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意向狀態需要通過言語行為來凸顯與傳遞,英語動詞的意向性功能使得語言表達式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地表征了認知主體的心理世界,體認語言意向性是以言行事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意向性動詞;顯性表征;隱性表征;體認
1.引言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是德國哲學家布倫塔諾(F. Brentano)提出來。布倫塔諾認為意向性是心理所特有的,是區別于非心理因素的基本特征。所謂的意向性,“就是心理狀態借以指向或涉及在他們本身以外的對象和事態的那種特征”[1],它是人類心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最早來自拉丁文“intentio”,其動詞形式是“intendere”,有“意指、目標”的含義。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塞爾(J. Searle)認為意向性是精神狀態的關涉性或指向性,指出“具有了意向性,我們的心理狀態就指向、涉及、關聯到或針對外在世界的種種客體和事態”[2]。言說過程本身并不能與外部事件發生聯系,言說的內容一定來自于某一個或幾個意向過程的結果。人們所具有的信念、愿望、希望、害怕、視覺、知覺,或者完成一種行為的意圖,就是其意向狀態(intentional state)。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意向狀態需要通過言語行為來凸顯與傳遞,體認語言意向性是成功交際的前提。
2.英語動詞與意向性
人創造了語言,目的是表達內在的心理訴求或精神狀態所涌現出不同的意向態度。意向態度在言語中的載體就是充當句子謂語的動詞,也就是說意向狀態在語言層面的投射使得動詞具有了意向性功能。動詞的意向性功能的強弱程度并不相同。具有明顯的意向性功能的動詞即為意向性動詞(intentional verbs)。以英語動詞為例,在語義層面上這些動詞共同具有[意向性]這一語義特征。
人的心理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意向活動。意向活動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認知主體意識到的具體事物及其聯結成的事件即意向內容;二是認知主體在心智作用下體認意向內容所產生不同的意向態度,大體上分為三類:感知類的,如see, hear, feel(看見、聽、感到)等;情感類,如fear, like, love, hate(害怕、喜歡、愛、恨)等;認知類的,如expect, hope, wish, think, believe, intend, mean, suppose, want(希望,認為,相信,想要,欲求)等。其中感知類和情感類意向動詞所蘊含的意向態度容易得到受話人或認知對象的體認。例如:
①She seems to feel ambivalent about her new job.
她似乎對新工作憂喜參半。
②I hated myself for writing that letter.
我恨自己寫了那封信。
從邏輯角度講,意向性動詞并不要求其意向對象的存在或其內容的真實。[3]也就是說,意向動詞可以支配未發生的意向內容、說話人心里幻想的、揣測的、判斷的意向內容。例如:
③The police think the videotape may hold some vital clues to the identity of the killer.
警方認為那盤錄像帶可能錄有能確認兇手身份的一些重要線索。
句③中的意向內容是警方根據現存的種種跡象或證據所做出的判斷,此判斷內容是否真實有待于事實的檢驗與認證。
可見,意向性動詞的意向功能可表達出認知主體對意向內容所持的意愿(desire),見解(opinion),判斷(judgment),臆測(assumption)等等。每一個意向性動詞語義上都能支配一個意向內容,句法上表現作為它的賓語。意向內容是單個的事物,指稱這個事物的名詞就成了意向動詞的賓語,例如;
④Many people fear change because they do not like the old ways to be disrupted.
很多人懼怕變化,因為他們不喜歡舊有的生活方式遭到破壞。
句④中認知主體(many people)對變化(change)這一意向內容產生懼怕(fear)的意向態度。
意向內容是一個事件或一組事件,那么表述的句子或句群就將成為意向動詞的支配對象,因此,能帶小句賓語是意向性動詞在語法層面最顯著的特征,例如:
⑤I meet many businessmen, and I see they think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picture...
我認識許多商人,我發覺他們考慮問題都是從全局出發的。
句⑤中認知主體(I)對許多商人考慮問題(what many businessman think)這一意向內容做出判斷(see),認為他們是從全局出發(in terms of the overall picture...)。
凡是帶有強烈意向性的動詞,后面只能以不定式作賓語。由于不定式表示具體行為和未然行動,它自然要求支配它的謂語動詞帶有意向性。[4] 例如:
⑥ I do expect to have some time to myself in the evenings.
我確實希望晚上能有些屬于自己的時間。
句⑥中的不定式(to have some time to myself in the evenings)表達的僅僅是說話人當時的意向狀態,這種意向狀態不存在于他人的思維之中,輔助意向性動詞(expect)表達其意向性功能。
3.言說、意向性動詞與表征
言語行為的起因是說話人具有某種表達或行為的意圖, 不同的認知主體對提供其認知來源的意向內容傳遞出不同的意向態度,每一個意向性動詞,都反映了一種類型的認知主體的觀察和體認,也就是說認知主體按照一定的意向態度通過映射和涌現形成語言符號,以表征一定意向內容,其語言表征具“顯性”與“隱性”特點。
3.1 顯性表征
Millikan將人的意向性涉及帶有本征特性的身體行為起因如“痛”、“癢”、“渴”等稱為“原始表征”[5]。在言說行為中,意向性語言的顯性表征是指語句直接描述認知主體的本征特性或意向狀態。例如:
⑦I want to leave my bike here.
我想把自行車停在這里。
句⑦中說話人直接描述自己的意圖,向受話人顯性表現了完成言語行為的言語力(Force),確保受話人完全體認其意圖,執行該意向性為。這時,意向內容多用動詞不定式來表達。意向性語言的顯性表征在具體的交際語境中更為常見,例如:
⑧Would you like some dessert?
您想來些甜點嗎?
⑨Good. It is said your cheese cake is quite delicious. I want to taste it.
好的。據說你們的奶酪蛋糕非常美味,我想品嘗它。
這是酒店服務生與用餐客人的一組對話,交際語境是酒店。句⑨客人在回答酒店服務生的點餐詢問后,將自己的用餐意向明確地表達出來,使服務生心領神會。
3.2 隱性表征
言語行為必定是對有意識的意向狀態的表征。言語行為中,同一個意向內容經受不同主體的認知方式、價值觀念、審美特征的顯性或是隱性表征,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流或交際。例如:
⑩I supposed that the green tea is better.
句⑩中有兩個意向動詞(suppose,,know),第二個意向動詞沒有實際地在言語行為的語句中出現。因為,此語句是經過雙重表征而獲得的,是對意向狀態的表征,即一種“表征重述”。雖然沒有語言形態的意向動詞在語句中出現,而是隱性表征出意向內容如果不是說話人了解、知曉或者看到(know,see)的話,他就無法將他們述說出來,這正是受話人體認說話人的意向狀態的基礎。也就是說,說話人語句中存在意向動詞(know,see,hear)的隱性表征,它被交際雙方理解,言語行為才能發生。例如,當受話人聽到飯店服務生說這句話時,在心智上對現實會形成這樣的語言表征:(a) 綠茶很好喝;(b)服務生知道綠茶受到顧客們的喜愛;(c)我想品嘗一下。
(a)The green tea is tasteful.
(b) You know the green tea is always a favorite with your customers.
(c)I want to taste it.
意向動詞的表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說話人的目的、動機、真誠性、言語策略、言后效果、認知背景等,其意向功能的實現有兩種情況:第一,當說話人想使自己的話語產生最大的語力(Force), 盡可能地使人容易理解, 那么他就會選擇顯性表征的意向動詞,其意向內容在一定的語境中正常人按照常規習慣理解就能并不費勁地把握住。第二,說話人或認知主體為了禮貌、避諱, 為了適合某種交際語境需要、照顧某種社會心理或語言習慣等, 意向動詞所支配的意向內容往往留給受話人或認知對象根據可能的情況來理解、揣測。這種情況下,說話人或認知主體通常會使用蘊含著沒有語言形態的意向動詞的意向動詞進行隱性表征,其蘊含的沒有語言形態的意向動詞多數是認知類的意向動詞。那么,意向內容的理解直接受話人的語言知識、經驗、對各種條件的綜合運用能力等影響,也影響了說話人的意圖能否實現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例如:句⑩中酒店客人本身對茶不感興趣或是潛意識認為酒店服務人員有促銷的嫌疑,就會不接受酒店服務人員的意向內容,自行點餐。
這種意向性動詞的隱性表征主要是通過認知主體的感知和感受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以人的某種意向性狀態(信念、愿望、喜愛、感覺經驗)同言說行為存在的語境相連。也就是說,英語動詞的意向性功能使得語言表達式充分表征了認知主體的心理世界,而認知主體的外部世界(語境)才獲得交際雙方的體認,完成交際目的。言語行為中語句的意向態度在語言層面上是由許多不同類型的意向動詞表征的。意向性動詞所承載的意向態度是言語行為的指向,意向性動詞所支配的意向內容是言語行為的顯性或隱性目的。說話人或認知主體所有意向狀態的信息通過意向性動詞直接或間接地、顯性或隱性地被編碼于語言結構中。
4.結語
意向性是言語行為的重要特征。任何一個言說過程都通過意向性動詞在語句中包含了一個或一些意向過程。可見,言說過程的實現必定依賴意向過程,英語動詞的意向功能得到交際雙方的體認是以言行事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約翰?塞爾 心靈、語言和社會[M].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94.
[2]約翰?塞爾 心、腦與科學[M].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9.
[3]布寧 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M]. 人民出版社,2001: 154.
[4]張今 姜玲 英語句型動態研究[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 Millikan, R. Biosemantics [J].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9, 86: 282.
作者簡介:呂宗慧(1975- ),女,伊春職業學院/黑龍江大學伊春分校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哲學,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 “體驗哲學(EP):語言的體認性研究及其應用”(12515176);“區域發展語境中職業英語意向性動詞的研究”(1251526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