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愛
2012年3月,中國教育學會批準海淀區成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改革實驗區,實驗主題為“海淀區基礎教育國際化試點研究”,這是海淀區以區域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在全區34所第一批試點學校中,北京明天幼稚集團(簡稱“集團”)作為唯一一所學前教育階段的機構代表,以申報的“中美耶魯早期教育實驗幼兒園項目”為依托,探索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國際化研究。
項目概況
“中美耶魯早期教育實驗幼兒園項目”圍繞學前課程國際化研究、幼兒教師國際化培訓、幼兒發展測查工具國際化、幼兒園質量耶魯認證等幾項工作展開。該實驗項目分四個階段實施:籌備階段,主要完成項目申報工作,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的撰寫和完善;初期階段,初步實施新耶魯—開普蘭課程(Learn Every Day,簡稱LED)第一冊內容;中期建設階段,實施LED課程第二冊內容,完成境外教師國際化培訓,并初步引入兒童學業成績測查量表(ULAP);后期建設階段,美方專家進行評估驗收,完成一所實驗幼兒園的耶魯認證,對實驗項目進行全面總結,完成實驗報告,最終實現LED課程和ULAP測查工具的中國化。
開設實驗班,開展國際項目實驗研究
為了中美耶魯早期教育實驗幼兒園項目順利有效實施,集團在下屬20所幼兒園中,公開選拔具有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的實驗園園長和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學組織能力與研究能力、能夠認真實施課程方案并善于觀察幼兒的實驗班教師。本著公正、公開、公平、自愿的原則,最終選取了14名實驗幼兒園園長,19個實驗班級、38名實驗班級教師和580余名實驗班幼兒。實驗班在本土課程的基礎上引進和實驗LED課程內容,按照美國耶魯大學項目組的進度安排實施;開展兒童學業成績測查量表(ULAP)的測查工作,接受耶魯大學項目組的培訓和指導等。
召開啟動會,開展教師國際化培訓
2013年11月,在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和北京明天幼稚集團等多家單位共同組織下,召開了“北京明天幼稚集團基礎教育國際化項目啟動培訓研討會”,美國耶魯大學載格勒研究所所長為集團頒發了“中美耶魯早期教育實驗園項目合作證書”,并贈送耶魯大學錦旗;集團教師展示了耶魯大學課程與中國幼兒教育實際相結合的課程實驗模式。啟動會后,美國耶魯大學載格勒研究所兩名專家為集團實驗班教師進行了為期兩天的LED課程理念的講座,并圍繞此課程的具體實施和集團的實驗工作進行了互動研討,讓實驗班教師進一步明確了課程實施的方向。
實施家庭拓展,開展家園合作
首先,利用美方專家來華培訓教師的良好契機,為實驗班家長開展家長座談會和系列講座。通過豐富多彩的講座活動,改變了家長的育兒觀念,提高了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開闊了家長科學育兒的國際視野。
此外,班級教師注重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每個單元課程開始之前,都發放“給家長的一封信”,介紹這個單元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活動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方面,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課程實施中來。比如,在實施LED課程第二冊第十單元“音樂”主題單元活動中講到各種樂器的內容時,一個班級的家長恰好是音樂教師,為班級孩子們提供了一套配有“打擊樂器”“木管樂器”“弦樂器”和“銅管樂器”圖片的有聲書籍。這套圖書一經投放在圖書區就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激發了孩子們研究樂器的興趣,促進了課程的實施。
依托信息技術,開展遠程互動
為跨越中美兩國時空界限,及時解決實驗班教師在LED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依托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項目的遠程互動交流研討活動。在第二冊課程的實施中,我們收集每個單元教師實施后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分類和整理,然后發送給美國耶魯大學項目組。他們根據這些問題去尋找項目組專家、課程編寫專家或美國幼兒園一線教師等,在視頻教室與集團實驗班教師開展實時互動研討。這樣既提高了教師培訓的實效性,也解決了實驗班教師的困惑和問題,有利于實驗班老師調整課程實施的策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中美耶魯項目在以后的計劃中還將開展幼兒發展測查和實施耶魯質量認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借鑒美國幼兒測查工具的優勢,為評價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另一方面,實施耶魯質量認證,能夠豐富中國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最終促進幼兒園質量的提升。
實踐思考
我們認為,學前教育的國際化包括國際化科研項目、國際化觀念、國際化機構、國際化管理和國際化課程等重要要素,上面主要介紹了集團在國際化科研項目方面的探索,其他四個方面對國際化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談談我們的思考與實踐。
1.觀念的國際化
1995年明天幼稚集團成立之初,就一直進行著國際化探索,特別是在觀念上。集團發展注重開放性:走出國門,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阿聯酋、香港、澳門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國際文化藝術和幼兒教育交流;同時集團敞開胸懷,迎接國外幼教同仁的來訪,集團的“立美教育”理念開始進入國際視野。正是因為觀念的國際化,才使得集團的國際化發展實現了三個飛躍:從原來的一般性的文化演出活動發展到現在幼兒園課程引進;從原來的幼兒園考察活動發展到如今的全方位全方面深度合作;從原來的幼兒園建立姊妹園所到當前與大學的戰略合作。
2.國際機構的選擇
全球國際幼兒教育組織和機構多不勝數,如何選擇一個國際機構來深入開展與集團的戰略合作,是擺在集團國際化發展面前的一個問題。在探索中,集團選擇了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童研究中心載格勒研究所,是基于幾點考慮:首先,耶魯大學是眾所周知的國際名校,其醫學院兒童研究中心在兒童研究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其下屬的載格勒研究所是美國國家兒童政策研究的權威機構,是美國聯邦政府兒童政策的“智庫”。其次,在國外專家指導團隊方面,載格勒兒童發展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現任榮譽所長載格勒教授就是全球知名心理學家、美國“開端教育”之父、美國奧巴馬總統教育政策顧問;現任所長沃特·捷列姆博士是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童研究中心副教授,他在美國兒童研究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現任載格勒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彤博士,是此項目執行負責人,她曾是國內學前教育專業教授,在中國開展了豐富的研究;同時她具有耶魯大學多年博士后研究經驗。除此之外,實驗教師到耶魯大學接受培訓還能直接與耶魯大學心理系等專家、教授面對面對話,保證此項目的實施水平。
3.管理組織的國際化
為了適應集團國際化的發展戰略,集團在組織機構上進行了調整和變革,一方面,在集團內成立教育國際化改革試點項目工作領導小組,由集團總院長鄭佳珍牽頭,作為項目組的總體負責人,由國際交流部主任、副主任分別為工作組組長和副組長,集團各園園長直接負責,每園一到兩個實驗班參與此項目。集團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從事國際化研究隊伍,統一協調管理,促進集團各園的國際交流。
另一方面,在集團總部機構設置中,首次設立國際交流部,將集團國際交流的各項事務從院務辦公室中分離,由部門專門管理和負責,包括協助領導進行集團國際化戰略的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搭建國際化的平臺,引進更多更適宜的國際合作項目。在國際交流部的崗位設置上,設立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專管三名;在人員的配備和選擇上,適應國際化的要求,配備了學歷水平較高并在國際交流方面具有特長的人員,甚至是有出國留學經歷的人員,為項目開展提供良好條件。
4.學前課程的國際化
在課程國際化方面,集團采用“引進—融合—創造三階段模式”,即在課程國際化的最初階段,以引進為主,學習為主,引進美國的耶魯—開普蘭LED課程;第二個階段為融合,把我們本土化的課程內容加入到美國耶魯—開普蘭LED課程之中去,使其更加適合我國的國情;第三個階段實現課程的創造,既不僅僅是外來的課程,也不僅僅是本土的課程,而是在借鑒外來課程基礎上實現本土課程的超越,創生出一種新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