課程教學環節的需要,教師可以提前設置好角色扮演環節。例如,在講《大學生就業指導》之“模擬招聘面試技巧”時,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分別承擔兩種類型的角色:招聘者和應聘者。學生根據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提前準備好相關材料,并設計出角色扮演的形式和情節,要求每組學生都以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具體需求和自身利益作為立足點來進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環節結束后,學生對招聘面試的技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操型體驗式教學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對于抽象的概念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通過口頭的講授或者大量練習來鞏固,那就更加枯燥無味了。課堂上教師要依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適時安排一些動手操作活動,不僅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而且能以“動”促“思”,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學生由被動向主動學習轉變,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掌握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動手操作為出發點在“探究問題中學”,動手、動腦、嘗試、探索,由學會技術到會學技術,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社會調研型體驗式教學
這種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以課題小組的形式開展社會調研,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資料,制作調查問卷,親歷調查和走訪的全過程,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如,筆者在《綠色能源與低碳生活》這門選修課中曾嘗試讓學生做過“在校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等社會調研,調研以選修課學生小組為單位完成,最終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在課程結束時提交。為了監督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參與度,筆者在學期中對每個
小組的調研進展以小組中期匯報的形式進行跟進。欣慰的是,很多學生在調研報告中得出了很多新穎且有獨創性的觀點。
筆者通過接近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發現,體驗式教學對于獨立學院素質選修課程的教學效果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無論是課堂教學氣氛還是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整體素質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與增強。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