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植的作品真實記錄了一生情感的變化軌跡以及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文章以曹植的感情基調為線索,將曹植的主要作品和意象串聯起來,結合個人遭遇,揭示失落感產生的原因。“失落感”,是其作品鮮明的感情色彩。文章就感情中“失落感”一方面展開多層次的論述。
關鍵詞:詩;表;意象;失落感
一、失落感在其作品中的反映
(一)通過詩歌作品看其情感變化。
曹植的詩歌創作分為前后兩期,通過對前后兩個時期作品的分析,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情感的變化。
(1)前期詩歌創作內容
曹植少年時期萬千寵愛集于一生,其作品色彩明麗,從容不迫。詩歌中,寫“長筵坐戲客,斗雞觀閑房”的歡愉景象;寫“親昵并集送...賓飲不盡觴?!钡纳詈裼颜x;以及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在其前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曹植作品中昂揚的激情,以及對前途充滿樂觀向上的情懷。
(2)后期詩歌中的情感變化
由于性格缺陷,使曹操認識到曹植并非可托功業之人,曹丕的即位,宣告曹植貴公子生活的結束。受監視、受迫害,使曹植從不諳世事的貴族公子變成圈養之囚徒。
《七步詩》中寫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飽受燃萁之痛,僥幸保得性命,卻難逃悲劇命運。
從狂放不羈的貴公子到動輒得咎的階下之囚,仰望蒼穹,千悲萬恨,不可勝言。人生遭際斗轉,使其產生巨大失落感。
(二)通過表文看其情感變化。
除了詩歌,其表文也真實記錄了面對迫害,曹植不停請罪謝恩保全性命的無可奈何。
(1)曹丕執政期間,曹植表文中的情感
曹丕即位后,先將曾支持曹植的大臣一并殺害,又將眾多兄弟派遣到偏遠封地,曹植先是作《請祭先王表》表達不滿,卻連受打擊,敢怒不敢,只得作下《謝初封安陽侯》“抱罪即道, 憂惶恐怖...臣自知罪深責眾...精魄飛散,忘軀殞命”表達且俱且悲的惶恐心情。颯爽英姿游俠兒的早已不復存在,巨大的失落感令人掩卷長嘆。
(2)曹睿執政期間,表文中的情感
曹睿即位,讓曹植以為可以重施抱負,先作《求自試表》表達自己捐軀赴國難的決心,又做《求通親親表》,深刻洞察國家存在的嚴重危害,想要力挽狂瀾,建功立業。然而自己的苦心卻得不到曹睿的重視。最終,曹植在“汲汲無歡”中病死,滿腔的愛國熱情也未能實現。
二、透過作品中的意象看其失落感
詩歌之美貴在含蓄,用少量語言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現實、微妙的內心情感,意象是實現這種審美標準的最佳途徑。曹植作品中有大量意象:少年、美人、風等。這些意象的轉換,記錄了其人生遭際的變化。
(一)少年意象
漢末年間,社會動蕩,長年的軍旅生活,培養了其救民于生靈涂炭,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曹植創作了大量少年形象,《白馬篇》中,白馬少年在戰場馳騁英姿,《名都篇》中,京洛少年施展報復,描寫出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豪邁的基調是其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真實寫照。而后期作品中,“奉詔之日, 且懼且悲?!薄俺贾舱\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币讶蛔兂呻A下之囚,為保全性命只得茍延殘喘,昧心獻上。前后不過十余年,灑脫不羈的少年變成惶恐不安的模樣,鮮明對比,讓人掩卷長嘆。
(二)美人意象
美人意象在文學史上蘊涵豐富,文人雅客常用“美人”自比,每每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時,便用美人意象訴說情懷。曹植不僅以“美人”自喻,更借用這一意象來寫實或興寄托喻。
曹植作品中美人形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美女形象,一類是怨婦形象。怨婦形象又包括棄婦、思婦、怨女等形象?!懊廊恕痹欢仁亲约悍爬说馁F族生活的點綴,后來卻變成備受打壓的艱難處境下委婉訴說自己“抱利器而無所施”的寄情之物。
(三)風意象
“風”意象,在曹植現存的八十余首詩歌中,出現多達22次。不似前人用“春風”代表生機,“秋風”暗含人生凋零。曹植的作品帶我們領略風意象的別樣韻味。
曹植前期創作出不同于“微風、細風、柔風”的“悲風、驚風”,以此來表現建功立業的決心。如“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 百年忽我遒”,“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愿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表現出昂揚斗志。
曹操的疏遠,埋下不幸命運的伏筆。曹丕的即位,宣告曹植不幸命運的到來。人生遭際發生重大變化,心中的苦悶與惆悵在作品中反復訴說“轉蓬離本根,飄搖隨長風”,“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用悲風、狂風,寫現實環境的惡劣,寫遭受迫害壯志難酬的無可奈何。
曹植作品中充滿濃郁的失落感,究其原因是命運的變化使然。才華橫溢,使其在建安文壇上獨領風騷,任性妄為,使其在帝位之爭中處于劣勢,失落感初見其端。曹丕父子不停地打壓迫害,使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作品中充滿濃郁的哀傷氣氛。
曹植的一生極盡燦爛,也極盡滄桑。少年時代如魚得水,作品感情昂揚豪邁。命運徒轉,作品也表露出哀傷幽怨、惶恐和無奈。哀傷、幽怨、無可奈何等種種情感,在本文中都用“失落感”進行了統一概述。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3]徐公持.魏晉文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 房玄齡. 晉書[M] .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作者簡介:栗凱凱(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