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妍
摘 要:外國歌曲譯配除忠實原曲、語義通順外,還應與原曲在韻律、節奏感、聲調感、音樂風格等四個方面效果一致。作者結合歌曲譯配的相關原則與主張,通過實例展示,探討目前國內英語歌曲漢語譯配實踐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建議,以期喚起歌曲譯配工作者與愛好者的譯配規范意識,創造出更加優秀的歌曲譯文。
關鍵詞: 歌曲譯配;韻律;節奏;聲調;音樂風格
1.問題的提出
一首優秀的歌曲是歌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它通過其音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精神上的愉悅、靈魂上的升華和性情上的陶冶,也通過其歌詞傳情達意,溝通心靈。國外歌曲,因其異域風情、優美旋律倍受國內歌曲愛好者歡迎。然而,歌曲翻譯似乎并沒有得到翻譯界應有的重視。筆者考察了目前市場上多本英語歌曲翻譯集,發現其翻譯質量良莠不齊。盡管絕大多數的譯者已經采用歌曲譯配的歌詞翻譯方式,但譯詞仍然存在著韻律、節奏感、聲調感、音樂風格與原曲不相符等多種問題。筆者認為,高質量的歌曲譯詞,不僅要忠實原詞,即能正確表達原詞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同時也應注意到歌詞作為詩歌的特有的節奏和韻律之美,即能做到歌詞節律與音樂節奏之間互相協調,歌詞聲調和旋律音調融洽無間。學界目前傾向于將薛范先生主張的這種歌曲翻譯成為“歌曲譯配”,意在與傳統的“歌詞翻譯”想區別,強調其與音樂的相配這一特點(胡鳳華,2007)。
本文試圖從韻律、節奏、聲調和音樂風格四個方面探討目前國內英語歌曲漢語譯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問題的產生原因并提出相應建議,以期喚起歌曲譯配工作者與愛好者的譯配規范意識,創造出更加優秀的歌曲譯文。
2.譯配問題
2.1 韻律丟失
英語歌曲歌詞押韻現象十分常見,這也是歌曲便于傳唱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譯配中應當注意譯文的音韻,其原則與詩歌翻譯類似。韻律丟失,即英文原歌詞句尾原本有韻,但翻譯成漢語后卻失去了原有的韻律。這樣的情況在譯配實踐中隨處可見。英國甲殼蟲樂隊的“Yesterday”(《昨天》)曾因其旋律優美,歌詞雋永風靡全球,我們先看看它的兩個譯本。
譯文:
1. 楊波:Yesterday (楊波,2003:30)
2. 無名:Yesterday (薄冰、韓雅琳,2009: 203)
3. 筆者:Yesterday
(見圖1)
我們可以看到,英文原歌詞中,第一句中的“yesterday”、“away”,第二句中的“stay”和第三句中的“yesterday”都押[ei]這個尾韻。那么,為了保持原曲所具有的韻律感,譯詞在相應的位置也應該押韻。然而,在譯文1中,譯者在相應的位置上分別用了“天”、“去”、“里”和“天”這四個字。除兩個“天”因選字相同而押韻,其它兩個字都沒有入韻。再看譯文2,譯者分別用了“天”、“散”、“在”和“天”,其中“在”沒有入韻,譯文在韻律方面仍有瑕疵。如果我們用譯文1和譯文2來吟唱“Yesterday”的前三句,會發現這全然不像一首正常的具有音韻美的抒情歌曲,盡管字數跟音節個數一一對應,但作為歌詞帶入到音樂中卻顯得極不自然。譯文3為筆者按照薛范先生的歌曲譯配原則所做的嘗試,其中“天”、“遠”、“前”和“天”都押“安”[an]韻,盡管在個別地方采取了意譯而非直譯的方式,如“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re here to stay”,并沒有譯成“現在它們仿佛停留在這里”,而是“如今它們有回到眼前”,較為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I believe in yesterday”在此譯作“我開始懷念昨天”,而不是“我相信昨天”,是為了承接前兩句的意思,即煩惱在昨天似乎已走遠,而今又在眼前,于是“我”開始懷念昨天。
像這樣譯文無韻的現象隨處可見,在此不一一列舉。在韻律方面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請看鄧映易譯配的圣誕歌曲“Jingle Bells”(《鈴兒響叮當》)。(見圖2)
我們看到,原文第一句最后一詞“snow”與第三句最后一詞“go”押[?u]韻,第二句末尾“sleigh”與第四句末尾“way”則押[ei]韻。因此這四句的韻腳為abab式,那么其譯文也應具有相應的韻腳。誠然,譯文一、三句末尾的“雪”和“野”押[e]韻,而二、四句末尾的“上”和“唱”則是押[ang]韻。這樣譯文的音韻變化與原文一致,唱起來給人以歡快之感。
我們知道,供音樂家譜曲的歌詞,或者是音樂家選用來譜曲的詩,絕大多數都是有格律的。而所謂“格律”,主要就是聲律。聲律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就是押韻。讓原本有韻律的歌曲失去其韻律,如同使詩歌變為散文,其精髓喪失了,也就不能稱其為歌曲。因此,譯配出歌詞的韻律,是歌曲譯配成功的前提。
2.2 節奏紊亂
節奏紊亂是英漢歌曲譯文與音樂在節奏上不吻合。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節拍規范,樂音有強弱松緊,時值有長短快慢,這就需要譯詞和原曲在節奏上保持一致,要求一個漢字對應一個英語音節,還需注意“詞語組合的句讀和口氣必須和音樂的停頓和呼吸相吻合,語言的邏輯重音必須和音樂的重拍相吻合”(薛范,2002:108),否則,就會使聽眾感到章法混亂,有時甚至不知所云。
節奏不吻合的情況有多種,其中之一便是譯文字數與原文音節數不相等。我們仍以甲殼蟲樂隊的Yesterday(《昨天》)為例,且看譯文1。
譯文:
1.正華:Yesterday (左小玉,張建軍,2008:27)
2.筆者:Yesterday
(見圖3)
我們看到,譯文1第二行的“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re here to stay”譯為“現在它們似乎又回來沒法趕”。原本“now”、“it”、“looks”、“as”、“though”和“theyre”各占半拍,而譯者在譯配的過程中將“now”、“it”、“looks”和“though”這四個半拍的音節分別用兩個字代替,則一個字只有四分之一拍的節奏。甲殼蟲樂隊的《昨天》本是一首緩慢而抒情的歌曲,這樣一譯,原曲舒緩節奏就被譯文的急切緊湊破壞了。譯文2為筆者試譯,將“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re here to stay”譯為“如今它們又回到眼前”,每個音對應一個字,這樣就能夠做到與原曲的節奏吻合了。
節奏不吻合的另一種情況是譯文的句讀與原曲的句讀不一致,從而形成“斷句”。請看美國電影《畢業生》歌曲“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靜之聲》)中一句的翻譯:
譯文1:無名(左小玉,張建軍,2008:23)
譯文2:筆者
(見圖4)
譯文中用斜線標注的地方表示音樂的停頓。原文“vision”中的“-sion”是兩拍半的長度,與其后的定語從句先行詞“that”之間有音樂上的停頓,同時僅有半拍的“that”與其后面的“was planted in my dreams”聯系更加緊密一些。同樣,唱兩拍的“planted”與其后唱半拍的“in”之間也有停頓。譯文1顯然沒有注意到這點,于是,把譯文帶入到歌曲中唱出來就是“夢之境深/深映入我/的腦海”,這樣就成了“斷句”,聽起來非常怪誕,有支離破碎之感。筆者在原譯文的基礎上稍做了修改,改后的譯文2在音樂上的停頓就顯得相對自然了。
因此,在譯配過程中,不僅應注意譯文字數與原文音節相符,更要注意原曲的句讀,使譯文的句讀與之相合。
2.3 倒字現象
譯文與音樂在聲調感上不吻合的問題極其容易被忽視。我們的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為: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4種。四個聲調的高低不同,而歌曲旋律本身也有音調的高低起伏。如果漢語詞匯的聲調變化與歌曲的音調高低變化相反,則可能導致語意模糊,引起歧義(李程,2002)。比如,“歸來吧”的普通話正確讀音應該是guīlái ba, 三個字的字調高低本有不同,但如若曲調高低跟字調高低不相符合,聽眾就可能會聽成guǐlái ba,進而聽著像是“鬼來吧”。這種“倒字”現象應盡量避免(薛范,2002:137)。請看美國電影《亂世佳人》插曲“My Own True Love”(《我的愛人》)中的一處翻譯:
在這句翻譯中,“仙境”為“倒字”,聽眾在聽到這句歌詞時想到的不是“仙境”而是“陷阱”。究其原因,普通話“仙境”中“境”的聲調比“仙”略高,即“仙境”兩字的聲調是由低到高,而音樂曲調為2→1呈二度下行,恰好與之相反。在“陷阱”中“陷”的聲調高于“阱”,與音樂曲調相合,因此聽眾也就自然而然地將“仙境”誤聽作“陷阱”了。這時在翻譯中可避免使用“仙境”二字,筆者認為將“邁入仙境”改為“步入天堂”能避免這一錯誤。相似的例子還有英國音樂劇《貓》中經典歌曲“Memory”(《回憶》)中的一處翻譯:(見圖5)
這句翻譯同樣存在“倒字”現象。聽眾容易將“那時”誤聽作“那是”。我們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那時”中“那”的聲調高于“時”,而“那是”中“那”的聲調低于“是”,所以,“那時”兩字的聲調是由高到低,“那是”的聲調是由低到高的。音樂曲調為4→5呈二度上行,其聲調走勢與“那是”相符,與“那時”相反,因此在這里聽眾誤將“那時”聽做“那是”也就不足為怪了。筆者認為此處不妨將“那時”改為“那是”,此舉既符合原文意思,同時又避免了倒字現象。
漢語明確的聲調感在世界語言中是極其少見的。普通話的聲調感會給配譯這項工作帶來一定要求和難度,這就要求譯者在譯配過程中能很好地將漢語的“聲調”與歌曲原有的旋律相配合,讓聽眾輕易而準確無誤地聽明白譯詞的意思。
2.4 風格相左
英漢歌曲譯配中還會出現音樂風格與原曲不相符的問題。例如,一首本來高貴典雅的歌曲,譯文卻現代直白。或者一首本來現代直白的歌曲,譯文卻故弄玄虛,這都是不可取的。實際翻譯時,譯者對歌曲風格的把握一般不會有太大偏差,而對風格的把握不準往往體現在一些細微詞句的翻譯上。下面以甲殼蟲樂隊的“Let It Be”為例。目前常見的譯名有兩個,一個是“順其自然”(薄冰,韓雅琳,2009:91),另一個是“讓它去”(楊波,2003:117)。筆者首先摘錄其中一些旋律與歌詞:(見圖6)
整首歌為C大調四四拍,歌曲舒緩自然,旋律溫馨懷舊,語言平實簡單,歌者雖然是以成年人的身份回憶小時候發生的事,但語言和視角都是從小男孩的眼光出發的,“let it be”在小男孩看來就是一句極其簡單但長大后才發現蘊含無窮哲理的話。曲作者麥卡特尼提到創作緣起是曾說過,這首歌曲的創作靈感源于一個夢,夢里他見到了已故的媽媽。可見,這首歌確實是有關童年,有關過去。“Let It Be”不僅是歌曲的題目,在歌詞中也不斷出現,重復詠唱,可謂是整首歌曲的靈魂。因此,怎樣把這這首歌所傳達的那種樸實懷舊的風格譯出來至關重要。筆者認為“讓它去”比“順其自然”更加簡潔樸實,也更能突顯小言語中的大智慧,綜合整首歌的旋律和歌詞的風格,楊波的所譯的 “讓它去”比“順其自然”更為貼切。
歌曲風格匹配的問題是從整首歌曲的角度提出,相對之前幾個問題更為宏觀,也對譯者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結語
歌曲的翻譯應注意詞和曲兩個維度:一方面,譯詞應在語義上忠實原曲;另一方面,譯者也應考慮到音樂這一維度,要將歌曲的音樂性譯出,使譯詞能與音樂完美結合。離開音樂的翻譯,充其量只能叫做“歌詞翻譯”,而不能真正達到“歌曲翻譯”,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歌曲譯配”。因此,歌曲譯配必須顧及韻律、節奏、聲調、風格等多方面因素,還要研究其語言、意象、感情色彩以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環境等因素。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應綜合考慮,從而在歌曲譯文中實現歌曲審美效應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薄冰,韓雅琳. 百首經典流行英文歌曲欣賞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 何高大, 陳水平. 中國歌曲翻譯之百年回眸 [J]. 名作欣賞. 2009 (24).
[3] 胡鳳華.“歌曲譯配”與“歌曲翻譯”辨 [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5).
[4] 李程. 歌詞的英漢翻譯 [J]. 中國翻譯. 2002 (02).
[5] 薛范. 歌曲翻譯理論與實踐 [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 楊波.浪漫英文經典歌曲 [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7] 左小玉,張建軍. 經典英文歌曲 [M]. 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8.
作者簡介:胥妍,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