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冶
(龍口市畫院,山東龍口265701)
中國畫雖然在古時候是封閉式的發展,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借助國際文化環境,通過這樣的巨大的文化環境,沒有哪個國家、地域或者民族的文化還能保持者獨立存在,都是或多或少的摻雜些來自其他地域的文化。中國畫也不例外,在近現代之前,中國畫基本是水墨畫的代名詞,如今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一些西方的元素。
經歷了幾千年的醞釀和發展,中國的水墨畫逐漸形成了一種高度得概念化和程序化。如今,東西方文化之間正在逐漸的融合,但是中國水墨畫依然保持的這種較難溝通對話的區域性的特色,使得其他地域的人們很難來較為徹底的了解。此外,中國水墨畫自身所具有的這種高度的概念化和程序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讓作者們很難做好對生活中的現實場景以及時代特色的把握。
所以,在西方文化不斷入侵,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前提下,我們不禁要開始思考,究竟要怎么做,作為繼承人的我們才可以借助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再度進行創新?要怎樣才能將現代生活中的氣息以及人們的精氣神都融入畫中?如何才能在在表現領域、手法以及樣式上進行創新,達到拓展其表現領域、讓其表現手法等更加的豐富?而且,還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彰顯新的審美標準以及趣味等。這些都是現代的畫家們所非常關注的地方,可以說,現在的中國畫處在一個充滿了太多岔道的路口,需要艱難抉擇。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我們都有種與傳統漸行漸遠的感覺。但其實是無論社會有沒有發展,發展的速度如何,傳統文化就在那里,并沒有失去曾經的光芒,也并未變得缺乏活力,傳統文化所失去的僅僅是不再被人們所在意和關注。全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人們正在慢慢的淡忘傳統,對于傳統的認知越來越不清晰,遺忘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傳承數千年的文化,意味著我們將自斷根基,沒有了傳承的指引,我們的所作所為充滿了太多的盲目性。但無論我們如何看來文化藝術,都需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是現在的環境已經步入了一個多元化的發展狀態,藝術也已經逐漸的走向多元和廣泛,評價藝術不再僅僅依據一個標準,不再依照既定的程序,多元化環境的開始,意味著文化封閉的環境的結束。
身處這樣的多元化環境,每一位畫家都嘗試著如何讓中國畫可以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在西方,各種藝術潮水噴涌而出,中國水墨畫卻并未有太多的情緒波動,因為中國畫的數千年的文化底蘊以及廣泛的人文基礎,都遠非西方藝術所能比擬。而中國畫目前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通過何種方式來結合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和現代環境。就像是,曾經的家居裝飾中,所使用的都是立軸來裝裱國畫,而現代的家居裝飾中,所使用的卻是鏡框來裝裱國畫了。只有進行適度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的環境,所以早在上世紀中葉,就開始不斷有著名的畫家們在探索如何對中國傳統的水墨藝術進行改革。
例如,以徐悲鴻、劉海粟為代表的借助傳統的西方藝術對中國水墨畫進行改良的“中國畫改良”的探索;以高奇峰為代表的“新國衛國”的探索等。上世紀后期,李小山發表了一篇名為《當代中國畫之我見》的文章,這篇文章所引起的回應極為強烈,而且,該文章也毫無保留的直接指出當時候的中國畫所普遍存在的單調、無趣以及太過格式化等問題,對于那些依然停留在封閉環境中自我陶醉的畫家們當頭棒喝,正是由于這篇文章的發表,才使得中國畫出現了一次無論在規模還是范圍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有關其前途以及現代化發展的爭論探索。
當然的國畫中,關于創新多元方面的諸多嘗試和努力,我們必須給予肯定,因為這代表了中國水墨畫的鳳凰涅槃的開始,意味著中國水墨畫將會重新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們將其在這個文化融合的時代下順利的傳承;但是也必須看到其缺點,畢竟中國畫壇中,有太多的抄襲,把模仿當做創新,過度追求西方文化,認為對其模仿就是對中國水墨畫的創新。這些問題都急需解決。
中國畫的多元創新,不僅僅是要開始有選擇的融入部分西方文化,在創新方面更應該注重“感覺”,所謂的“感覺”,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感性,其倡導的是,要注重不同時刻所產生的不同感覺,然后將此時的感覺展示在紙上,做到有感而發,而不是模仿。感覺不同,結果不同,只有不斷的去感受才能做到不斷的創新,才能讓中國畫在現在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持久的被人們所關注。
21世紀與20世紀在中國畫探索方面的表現截然不同,相對于上個世紀,現在的畫家在探索中國化的發展時候,表現的較為冷靜,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了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觀的存在和影響都非常的持久,所以我們不可能快速的接受西方所倡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意味著中國畫雖然在進步和改革,但是絕對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穩定與持久,也保證了中國畫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近現代中,無論是“戊戌六君子”的變法還是后來的五四運動,都是在嘗試從西方大量引進文化,造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沖擊,但是,由于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其在人們心中地位根深蒂固,所以西方文化并未造成中國畫的消退,而只是部分融合進了中國文化中,使得中國文化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簡而言之,包容方能多元,多元才會持久。
中國的畫家的確應該首先做到懂得傳統,但是并非走老路。石濤有云“筆墨當隨時代”。藝術創新是由時代所決定,中國畫只有更深入生活,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的價值觀,才能夠做到有所改革,才可以讓藝術更加的與時俱進、深入人心,萬年長青。
[1]李小山.當代中國畫之我見[J].江蘇畫刊.1985.7
[2]朗紹君.關于探索性水墨[A].天津楊柳青畫社.1994.7-8
[3]王天德.藝術手記[A].天津楊柳青畫社.1996.45-46
[4]徐博陽.金山《徐悲鴻藝術文集》[C].臺灣藝術家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