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 單秋晴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會話是話語的基本形式之一,話輪是日常會話中的基本結構單位。人們通過言語交際來獲取信息、交流情感,但言語交流過程是如何進行的,需要我們對話輪轉換的規律及技巧進行研究。本文以趙本山小品為例,從話輪轉換的定義、形式、過程等方面對小品話輪轉換中的幽默效果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人們日后的話語交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話輪;話輪轉換;小品;轉換過程;轉換規律
一、話輪的理解
話輪轉換是一種會話模式,它是由Sacks、Schegeloff和Jeffeson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提出的,但并沒有對話輪下定義。Edmondson 認為話輪“一是指在會話過程中的某一時刻成為說話人的機會;二是指一個人作為講話人時所說的話。”[1]劉虹在《話輪、非話輪和半話輪的區分》中給出的概念則是“話輪是指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連續說的話語,其結尾以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的沉默等放棄話輪信號為標志。”[2]從這兩個概念中可以看出,至少要有兩個人才能構成話輪,且不能只是一方的發話,另一方也有發話的機會,話輪的結束則以兩者的角色互換或各方的沉默為信號。會話的持續進行,是由說話人和聽話人不斷進行角色的變換,若用A、B來表示的話,其基本模式是A-B-A-B-A-B。
二、話輪轉換顯現出小品的語言技巧
會話是交際者輪流發話的過程,隨著發話者和聽話者角色的不斷變換完善會話內容。比較常見的話輪轉換形式主要有相鄰話對、預示序列、插入序列、旁支序列。
(一)相鄰話對展現出語言的邏輯性技巧
相鄰話對是會話中常見的言語結構形式,它是由兩個說話人組成,第一個說話人所說的話段叫引發語,第二個人所說的話段是對第一句話的回應,叫應答語。會話中常見的應對形式有:問候—問候;提問—回答;祝賀—感謝;告別—告別等。如:
田娃:爹啊,咋的了?
劉小光:那什么,你大爺讓過去一趟呢。
——《中獎了》
這個例子中的提問—回答應對形式是相鄰話對中的典型形式。一般來說,在兩組語句中第一語句與第二語句構成相互應對關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第二語句都可能與第一語句構成應對關系,只有當這兩組語句相互關聯時才可以稱得上是應對。
(二)預示序列展現出說話者的發話技巧
預示序列可以理解為說話人的“投石問路”,是說話人在以言行事之前為了試探對方而說出的一類話,可分為請求預示序列、邀請預示序列、宣告預示序列等。預示序列在日常會話中比較常見,因為說話人試探性說出的一段話,可以避免被聽話者直接拒絕后的尷尬,下面就小品中的相關例子來分析其用法。
在請求預示序列中,說話人想通過它來獲得聽話人“合意的”反應。如:
趙本山:澳洲鮑魚四只。
小沈陽:對不起沒有。
——《不差錢》
在這個例子中,因兩人的事前商量故意使說話人沒有得到“合意的”反應,也促使小品的劇情順著趙的希望發展。
邀請預示序列一般發生在說話者有意探聽聽話者有無時間或精力與自己一起做某事,聽話者的回答則必須與說話者所發出的邀請盡可能地相協調,這樣對話才能順利進行。如:
趙本山:別看了,沒用
畢福劍:怎么沒用?
趙:就是行,他也去不了北京。
畢:去得了,去得了,只要行,星光大道就需要演員,需要參賽選手。
趙:不是,老窮了,去前,路費都是問題。
畢:哦,經濟上比較拮據。
趙:因為現在還在饑荒呢,這剛拉的。
畢:我隨身帶了一萬塊錢,好不好,我先給墊上。
趙:快回來了(笑著說)。
——《就差錢》
這一例子是趙為了要回自己的一萬塊錢,一步一步地將畢引向趙希望的對話中,最終目的達到。在這個對話中,趙充分運用話輪轉換技巧,使畢的回答逐漸與自己的說話內容相協調,并將趙怕那一萬塊錢要不回來的“提心吊膽”表現的淋漓盡致。
宣告預示序列如:
海燕:老伴啊,我報告你個好消息,有喜了!
趙本山:什么?
海燕:有喜了!
趙本山:別鬧了,你都五十了還有什么喜。
海燕:不是我有喜了,是你有喜了。死老頭子,你中獎了。
——《中獎了》
宣告預示序列是說話人將聽話人未知的信息告訴聽話人,并且對信息的內容有所評價,上述這個例子是海燕將中獎這個好消息告訴她老伴所引發的一段對話。
(三)插入序列展現出聽話者的應答技巧
在會話中,話語并不總是線型發展的,它會因不同的需要在會話中插入一些其他應答話語,形成一個新的話輪,但其頭尾部分仍保持著意義上的連貫性和結構上的一致性。插入序列常出現在毗鄰應對的前面、中間和后面,是聽話人對說話人的話語產生歧義,或有意搪塞、拖延。如:
海燕:老四啊,在外邊挺順利的?
劉小光:兒子咱順利不?
田娃:我,我也不知道啊。
趙本山:順利不順利,咋不順利啊?
劉小光、田娃:順利!
——《中獎了》
(四)旁支序列展現出語言的關聯性技巧
旁支序列是會話時聽話者對當前說話者所說的話產生疑問,打斷并插入與話題無關或關聯性很低的內容,常由三個部分組成:疑問、澄清、結束。如:
宋丹丹:你就拉倒吧,你就擱家整個網,上網唄。
趙本山:我多年不打魚了,還哪有網呀?那么多年了。
宋:我說的是電腦,上網。
趙:電網呀?
宋:嗯。
趙:電腦的上網?
宋:電腦網。
趙:啥網呀?
宋:因特兒網呀。
——《鐘點工》
三、話輪轉換的規律及技巧
對于話輪轉換,Sacks等人將可以變換說話人的位置稱為“轉換關聯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3],是可以發生話輪轉換的位置,并指出了話輪轉換的具體規則:
1.當前發話者選擇下一發話者。
2.當前發話者未選擇下一發話者,而是由其他會話參與者自我選擇。
3.當前發話者未選擇下一發話者,而其他會話參與者也沒有自我選擇,當前發話者則可以繼續說話或選擇等待(但時間短暫)。如:
趙本山:你住哪?
畢福劍:我住大連老鱉灣。
趙:哎呀媽呀,有親戚。
畢:和您?
趙:孩子她姥爺在在老鱉灣,也姓畢。
畢:你姥爺叫什么名字。
丫蛋:畢門庭。
——《不差錢》
在會話交際中,這三個規則在轉換關聯位置上交換使用,直到新的話輪產生為止。
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需要交際雙方能夠很好地掌握話輪轉換的技巧,提高言語交際能力,常見的話輪轉換技巧有話輪奪取、話輪把持、話輪結束。話輪奪取,可以在當前發話人說話時進行插話或接話,從而爭取到說話機會;話輪把持是說話者發話時為使自己表達更清楚,避免別人插話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自己的話輪繼續進行;話輪結束是發話人認為自己的發話即將結束或準備放棄發話,它可以是發話人自行選擇下一發話者,聽話者也可以自我選擇,使話輪繼續進行下去。
四、話輪轉換顯現出小品的幽默效果分析
在喜劇小品中,可以發現其話輪長短不如日常生活中的話輪長,多是短話輪,其對話輪的控制使觀眾更加好奇劇情發展。而喜劇小品正是在這些短話輪中將情節發展不斷推向高潮,幽默效果正是在這種“短小精悍”的對話中產生,如:
趙本山:抽煙嗎?
宋丹丹:不會。
趙:喝水呢?
宋:自備。
趙:吃水果?
宋:反胃。
——《鐘點工》
在每次對話中,發話人都將話輪控制在一定長度內,正如上述例子中宋的回答:不會、自備、反胃,不僅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同時產生了喜劇效果,推動了劇情發展。再如:
趙:今天我見到你我…怎么說啊。
宋:怎么的?
趙:(握手)感謝啊。
宋:謝啥呀?
趙:半年了我沒有這么高興過,半年了,沒說過這些話。
宋:真地呀?
趙:謝謝,啥也不說了,非常感謝你。
宋:大哥,你你你抽煙嗎?
趙:我不喝水。
宋:喝水嗎?
趙:我不抽煙。
——《鐘點工》
這里副語言特征的使用表現出了趙對宋的感激之情,但兩人隨后意識到不妥,使氣氛變得尷尬,以至于后來的答非所問更是向觀眾很好地展現了兩人的心理活動,觀眾都因兩人的尷尬舉動而發笑。本來一正常對話卻因副語言特征使劇情“峰回路轉”,再次落入喜劇“套路”中,從而制造了幽默效果。
生活中的會話方式千姿百態,但其中也有一定的規律和技巧可循,在了解了其中的規律、技巧之后,發話者和聽話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話語沉默而造成的尷尬氣氛,也使每個會話參與者都能獲得發話機會。在小品中,話輪轉換技巧的運用更是促進了劇情的發展,也使觀眾對于劇中人物的性格有了深層次了解。
注釋:
[1] Edmondson.Spoken Discourse: A model for Analysis [M].Longman, 1981.
[2] 劉虹,話輪、非話輪和半話輪的區分[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3).
[3] Sacks,Schegloff&Jefferson: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
參考文獻:
[1]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 劉虹,話輪、非話輪和半話輪的區分[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3).
[3] 何慧英,話輪轉換及其語用策略[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3).
[4] 張廷國,話輪及話輪轉換的交際技巧[J].外語教學,2003(4).
[5] 劉森林,話語更迭的語用策略[J].外語教學,2007(4).
[6] 何慧英,楊芳.會話語篇中話輪轉換模式的多樣性[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