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會敏 張傲華
摘 要:在電腦化、信息化的新世紀,世界各國間的交往日漸頻繁,從商業交往逐漸擴展到文化及其他方面。《生活大爆炸》是目前歐美最受歡迎的情景喜劇之一,劇中涉及的西方和美國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在國內,該劇作為提高英文口語和聽力的工具,加上那蘊涵著獨特“美式”幽默的輕松而詼諧的故事情節,集聚了一大批忠實粉絲。本文通過對《生活大爆炸》所描繪的美國年輕人的現實生活的分析,探討中美在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生活大爆炸》;文化差異;中國文化;美國文化
《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由查克?洛爾和比爾?普拉迪創作的一出美國情景喜劇,在2007年9月24日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推出。此劇由華納兄弟電視公司和查克?洛爾制片公司共同制作,主要講述的是四個宅男科學家和三個美女截然不同的搞笑生活故事。2011年續拍第五季。2009年8月,該劇贏得了電視評論協會(TCA)最佳喜劇系列獎,吉姆?帕森斯(謝爾頓扮演者)亦多次贏得了喜劇類的個人獎項。該劇主要講述了七個好朋友萊納德、謝爾頓、霍華德、拉杰什、佩妮、艾米、伯納黛特在一起度過的看似平淡卻十分有趣的生活,他們之間的嬉笑怒罵都是當代美國年輕人現實生活狀態的剪影,加上從他們口中頻繁冒出的令人捧腹的話語,使這部主打幽默的情景劇迅速在全球走紅。這部輕松幽默的情景劇不僅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歡笑,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中窺探中美文化的一些差異。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其文化源遠流長;美國是個歷史僅兩百多年、經濟發達的新興大國,其主導文化為歐洲文化。由于宗教信仰、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各種因素的不同,中美兩國文化呈現出了巨大的差異。下面將對《生活大爆炸》中所表現的美國年輕人在親情觀、友情觀、愛情觀進行分析,從而探討中美文化在此方面的差異。
一、親情觀
家庭關系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生活大爆炸》這部劇中,展示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派和諧甚至略帶幽默的關系:萊納德的母親貝弗利與謝耳朵出奇的相似和投緣,貝弗利和謝耳朵的生活習慣,說話的方式,對他人的看法幾乎一模一樣,她對萊納德很刻薄,還以萊納德小時候的事跡為題材寫了一本《令人失望的孩子》,但在劇中的幾次探訪中,她卻先后和謝爾頓K歌接吻,和佩妮成為閨蜜;伯納黛特的父親在面對自己女婿霍華德時,一直都很嚴肅,卻與拉杰什相處十分融洽;另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家長就是霍華德的母親,這是一個不見其人只聞其聲的角色,由于其肥胖的體型和奇特的聲音,加之丈夫早逝(不辭而別)的打擊,她在劇集多處顯示出孤獨,其內心對霍華德很依賴,而霍華德對于有奇怪的邏輯、愛扯著嗓門與他“咆哮”對話的老媽感到頭疼,可以算是愛恨交織。劇中這幾位年輕人與他們父母之間,我們看不到那種長輩與晚輩間的等級界線,縱觀整個劇情無不顯示著美國文化中獨立平等的觀念。
美國家庭文化強調人作為有理智、尊嚴和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的地位,要求人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人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賴與他人,而是傾向于自我依賴,也就是說,這一代人大多數在成年之后就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親情相對來說比較淡泊,家庭關系就不像在中國這么重要,面對人生的選擇時,子女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很少考慮家庭的需要,而父母也很少強迫子女服從他們的安排。筆者認為,正是如此,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起來相對來說就比較輕松,像老朋友一樣,沒有等級之分,也少了隔閡。
而在中國,家庭關系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層面,中國人看中群體意識,注重整體價值,強調個人應服從整體。在中國家庭中,家長是統治者,擁有話語權,決定權。在我國古代,家族里有家法、祖訓,晚輩不得頂撞長輩,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宋代《陸氏家儀》規定“: 卑幼不得抵抗尊長,其有出言不遜,制行背戾者姑誨之,誨之不悛者則重之。”也就是說晚輩必須尊重服從長輩,不得出言不遜,否則將受到教育或懲罰。正是因為這些,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受到各種關系輩分的制約。然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融洽和諧的家庭關系也讓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不用孤軍奮戰。
二、友情觀
英國作家培根曾說過“沒有友情的社會就是一片繁華的沙漠”,該劇就是以一群年輕人的友情為基礎展開的。值得一提的便是謝爾頓與萊納德這對室友,劇中IQ最高的謝爾頓,相應的,具有最低的EQ,極其自負,拒絕相信世界上有比他聰明的人,極其率真,總是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坦率”地指出對方很愚蠢,與萊納德之間還簽訂了室友協議。萊納德具有相對正常的EQ,個子矮小,為人真摯,但卻因為想要得到佩妮的憐憫而欺騙她。佩妮是個美麗性感夢想成為著名演員的女孩,她直率真誠,待人友善,但不愛收拾整理,她的演藝事業也不太順利,平時只能在快餐店打工,收入不高,作為一個正常的、智商普通但是社交能力健全的普通人,對于謝爾頓那些高智商的刻薄語句完全不在意,對于霍華德猥瑣搭訕深惡痛絕。霍華德,有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碩士學位,是個猶太人,在劇中以一個“猥瑣男”的形象出現,整天和拉杰什廝混在一起,總想著去酒吧尋求艷遇,但其實他也是一個愛母親愛老婆的好男人。伯納黛特和艾米的友情是因為佩妮的拉線搭橋,她們曾因為詆毀對方的伴侶而鬧矛盾,但最后還是一起喝酒。粗略看來,幾乎每個人都有缺點,但這幾個并不完美的人之間的友情卻很牢靠,因為他們互相寬容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們表達感情比較直接,朋友之間能更加理解對方所思所想。
在友情面前,美國文化強調直率、真誠、自由、平等,所以在遇到問題時,他們總能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指責對方進而握手言和。在劇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朋友相處時的隨性與融洽,這種沒有隔閡與猜忌的相處方式使大家的友誼更加牢固。
而在中國,表達友情的最廣為流傳的便是“桃園三結義”,這是一種儀式,朋友之間感情到達一定程度便歃血為盟,共同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種感情多體現了江湖兒女的友情。而他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卻因為種種原因而采用拐彎抹角的方式希望對方能領會,他們會害怕因為直截了當而失去朋友,當然這種重情重義,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后代人也感受著友情的溫暖。
三、愛情觀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任何題材的電視劇都會涉及到愛情,而該劇也不例外。佩妮和萊納德兩個人終于在分分合合中修成正果,之前兩人總因為各種小事情鬧矛盾,分開也并不是因為不愛,當佩妮看到萊納德與拉杰什的妹妹拍拖時,才知道自己對他舊情未了,并承認她“真是搞砸了”,而萊納德也因為佩妮和其他男性約會而爭風吃醋,索性最后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伯納黛特和霍華德是劇中唯一成為夫妻的一對,盡管伯納黛特的父親不太喜歡霍華德,而霍華德的母親也因婚后住所的問題討厭伯納黛特,兩人在一起的唯一的理由就是對彼此的愛。這些體現出了美國文化的自由與獨立,只要彼此情投意合,就可以在一起,考慮的家庭因素很少。
在愛情面前,美國文化強調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以愛的名義尋找自己的終身伴侶,不考慮身份,不考慮社會地位,甚至可以不考慮家庭因素。
而在中國,自古以來婚姻問題就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束縛,男女之間的愛情夾雜著很多世俗的因素。在封建社會,婚姻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才有了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蝶飛,才有了劉蘭芝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思想在逐漸消退,這些現象已得到改觀。當然,在這種古老思想的禁錮之下,婚姻生活也確實有一定的保障。
通過對中美兩國文化的比較,我們在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應學會接受并消化新的思想。對于文化,我們無法說出孰優孰劣,存在即合理,這樣的比較只是讓我們所堅持的文化能成為不朽的神話。
參考文獻:
[1]張加民 《: 中美文化差異探源》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儲景麗 《從《老友記》中解讀中美文化差異》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3].徐行言 《: 中西文化比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