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點評《水滸》者,必先褒貶宋江。宋江作為梁山泊的首領,在歷代評論家眼中都是忠、義、孝的化身,惟有金圣嘆大唱反調“獨惡宋江”。本文旨在對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分四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金圣嘆;《水滸傳》;獨惡宋江
“獨惡宋江”是金圣嘆批評《水滸》時始終秉承的情感傾向,為了抹黑宋江,他不僅曲解原作者對宋江“忠義孝”的情感寄托,還大力批判其他觀點相左的評論者,甚至直接對原著進行刪改,執意將宋江改造為一個不忠不義不孝的偽君子,正如他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大凡讀書,先要曉得作書人是何心胸”,探討金圣嘆“獨惡宋江”傾向之前,也必須先要追究他是何心胸?
首先是藝術上的考慮,宋江形象的“先天不足”。
《水滸傳》的成書相當復雜,它是在少部分歷史真實上經過無數民間藝人豐滿潤色及元代“水滸戲”的傳播后,又經過封建文人加以綜合整理才得以成熟的,宋江也在前人的極度推崇溺愛中成了形象單一的道德典型,而且在經歷口耳相傳和文人加工后,其言行舉止也難免出現違和現象:
于“忠”來說,梁山好漢大多為宋江舉薦落草,這對秉承忠君思想的宋江來說不能不算是人生污點。另外他渴盼被“招安”也令人生疑,第57回呼延灼自愿代為告請招安,宋江卻說:“將軍如何去的?宋江情愿讓位于將軍。等朝廷見用,受了招安,那時盡忠報國,未為晚矣?!边@種推脫實顯矯情,也難怪金圣嘆疑心。
于“孝”來說,讀者們應該很難想象一個孝子會預先安排好與父親脫離關系,并最終違背父命上山做匪;也很難想象一個孝子會絲毫不顧慮別人的殺父之仇,將扈三娘賺上梁山與仇人共事,更將其當做收買人心的砝碼許配給猥瑣的王英,這些情節都實顯其自私與虛偽。
于“義”來說,宋江上山第一件事便是“毅然更張舊法,別出自己心裁”,更屢屢勸諫晁蓋留在山寨,自己下山征戰以致“功高蓋主”,實難怪金圣嘆評價他“暗壓眾人,明欺晁蓋,甚是咄咄逼人”。
文學批評本就是批評家自圓其說的文學再創作,有著極高藝術鑒賞力的金圣嘆不可能嗅不到宋江形象的這些缺陷,因而宋江的“重新做人”便情有可原了,在金圣嘆的批改下,宋江形象變得更加多面化、復雜化,也更具藝術價值。
其次是對農民起義軍的憎惡。
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金圣嘆對現實再憤懣也很難指出超越自己生活社會制度的出路,他對“水滸”主題的解釋是“官逼民反”,他始終“反貪官而不反朝廷”,而對于階級對立又“反朝廷”的農民起義軍,他由衷的憎惡。
胡適先生說:“圣嘆生于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應該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背鲇谄鹆x軍的懼怕與憎惡,金圣嘆除了口誅筆伐,實在是不愿意看著一幫強盜發跡變態,擒賊先擒王,宋江作為梁山首領,必然首當其沖受到金圣嘆的憎惡,他在第17回批道:“宋江,盜魁也。盜魁,則其罪浮于群盜一等?!彼J為將“忠義”許過宋江勢必會造成“無惡不歸朝廷,無美不歸綠林。已為盜者讀之而自豪,未為盜者讀之而為盜”的影響,這也是他不遺余力“獨惡宋江”的真正原因和根本出發點。
再次是對宋江性格的個人偏見。
率性任情是金圣嘆做人處事的一貫風格,也是他品評人物的情感指向,他認為“率性而為,不拘小節,方是成佛作主根基。若瞻前顧后,算一計十,幾何不向假道學門風去也?”他推崇質樸無文的李逵、魯達等,并時時以其“真”激射宋江之“假”,宋江性格上的圓融通達,正是金圣嘆所深惡痛絕的“偽”與“奸詐”,與金圣嘆提倡的率性任情嚴重對立,因此對于宋江他不能不“惡”。
最后是對“才子”之名的刻意追求。
金圣嘆常常以“才子”知音自居,并將自己抬至冊封“才子”的神圣地位,無疑更是將自己放在“才子”之列了,他的“才華”便是他高超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極具特色的批評方法。他認為只有圣人和才子才有“著書”資格,而“六經皆圣人之糟粕”,雖顯貴卻不必細究,值得鑒賞的便只有“才子之書”了,然而他卻將正統的子、史類著作和正統所不齒的小說、戲曲歸為一類,可見他對“才子”的定義首先便是對正統價值體系的偏離。潑天的才華、自命不凡的抱負加上離經叛道的表現欲,這些才子品質決定了金圣嘆很難臣服于世俗看法,宋江形象本就先天不足,與其隨波逐流推崇,倒不如獨辟蹊徑去再創造一個更能彰顯才華,也更能令讀者耳目一新的宋江形象。
總之,金圣嘆對《水滸》“邊批邊改,邊改邊批”,“隨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自己”,他雖稱不上是絕對公道的評論家,卻的確堪稱天才的“讀書種子”。從他的評點刪改中可以觀照其高超的藝術鑒賞能力和獨具特色的批評方法。其實,他所評點的《水滸》完全可以看作是他對“水滸”故事的再創作,我們也完全可以將《第五才子書》看做是另外一本著作,將“宋江”看做另外一個人物典型去鑒賞分析,沒必要拘泥于前人的約定俗成。因此,70回的《第五才子書》也完全可以和《水滸》原著站在同樣的高度,值得所有文學愛好者的欣賞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施耐庵 金圣嘆.金圣嘆批評本水滸傳[M].湖南:岳麓書社,2006年版
[2]陳洪.金圣嘆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
[3]吳正嵐.金圣嘆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吳子林.經典再生產:金圣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簡介:陳苗苗,女,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