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芬
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日益頻繁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必然趨勢。2002年,我校成立了國際部,主要工作包括外國學生教育教學、國際雙語課程改革與合作、對外交流,以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為實現我校“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在海淀區教科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國際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確定了培養“六會一眼光”的育人目標,提出了“讓國際教育惠及全體學生”的更高要求,通過課堂習得、活動促進、家庭養成三個實施途徑,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國際知識和一定的國際交往能力。
課堂習得,培養學生國際眼光
1.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開發“幸福課程”
以課題為引領,我們將積極心理學與哲學、身心醫學進行整合,開發了一套教授追求幸福心理學與哲學課程。“幸福課程”包括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來自生理學、營養學的成果,還有來自東方哲學的智慧,融合了中國儒家、道家對于幸福與美德的觀點。
“幸福課程”項目從2012年啟動,在高一年級選取實驗班和控制班進行行動研究。目前,我們在新高一年級全體學生中開設“幸福課程”,提高學生的幸福感,幫助學生掌握幸福人生的七個習慣,并落實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2.“海E英語學習社區”項目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
我校作為項目試點校之一于2012年初正式加入“海E英語學習社區”課題的行動研究,出色地完成了聽課學習、資源庫建設等工作。教師通過運用海E資源云平臺英語智能學習系統,及時獲得學生學習情況反饋,在教學中作出必要的調整,真正達到輔助英語聽說教學的目的。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模塊進行相應學習,真正實現了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提高了學生英語聽說能力。
3.學科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學校重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理念。教師通過語文、歷史學科教學,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中國古代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情況,知道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影響的歷史;通過政治、地理學科了解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規則或制度,初步了解世界三大人種的分布地區;通過數學與理科了解國外科學家的人文精神、思維模式與創新精神……除此之外,我們實施校本課程,加強國際理解教育。
4.開展國際課程本土化研究
根據中美高中階段的核心課程及我校辦學特色、校情學情,我們嘗試進行了新的課程設置。在完成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所有必修科目和必選課程,修完116學分的基礎上,完成英文、數學、科學、社會學、選修課程等國際課程的學習。通過這項工作,促進了課程建設,做到了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國際眼光;同時促進了師資隊伍建設,讓教師了解國外先進的教學思想、方法與手段。
豐富的活動,營造國際文化氛圍
1.定期舉辦國際文化日活動,為學生創造濃厚的國際文化氛圍
我們開展了“認同世界,認識自己”的主題文化日活動,每班代表一個國家,通過民族歌舞、啞劇、展示民族服裝等形式,反映了所代表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文化日活動吸引了廣大學生主動了解各國的人文環境和國際知識。另外,我們充分利用外籍學生的教育資源,安排不同國家的優秀學生每周輪流舉辦本國文化講座,向中國學生展示自己國家的文化,使得國際學生的教育資源輻射到更多的學生。
2.開展國際理解教育主題活動
通過組織萬圣節、圣誕節、復活節等活動,讓師生參與其中,進一步體會外國文化內涵;通過接待外國教育團體師生的來訪,邀請外國駐華使館人員來校講座,組織校內中外學生開展文化、體育、藝術交流活動,使學生近距離接觸外國文化。
通過模擬聯合國和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等,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積極思考,相互交流。引導學生研究經濟競爭與合作、生態環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與發展等國際問題或跨文化問題,使所有學生獲得建設和平世界所需的知識、技能、價值觀。
3.加大師生國際教育交流力度,為學生多元、多向成才提供條件
我校高一、高二年級學生每年與德國、瑞士友好學校學生開展為期三周的交流互訪活動。學校先后與美、日、韓、德、法、新加坡、芬蘭、英國、瑞士等20多個國家(地區)的學校建立友好關系并進行交流。
4.向國際學生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多年來,我校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融合中國文化與歷史傳統的選修課程,如中國民間藝術課、中國武術、陶藝、民樂等課程,以及全校性的講座、參與和承辦北京市大型的國際活動、夏令營、冬令營等平臺,讓國際學生感受多元文化的精彩。
家庭養成,拓展學生國際眼光
1.開設家長課堂,促進家校合作,實現我校國際眼光的育人目標
在制定國際眼光實施途徑過程中,我們多次召開家長會,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開設家長課堂,講解培養學生國際眼光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并圍繞國際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如何融入國際化環境、學科學習、國際理解交流等不同的主題方向,邀請國內外著名教育學者來校講學。
2.發揮家委會作用,拓展學生的國際眼光
為了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促使課堂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銜接,在家委會的協助和組織下,學校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很多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加首屆諾貝爾經濟學家高峰論壇和“神州十號科普教育活動”的地面課堂,培養學生放眼世界的胸懷和視野;參加貝克漢姆來華訪問期間的志愿者接待任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