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敏妮
摘 要: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人口與就業年鑒等相關數據,2012年,我國城鎮約有2.4億的農業轉移人口,占城鎮人口的30%,其中約有1.59億的外來農民工,約占農業轉移人口的65%,這其中有不少中青年夫婦同時外出務工,他們的子女則留在家鄉學習和生活,這些學生被稱之為“留守學生”。留守學生長期遠離父母的關愛,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和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多種問題。
關鍵詞:留守學生;心理問題;教育管理
今年我擔任班主任的計算機專業班中,全班共37人,其中農村中學留守學生12人,約占35%,由于他們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學生的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在擔任班主任工作和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探索,讓我積累了不少經驗,以下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留守學生的行為習慣不良
結合其他班級的班主任及自己班上的情況,發現留守學生的行為問題主要集中在,不遵守學校在規章制度,不注重個人衛生,愛撒謊,喜歡成群結隊,花錢沒有節制,有的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為。
由于我們學校下午只上2節課,最后一節是體育鍛煉和社團課,有很多學生4點10分下課之后就離開了教室,經調查統計,發現班上有大部分的留守學生放學后選擇去網吧,有的甚至連晚自習都不上,更有甚者,不顧學校規定,夜不歸宿,通宵上網。在我班有95%的留守學生有違紀行為,曠課更是家常便飯。上學期學校組織了一次捐款和捐書活動,95%的留守學生不愿意捐款、捐書,他們的理由是“我比他們還窮呢,我的錢都不夠花,又不見有人捐些給我”,表現的冷漠令人吃驚。
我想,要改變留守學生整天往網吧跑的這種現象,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免費向學生開放各種學習與活動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等)。學校放學和節假日期間向學生開放圖書館、閱覽室、電腦閱覽室、電腦室、體育活動室等。在外地打工的家長應盡可能多地與學生聚在一起,多關心學生的情況,我想只要全社會一起努力,提供多一些免費場所,讓學生可以自由、多樣的選擇,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改變學生整天泡網吧的現象。
二、留守學生的學習狀況整體偏低
大部分留守學生學習成績較差,我們班級內的學困生大半都是留守學生,他們對學習生活缺乏熱情,有厭學傾向。留守學生一般是祖輩帶大的,對學生的學習監管不到。針對這一情況,采用正面教育、側面誘導的方式。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我們班開辟了學習園地,展出他們的作文、鋼筆字字帖、手繪畫以及電腦作品,并且選出好的作品進行物質獎勵,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的成效較大,現在班上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看著學生的改變,真的很欣慰。
三、留守學生“亞健康”心理
留守學生的年齡介于15~17歲之間,我們中職接收的學生正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這個年齡段剛好是心理、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聚少離多,使他們在生理和心理缺乏安全感、消極、孤僻內向、自卑、自私冷漠等。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多提供讓他們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機會、任務,合作能力是現在這個社會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讓他們懂
得,有些事情只有合作才能完成,但是如果發現他們在活動當中獨來獨往、不愿意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不要強求他們一定要與人合作,更不要當眾進行批評,教師就要注意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
新學期開學時,有個留守學生跟我提出退學,問及原因也不愿意說,只是說:“我想退學,已經決定了。”之后跟家里人聯系,接的電話是他奶奶。想跟他爸爸、媽媽聯系,學生哽咽著說“跟我奶奶說就可以了,我從小到大都是跟奶奶的,爸爸在媽媽去世后就只回來過3、4次”。聽到這里,我不再強求,而是覺得心疼,你能很輕易地從他語氣中聽到對爸爸、媽媽的那種渴望。
真心希望外出打工的家長們,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多關心子女的學習與生活,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沒有人要的“孤兒”。
四、不斷總結,提高管理水平
“留守學生”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這一現象將長期存在,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希望政府各級部門能在當地多引進生產,提供勞動就業;學校及教師不斷摸索規律、總結經驗,提高管理水平;家長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多抽時間關心,問候下家人及子女的學習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長期為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