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冬如
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礎學科。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是檢驗作文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標志。當下,我們作文教學的普遍現狀卻不盡如人意,甚至令人擔憂。大多數學生在作文面前是“舉筆維艱”,唯恐違背老師的“旨意”,只好盡說空話,講假話,寫套話,實難表達出真情實感,這極為嚴重地背離了作文教學的“初衷”。其結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時有發生,造成這種悲劇的直接根源是學生的觀察積累、生活積累、閱讀積累太薄和教師急功近利的教學態度過盛。殊不知,寫作中的素材像建筑的材料,如做飯的米菜,似制衣的布料。其實,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知識和技巧的積累,沒有積累的創造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試想:厚積尚且是薄發,熟道方可輕車,更何況是薄積或是不積呢?
基于此,筆者結合多年來的作文教學實踐。現就如何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問題,提出自己淺陋的分析和初淺的嘗試,以求拋磚引玉。
一、從觀察中發現習作素材
觀察是寫作的寶庫。“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是詩人白居易寫于廬山大林寺的名詩句。試想:初夏的四月,
山外桃花已完全凋謝了,唯有此深山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怒放。若不是詩人善于發現、細心觀察,能有如此優美的詩句流傳至今嗎?說實話,作文素材是無處不在,它往往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設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勤于積累。如果沒有留心觀察,就會視而不見,過而不知,許多值得一寫的內容就會從眼皮下溜掉;如果留心于觀察,就會發現自然界、社會空間是那么的多彩多姿,瞬息萬變,趣味無窮。因此,要讓學生懂得看,學會看,看清萬物的形態、顏色、動作變化。例如,看看時圓時缺的月亮、東升西落的太陽,萬木競秀的群山、碧草如茵的大地、稻花飄香的田野、熱鬧非凡的市景、安適靜謐的公園、小巧玲瓏的玩具……這些都是鮮活的寫作素材,精美的寫作內容。若能從中汲取,學生在作文時就能文思泉涌,落筆生花。
二、從生活中捕捉習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的生活圈子窄,學習負擔重,用心思考、感悟的時間少,這便導致學生生活積累太薄,缺乏寫作的底蘊。于是,作文時空話、套話、假話便順理成章,形成我們這個時代學生的“八股文”。試想:現實生活中說事議人的口頭語是無人不會的,又為何不把它變為敘事記人的書面語呢?語言的表述貴在堅持,而它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只是平時多多加強訓練,逐漸養成用語言表述的習慣而已。而且,生活又是豐富多彩的,一樁樁一件件都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發覺、感悟、領會,并及時用最簡練的語言文字加以概括,久而久之,學生的生活積累就豐厚了,筆鋒也就銳利了。作文之難也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如,大家熟悉的《聊齋志異》中的作者蒲松齡為搜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竟在路口設攤擺茶,免費招待過往行人,聽他們講敘奇聞異事、怪人鬼事,邊聽邊記,經過20多年的積累、感悟、加工,終于創作了《聊齋志異》的巨著。我們也不妨借鑒借鑒或從中獲得啟示。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即使是想通悟透了,還遠遠不夠,如能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那將是一篇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啟迪人生、情真意切的紀實散文。
三、從閱讀中積累習作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沃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前人的這些讀寫經驗形象地為我們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密切關系,也為我們指明了作文教學的思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一生寫了104部科幻小說,光讀書筆記本和剪報本就有2萬多本。還有堪稱一代“文學巨人”
的魯迅先生為了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讀閱了經、史、文集上千卷。因此,他的著作不僅內容翔實、考證精確,而且論述有力、令人嘆服。我們也應學習前人的博覽方法,弘揚前人的鉆研精神。堅持廣泛的課外閱讀并及時作好讀書筆記。只有這樣,才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長見識,更能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為學生寫作奠定堅實而牢固的基礎。
四、從文本中收集習作素材
文本是寫作最好的素材。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美的習作典范和優秀的習作素材,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應帶著學生一起到課文中“走一個來回”,并引導學生學習收集其中的習作素材。小學階段的作文題材大多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而農村的學生大多詞語貧乏、口語嚴重、書面語言表達困難,當他們面臨優美壯觀的景物、感人至深的事件、激動人心的場面時往往是無從說起、難以描述。所以要誘導學生參照文本、收集文本中寫作素材,并通過反復地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仿寫。如,教學《桂林山水》后,讓學生仿寫家鄉山水的特點;教學《珍貴的教科書》后,讓學生仿寫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后,讓學生回顧生活中感人的父愛;教學《師生情》后,讓學生也寫寫自己與老師的情誼;教學《爬天都峰》后,讓學生仿寫自己和家人登高山時的感受;教學《秋天的懷念》后,讓學生仿寫生活中母愛的感人事例……
這種以模仿選材為主的片段練習,既讓學生懂得了收集習作素材的重要性,又令學生感覺到習作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學生也容易觸景生情,話涌筆端,激情寫作。
有了豐厚的積累,就能達到想寫啥就有啥的寫作境界,也為學生徹底解決了“無米下鍋”之難。正如“道路”熟悉了,方易于駛馭,也就能“輕車”了;只有學生心中的儲備豐厚了,才能做到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有感而發,也就可以順利地把學生引上說真話、敘真事、抒真情的正確軌道上來,徹底地將扭曲了的作文教學返璞歸真。豐厚的積累才能真正為學生鋪就一條寫作的陽光大道。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