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昊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30132)
工程力學的課程體系復雜,在長期學習實踐中,學校應選擇恰當的教育模式,提高高職教育的能動性和實踐意義,讓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眾所周知,學習過程也是鍛煉能力的過程,實踐操作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工作過程的完整性直接影響工程力學教育內容的完整性,所以,無論是教育策略,還是教學方法和內容,都需總結實踐經驗,仔細分析工作過程中的實踐操作重點和工作要點,讓學生在全面的操作學習中感悟工程力學知識的真諦。同時,工作過程十分在乎教育途徑的選擇和調控,在職業教學中,任何教學項目都應為學生的后續職業服務,深入職業操作的最前沿,掌握技術應用內容,了解學科的發展趨向。
行動導向是指教師、學生在工程力學教學中的行為導向作用,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都是工程力學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所以一切教育行為都應為完成實踐行動服務,將“引導”看做一種教學任務,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問題、深刻解釋問題。除“行動引導”之外,老師還應根據學校階段時間內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引入多項特色化教學內容,如: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調研教學法、頭腦風暴法、卡片展示法等。
與物理、數學等理科學科相比,工程力學的基礎語言能力很強,能夠解釋跨學科知識,將各領域知識融合到一起。但是這種學科特征卻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學習壓力,面對復雜的知識,學生很難在固有體系中找到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完全理解知識。
高數、物理等學科內容對解釋工程力學有很大幫助,老師應在解釋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努力拓展普通基礎課程的知識,為后續教學提供技術保障。工作過程中,項目的實施操作行為復雜、多變,學生即使擁有扎實的“基本功”,也很難將知識運用到實處。因此,實踐操作重點在于融合基礎知識點,促進學生消耗、吸收知識點的能力,為后續針對性教育提供穩定的基礎保障。
無論是橋梁工程,還是機電工程,力學知識無處不在,在工作過程中,實際工程的操作方式會給學生帶來不小的心理落差,因為理論與實踐必然存在差距,所以為扭轉這種“錯位行為”對學生認知思想的影響,老師應以理解力學原理為主,在施工技術、操作規律、行為慣性等方面,解釋工程力學的關鍵知識點。針對矛盾原理進行重點解釋、要點分析。
綜上分析,學生對工程力學“工作過程”的認知能力并不強,老師需依照原理設計、設定實踐操作活動、轉變邏輯思維習慣等內容,闡述現場施工操作與理論分析之間的矛盾關系,以方便學生理解不可視性、難操作、復雜計算的力學知識。
工程力學的教育改革應以行動導向為主,因為教育時間有限,所以老師應擴大教學課堂容量,利用實訓、實踐活動、針對性操作等教學內容,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擺脫理論思想束縛,通過邏輯思維,辯證分析工程結構中的力學變化特征。正所謂“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抽象理論終究無法撬開學生的心門,讓學生更加具象、立體的體會到力學理論的實踐價值。在行動導向的幫助下,學生對工程力學知識的認知能力會逐漸增強,能夠在畢業之后快速轉換角色,投身到職業操作中去。
在開展教學改革活動時,高職學校應按照操作步驟,有序落實改革方案,具體內容如下:首先,選擇恰當的輔助教材,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素養、學習習慣的教學方式,填補學生高中、大學等學習階段的知識點漏洞;其次,根據工程力學教育學科特點,設定靈動有趣的教學實驗,以全新知識為載體,讓學生系統掌握力學知識內容;再次,主攻工程結構、構件的受力形態教學,詳細介紹輔助計算公式的原理,讓學生在理解受力原理的基礎上,利用公式,計算受力變化值;最后,引入多媒體教學和實體模型,讓學生操作現實工程模型,感悟工程結構的力學變化,合理的工程案例不但可以讓學生心中的知識更加立體,還能進一步豐富教育內容,以工作過程為教學紐帶和核心依據,工程力學教學課程的靈活性會逐漸增強。
工程力學是廣大高職教育主攻的教學科目,教育目標是為國家工程建設、工程設計行業提供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以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為核心教育內容的工程力學,在現代教育環境下并不能有效滲入實踐操作中去,在知識運用、設計操作、管理應用上存在很大的滯后性。為改變這一問題,廣大高職院校紛紛選擇了“工作過程”教學,將教學內容融入實踐工作中去,以練代講,以察代學。
[1]何俊.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工程力學教學改革的探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3(04):187-189.
[2]袁光英,胡拔香,段虎榮.基于工作過程的工程力學教學改革與探討[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0(03):166-167.
[3]陳巧莉.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軟件工程項目教學法研究[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5(0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