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搜集了對散曲《天凈沙?秋思》的不同英譯文進行批評的文章,經分析發現:評論者往往重點關注細微瑣碎處,忽視譯文的整體性和讀者的反應。本文嘗試從漢詩英譯神韻的傳達、譯者目的和目的語讀者的反應出發,建議對漢詩英譯的批評不妨換個角度。
關鍵詞:《天凈沙?秋思》 ;文學批評 ;轉換角度
1.引言
《天凈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是歷代傳送的名篇。本文通過搜集資料,找到了這首散曲八個不同的英譯本。這些譯本,豐富了原有詩歌的內容,擴大了讀者的視野,提供了比較豐富的句式,押韻形式和譯文體裁。在欣賞這些譯本的同時,很多學者也提出不同看法。但大多數賞析或批評是從微觀層面出發,有的把譯文與原文進行對比,分析譯者是否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和形式;有的從韻腳出發,看譯文是否押韻;有的從西方或中國的翻譯理論出發,看是否體現其理論。從微觀的層面出發,具體分析詞、句和韻腳,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多的選擇,但卻停留在較小范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本文把對《天凈沙?秋思》這首散曲的譯文批評分成三類,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對漢詩英譯的批評,不妨換個角度。
2.譯文批評類型分析
2.1生搬硬套理論,譯本頂著理論的“帽子”
翻譯理論一般都有其適用范圍,國內外的翻譯理論,大多基于翻譯實踐,有具體針對性,而非萬能的。翻譯批評家或賞析者,也需根據原文本的類型和預期功能,實事求是地進行文學批評或賞析,而不是急于應用某外國理論。
某學者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去分析翁顯良《天凈沙?秋思》的譯本。這樣分析到:功能對等的翻譯要求不但是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要求形式對等;馬致遠的這首曲子原文中“枯藤”、“老樹”和“昏鴉”是并列關系;但是在翁譯本中譯為“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s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原詩中的并列關系變成了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譯文表達的意義與原文的意義相差甚遠(黃國文,2003:22)。
這位學者詳細地分析了翁顯良先生的譯本中不對等形式,分析后再無下文。本文作者認為從詩歌翻譯“神韻、意境”的角度出發,功能對等不適合文學作品的翻譯,因為文學作品,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僅是內容和形式上的對等,很多情況下也做不到傳達神韻的效果。馬致遠的這首散曲突出了漢語“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的句法特點,按照形式對等,“修飾語+中心詞”的形式譯到英語中不符合英語語言特點。因此在對譯文進行賞析時,要考慮文體特征和理論的適用性。
2.2與原文相比,譯文各有千秋。
王宏印先生曾談到把比較的方法用到翻譯評論的做法,其實是有問題的,概括起來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老是拿譯文與原文作比較,這在一般翻譯批評中幾乎是不能避免的;另一種表現是比較過于頻繁而且過于瑣碎,這就有抓住細節忽略整體的危險(王宏印,2006:70)。把譯文與原文作比較,如果不能把重點由原文轉到譯文,處處把原文作為比較的標準,就會走不出原文的影子。篇幅所限,只列出某批評家對譯文批評的部分內容:
譯文1:Tune;Tian Jin She— by Ma Zhiyuan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r. by Ding Zuxin and Burton Raffel
評論為:譯詩讀起來流暢,大體上譯出了原作的意思,但其遣詞造句顯得有些冗長。例如第三行:…past a narrow bridge, 接著第四行:and below the bridge,這樣疊床架屋,顯得啰嗦,讀起來也缺乏詩味(顧延齡,1993:13)。
譯文2 : Tune: “Sky-pure Sand”
Dried vines, an old tree, evening crows;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mens homes;
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s, a lean horse; Sun slants west;
The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 ——tr. by wai-lim Yip
評論為:該譯詩比較簡潔,與原作風格相近。 “天涯”一詞,詩中直譯為at skys end,直譯過了頭(顧延齡,1993:13)。
這位學者對兩個譯文的評論,主要是從細節出發,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但過于瑣碎,多是隨感式的。沒有明確的目的或動機,只是看到哪里不足,就作以評價。
2.3 站在譯者肩膀,另搞一套
有的批評者幫助譯者改正錯誤,但并不是一般的改正,而是站在譯者的肩膀上,給出自己的譯作。通過批評譯者,來證明自己的高明。“但是評論家似乎忘了一條原則:自己的職責在于評論譯文,而不是改正譯文或修改譯文。試想一位美術評論家要不要自己從畫家手里奪過畫筆,在畫面上隨意改畫呢?”(王宏印,2006:72)。因為批評家是從自己的理解、英語水平和審美能力等方面來評論譯文,不能保證其評論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一定會被譯者和目的語讀者接受。某位評論者在批評了各譯者的譯文后給出了自己的譯文,并做了充分的說明。以下為該評論者的部分譯文:
譯文3:Autumn Thought s
A dry vine is on an old tree hanging,A lonely crow on a branch shivering ,
A shabby cottage past a bridge hiding, Still water below the bridge running.
為了保持原詩的韻律,在此譯文中都以“ing”做韻腳以求保持原詩一韻到底的韻律特點。對這位評論家“自圓其說”般的解釋,本文認為,首先中國的古詩詞和元曲一般采用押韻形式,但是現代詩卻與之不同。古英語詩的押運方式有“斯賓塞體”和“英雄雙韻體”等,但現當代英國的詩也與之不同。而這位批評家努力創造的 “身臨其境”的感覺未必會對目的語讀者產生同樣效果。
3.對漢詩英譯的批評不妨換個角度
無論是從詞、句型、押韻方面分析漢詩的英譯文,還是應用外國翻譯理論進行文學批評,批評者都是從微觀層面進行研究,這樣瑣碎和凌亂的研究往往使評論家忽視原詩整體意境,而過于關注譯文與原文字詞和形式是否對等,也會忽略英譯本在目的語讀者中的反應和接受度。以下主要討從原詩的神韻傳達,譯者的目的和目的語的反應三方面討論如何轉換對漢詩英譯批評的角度。
3.1神韻的傳達
神韻是詩的唯一精神。神韻醞釀在詩的意境中,而意境是詩中意象之間飄渺的想象。這樣是為了說明意象、意境與神韻之間的關系,表明神韻并不是捉摸不定的,無法表達的。意象在詩中也必定通過詞、韻律等表達出來。因此從神韻的表達出發,看譯者具體采用了什么樣的構詞、句式、韻律方式和文體形式來翻譯原詩,解讀原詩。這樣就可以避免批評者盲目地進行譯文與原文,或不同譯本之間的比較,使詩歌的翻譯批評停留在瑣碎的表面,失去借鑒和指導意義。試著從這個角度分析翁顯良先生的譯本(譯文前兩句):
譯文4: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tr. by Weng Xianliang
翁顯良先生在準確把握原詩神韻的基礎上,在譯文中對景物的描寫,用詞精準,選用形容詞 “rugged old”, “ rotten”和“tiny”等塑造了荒涼的意境,同時畫面感強烈而突出。
3.2 譯者的目的
譯者對譯文進行翻譯時,都會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有其側重點。如果評論家只是根據自己的鑒賞力和用語習慣,一味的對比不同譯文中詞的翻譯和韻律的表現形式,對譯者是不公平的,也沒有十足的說服力。上面的翁顯良先生的譯文(譯文4),出發點應是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原詩大意,所以用“散文體”來解譯原詩。而前面提到的譯文2,在形式和風格上極力地與原文保持相似,而對譯語讀者產生的效果未必好。從譯者翻譯的目的出發,為評論家提供了一個較宏觀的角度,較清晰地視角去評析譯文。
3.3目的語讀者的反應
把漢語詩詞曲賦翻譯成英文是為了向西方介紹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因此應考慮譯語讀者接受程度。但絕大多數批評者都是根據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和鑒賞力將譯文與原文進行對比。如果不把目的語讀者考慮在內,譯文不被接受,再好的評論也價值不大。某位學者從讀者反應的角度,選了10外籍朋友,對本文中的譯文1、譯文4和下面的譯文5進行了在“風格”、“基調”和“對內容的理解度”等幾方面的調查。本文選擇了調查結果中對“風格”的調查進行簡要的分析:
譯文5: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oken heart at the skys edge.
——Tr. by Schlepp
風格(style)(王琦,2008:39)
譯文 選項A 選項B 選項C 選項D
譯文5 6 2 1 1
譯文4 0 9 1 0
譯文1 0 0 5 5
注:原文讀者一般選擇A
從調查結構可以看出,對譯文5,10 個調查者被調查者中有6個人選A,60%人認為譯文是傳統的詩詞。根據這個調查結果,評論者還要進一步分析,造成這樣調查結果的原因及提供翻譯的建議。
4.總結
本文搜集了對散曲《天凈沙?秋思》多篇英譯文進行批評的文章。經分析大致分為三類:用國內外理論評價不同譯文,盲目利用或夸大理論的作用;譯文相比,不分上下,瑣碎凌亂,指導性和借鑒性不高;根據評論者自身語言能力,在對譯文挑錯基礎上,呈現自己的譯文。此類文章的共同處是:評論重點放在細微瑣碎處,忽視譯文的整體性和讀者的反應。對古詩英譯的批評方法,本文作者建議從神韻傳達、譯者目的和讀者接受的角度去分析譯文,評價其用詞、韻律和風格,希望能帶來一些啟發。
參考文獻:
[1] 王宏印.文學翻譯批評論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 顧延齡.馬致遠《天凈沙》英譯賞析[J]. 外國語,1993,(2).
[3] 黃國文.從《天凈沙﹒秋思》的英譯文看形勢對等的重要性[J]. 中國翻譯,2003,(2).
[4] 李清.主體性、與主體間性與《天凈沙﹒秋思》復譯[J] 譯林,2007,(6).
[5] 王琦.從讀者反應角度看《天凈沙﹒秋思》不同譯文的調查[J]. 寧波大紅鷹學院學報,2008,(4)
作者簡介:鄭雪靜(1986-),女,吉林雙遼縣人,現任職于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英語外事管理系,英語專業,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