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慧
摘 要: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體現在《論語》一書中。搜集整理《論語》中涉及文學的文獻材料,就可以發現孔子的文學思想豐富而系統,涉及到了文學理論的許多命題領域。本文就是通過研究孔子的文學思想與其對后世造成的影響提出了個人的看法與見解。
關鍵詞:孔子;文學思想;影響
一、文學與文學的本質
1、什么是文學?
文學的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行為或作品。在中外文學史上,文學最初是泛指廣義的文化過程,并不是指今天所謂的“語言藝術”或“美的藝術”。在中國古代,《論語》把文學歸結為孔門四科之一。至于文學概念所包括的詩,在先秦時代是主要體現一般文化含義的。在我國先秦時期,很多都是由詩歌發明民俗文化狀況。詩具有特殊的語言和形象魅力。在春秋時代,詩雖然總體上被歸屬于廣泛地文化范疇,但它比其他文化形態更能感動人。當然,狹義的文學專指語言藝術。
2、文學的本質
文學的本質是什么?文學從本質上說是意識形態。在我國古代的文獻中,“詩、樂、舞”三位一體。最早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尚書?堯典》“詩言志”,我們可以把這里的“詩”理解為文學藝術。“詩言志”概括了詩歌抒情達意的基本特點。正如朱自清在《詩言志辯序》里所說它是我國歷代詩論“開山的綱領”。
(1)審美意識形態
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審美意識形態一方面滲透著社會生活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的因子,與它們復雜地纏繞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又被看做意識形態的富于審美特性的種類。從功能上看,文學既有認識性又有情感性;從方式上看,文學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實性;從其性質上看,文學既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共通性;從目的上看,文學既有無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2)文學的話語問題
人們常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是一種話語。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即與其他相關性言語過程、與說話人和受話人的具體生存境遇具有聯系。文學作為話語,至少包括如下五個要素:①語境,是說話人和受話人的話語行為所發生于其中的特定社會關聯域;②文本是供閱讀以便達到溝通的特定語言系統;③說話人,是體現文本中的敘述者或抒情者的角色;④受話人,是話語活動的另一個主體;⑤溝通,是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通過文本閱讀而達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狀態。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認為文學是主觀的,抒情的。由于受這種文學本質論影響,在我國詩中始終是文學的正統類型。
二、孔子文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其中,孔子是對我國文化和歷史影響最為深刻的一位先秦人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文學思想強調文學要為政治教化服務,認為文學是以仁、義、禮、樂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孔子的文學思想加以論述。
(一)興、觀、群、怨說
孔子對我國上古時代文學思想發展進行歸納和總結的最系統、也最富創造性的成果,他的著名詩論“興、觀、群、怨”說是第一次全面論述了文學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的。孔子之前,人們對文學的特征和作用已經有了一些認識,但是,在那個時代沒有人向孔子一樣將文學思想進行比較系統的、全面的進行概括和總結。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篇》”這段話除談到詩歌的認識功用之外,還接觸到了詩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質特征,確實表現了孔子卓越的文學識見和高度的理論概括能力。
所謂“興”, 就是指“興于詩”,它想要告訴大家的就是,修身的第一步必須要學詩;朱熹釋為“感發志意”。詩,主要的不是訴諸理智,而是訴諸感情。孔子的觀點在于突出強調詩歌的感情作用和審美效果。以達到培養人格修養的作用。
所謂“觀” 就是指“觀察”,即要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去感受外在的事物,朱熹注“考見得失”。所以周初以來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詩觀風和陳詩言志的制度。(《漢書?藝文志》)孔子的詩“可以觀”,既是對這一歷史經驗的總結。《鹽鐵論?機務》引孔子的話說:“吾于《河廣》知德之至也。”這就是詩的認識作用了。就是指詩的內容應該與生活的實際相結合。
所謂“群”,朱熹注“和而不流”。 就是指將不同的人的觀念結合起來,通過相互的交流切磋,提高人們的思想修為。孔子的詩“可以群”,是對詩歌這種實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說明。從《論語》的有關記載看,他在多次談話中都把學詩作為第一要務,在孔子看來,通過學詩無論對個人修養,對安邦治國,既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增長知識與才干。
所謂“怨” 指文學作品應該批判現實的黑暗社會,就是說,詩有“款諫”或批評政治的作用。從《詩經》來看,其中有不少是關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政治諷喻詩和怨刺詩,它開啟了詩歌創作“為時”、“為事”的先河,從理論上肯定文學應該具有于預政治的作用, 以致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創作的進步傳統。
(二)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相協調
在孔子的文學思想里,孔子并不是將內容與形式放在同等的位置,他認為內容應該重于形式,即內容決定形式。在孔子的文學思想里,他認為文學創作的表現形式在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他一直十分強調詩樂的和諧美。在這段話里,孔子強調外貌的修飾必須要與人的內在的品格相統一,“文”主要是指人的外貌,而“質”主要是指人的品質、內在的修養等。在這里,孔子引申為,在文學的創作上必須達到文學創作內容與文學形式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
(三)文學與政治外交活動、道德修養的關系
1、文學與政治外交活動的關系:“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段話是對文學與政治外交活動關系的一段論述。
在我國古代的政治外交活動中,人們為了體現一定的禮節,通常都會借助于賦詩來實現。在當時政治、外交活動中《詩經》的作用的確是十分突出的,這一點《左傳》等書都有比較明確的記載。這些充分說明了,如果善于熟練地運用“賦詩”的方法,就能獲得預期的效果,甚至或的效果超乎預期;當然就可能比較順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動的勝利。如果不懂《詩經》,不會靈活地運用和引申詩的意義,就無法婉轉地表達自己的要求,也無法弄懂別人的意圖,甚至導致外交活動的失敗。
2、文學與道德修養的關系:“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詩與樂的時代。《論語?泰伯篇》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基本原則。他的“博于詩書”、“察于禮樂”,不僅與時代有關,還由于他對詩、樂有一種過于他人的自覺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感。
春秋末季,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而孔子執著地要求詩、樂為禮來服務,主張“克己復禮”堅決維護周代禮樂制度。在孔子看來,詩、禮、樂是修身的三要素;修身要先學詩,因為詩能感發志意;在這個基礎上再學習禮,因為“不學禮無以立”;而最后還要通過音樂來冶性生情。
(四)文學的審美理想——“中和之美”
孔子在藝術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中和之美”。文學如何體現“中和之美”呢? 其一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孔子對《詩經?關睢》的評價。當“君子”向淑女求愛不成時,僅是“寢寐思服”、“輾轉反側”而已。當他求得“淑女”時,僅只“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而已。正如孔安國所說“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其二是“溫柔敦厚”的詩教。孔子認為,一個諸侯國如果民風溫和寬厚,那是文學教化的結果。“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也就是要求詩人性情柔順、和顏悅色,只允許“怨而不怒”。這種詩教,其實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文學審美觀上的反映。
三、孔子文學思想對教育的重要影響與啟示
(一) 文學要以善為第一要義
文學以善為第一要義, 這是文學價值功能的底線, 文學要服務于人生社會,否則將會失去根基。孔子以善為口號來給文學定位,定格了文學思想的根本維度, 強調了文學的人文關懷,其實質是與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相一致的。孔子把文學當成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與強調文學善的屬性相一致。如果用我們現在的教育觀來看,就是把文學當成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教育應該為社會進步、經濟的發展服務
孔子的文學思想中認為,文學的創作的目的在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樂教作為孔子施教的重要內容,并非以傳授音樂知識為目的,而是與詩教、禮教的宗旨一致的,“興觀群怨”學說則更加地突出了文學的社會作用。因此,的教育也應該貫徹為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服務的宗旨。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所在。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它不僅對于個人人格修養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政治教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可見,教育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國教育的改革應該緊緊地圍繞這一需求進行,使禮樂精神成為中國歷史上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理念。
(三)教育應該以德為本
孔子認為,品德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位于首要的位置。“仁”是孔子學說的靈魂,而品德與文學并重是孔子文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在當今經濟增長壓倒一切的高科技時代,文明已出現了偏頗。一方面人們征服自然,獲得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肉體住進了高樓大廈而靈魂卻暴曬在外。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促進我國教育向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可見,德育應該放在首位。在儒家的教育思想里面也著重強調了這一點,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
(四)教育應該促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教育更應該促進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結合,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孔子認為,文學的創作應該反映現實,這主要體現在孔子“觀”的學說上。在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應試教育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我國許多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所以,我國的教育事業有必要禁止“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突破傳統理念的束縛,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結:綜上所述,孔子的主張文學的內容就是要文以致用,文要適用;就像我國文學史上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一樣,文學要要求用完美的形式來表達正確的思想內容,美感而醇正,質樸而雅正。通過我們對于孔子文學思想的研究,能夠讓我們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甘筱青等,孔子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期刊論文,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
[2]劉洪柱,孔子文學思想及其影響研究,學位論文,黑龍江大學,2010年。
[3]趙玉敏,孔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