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厄德里克從性別雜糅的角度通過對“中性人”的塑造,在作品中構建了角色的主體性以及其獨特的創作理念。本文分別從女性和男性中性人的視角來解讀《甜菜女王》中的性別雜糅策略。
關鍵詞:印第安;性別雜糅;中性人物
性別雜糅策略作為印第安文學策略的一個方面,在當代美國印第安文學領域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說《甜菜女王》為例,來解讀文本中使用的性別雜糅策略。
一、對《甜菜女王》中女性中性人的解讀
在對路易斯?厄德里克的《甜菜女王》解讀中,發現她從一個比較合適的視角描寫中性人,通過對兩性特征平衡解說,反對西方所謂的明確性別界定。在她的作品中,無論傳統部落還是現代城市,始終活躍著有著雜糅特征的中性人。她認為中性人是男性的聲音和行為與女性陰柔的融合。雙重性別也給他們的身份提供了流動性,賦予了更大空間給人物形象的重建,還會挑戰西方傳統性別模式,讀者也可以以自己的觀點去理解。這種獨特的動態模式為當代創作和印第安文化帶來了巨大活力。在這部作品中,中性人的形象多表露在主人公性別身份模糊以及兩性特征融合方面,具有中性人對環境有控制力,比單一性別特征的人物更加獨立,并有較強的技能。譬如治病、理財等。路易斯?厄德里克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更好地保存了印第安文化,有利于文化的再生。厄德里克對女性人物的青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以父權文化為主的歐洲文化和父權文化比較弱的印第安文化之間顯著的差異。
在作品中,絲塔?考斯卡一直在追求傳統女性的審美觀,逐漸與社會隔絕并走上了自殺的道路。而羅素?喀什帕則嘗試將部落中的男性看作漁夫、獵手、戰士等角色,試圖與白人的社會價值進行協調,但最終生活變得空虛并失去了生存的欲望。而相對獨立的中性人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小說情節的發展。瑪麗和瑟麗斯汀可以被視為是成功的抗爭者,她們充分融合了男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這部小說中,她們擁有的男性特征賦予了她們無窮的力量。作為女性,瑪麗在思想和行動上比其他中性人更為獨立,她在外貌和性格上都具有男性特征。與絲塔不同,她身體非常結實,具有男性的領導力和進取心,性格相對固執,對社會對傳統女性定的標準嗤之以鼻,并以堅強、自信的生活狀態展示出對命運的掌控。
二、對《甜菜女王》中男性中性人的解讀
男性中性人在身份界定方面與女性中性人不同,他們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在小說情節發展中往往是悲劇結局。小說的主人公卡爾具有典型的中性人所具有的性別模糊特點,雖有男性生理特征,卻沒有與異性接觸的欲望,曾經被親生母親遺棄的經歷使他深深受到傷害,在一定程度上他比瑪麗要脆弱許多。作為中性人,他在外表上有著較明顯的女性特征,這個十四歲的男孩子有很高的個子,擁有白皙的臉龐,惹人喜愛的嘴唇,嬌好的皮膚。他的性別介于男女兩性之間,從性取向的角度來說,他有雙性戀傾向。有一次卡爾在離開阿古斯鎮時,在火車上遇見了另一個小說人物吉爾。卡爾女性化的外貌特征使吉爾從一開始就懷疑他的真實性別,隨后卡爾對吉爾卻產生了感情,并與這名男子有了同性戀關系。從那之后,卡爾在這段關系中一直處于依附地位,并表現出女性才有的依戀性。一直處于漂泊狀態的卡爾表面上在不停地地追尋生命的意義,但這些都是虛假的表象。小說中的卡爾一直迷茫地游走于撒旦和基督、黑人和白人形象的之間。追隨著弗勒的步伐,他做了銷售員,以流浪漢的形象沿途販賣各式各樣的商品。卡爾在達克塔高速路上突然發現自己無法再這樣繼續行走下去,發現自己一直站在始終如一從未改變過的的白雪和棕色樹枝的景色中間,他看起來就像被困在那里,像一顆恒星那樣地懸掛在地球上方,一動不動。
兼具男女雙性特點的卡爾無比尷尬地停留在中間地帶,無法在同性戀中找到歸屬,無法去平衡兩個世界的力量,這樣反而更加容易陷入兩性與隱現的世界之下的空虛之中。卡爾與華萊士初次見面的那天晚上,他站立的地方就在夜色中塌陷了下去,突然感到一陣陣莫名熟悉的恐懼感,從此陷入無窮無盡的萬丈深淵。為了擺脫這種陷落的感覺,他想翻身跳到床上,卻碰到了頭部并扭傷了腰背。他意識到對華萊士的感情并不是他一直追求的歸屬感。然而他在異性戀中也無法找到精神寄托,因為即使在與瑟麗斯汀的接觸中也無法擺脫掉那種陷落深淵的感覺,他從床上掉了下去并再次弄傷了背。當他意識到自己無法滿足瑟麗斯汀對愛情的幻想時,卡爾像一個雕像倒塌在地上。
三、小結
對于處于殖民文化邊緣地帶的那些人來說,在創建新的雜糅過程中,可以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可以擺脫殖民者的束縛,曾經所受到的恥辱通過這種方式轉換成了如今的榮耀。厄德里克通過雜糅的技巧以及其多民族的身份來抵御接受西方文化對于印第安文化的否定。厄德里克展示了將性格雜糅轉換成復興文化的巨大能量,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跨文化的力量。她在這場抗爭中以故事敘述者的身份成為印第安文化中有力的角色,在作品中構建了角色的主體性以及其獨特的創作理念。
參考文獻:
[1] Huddart, David, Homi K. Bhabha. London: Routledge, 2006.
[2] Owens,Louis. Other Destinies: Understanding the American Indian Novel.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2.
[3] 劉玉,《文化對抗——后殖民氛圍中的三位美國當代印第安女作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4] 王寧,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外國文學》,2002(6):48-55.
[5] 鄒惠玲,《后殖民理論視角下的美國印第安英語文學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吳安瓊(1992.9-),女,湖北人,本科,現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稅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