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華
摘 要:高中政治課堂一直以來都被學生們總結為枯燥乏味,因為單純說理、說教而招致學生的反感,政治課堂也逐漸失去其應有的魅力。俗話說“政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如果能夠在政治課堂巧妙融入文史小故事,就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吸引學生主動投入課堂學習,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政治課;小故事;歷史典故
怎樣上好一門高中政治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一直是困擾高中政治課老師的難題。因為政治課程的說教、說理特點使其在各學科中失去應有的地位,逐漸變成學生心中枯燥的科目,進而不被喜歡。所以,筆者認為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政治課老師必須轉變觀念,讓自己的教法靈活起來,主動改變授課模式以吸引學生專注于政治課堂,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妙引用歷史小故事
高中階段的政治課程牽涉到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常識,涉及知識面較廣,而且很多知識很抽象,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所以老師在講授知識時應該學會變抽象事理為具體知識,才能讓學生容易接受。這時,老師掌握大量的歷史故事就會起到絕妙的好處。
比如在講政治經濟學的課程時,老師會講到“通貨膨脹”的常識,一般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很難理解這一知識點。此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學過的歷史常識進行具體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知識。因為歷史課本上說到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中國,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民政府大肆發行法幣,使得市面的紙幣流通量遠遠超出市場所需,最終造成紙幣貶值,物價飛漲。一個經典案例就是“一市民早上去買大米,排了好長的隊伍,一開始一斤大米五十元法幣,等排隊到跟前時已經漲價到一百元,市民只好回家繼續帶錢,但是等再次排隊時市價又漲了很多倍。”這種現象就可以稱作“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因為故事的典型性,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也很易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這要遠比一味的老師說教效果要好。
另外,古代錢莊、票號的運行模式和現代銀行的異同等也可以通過一些影視資料和歷史故事串聯進我們的政治課堂,比如晉商的崛起,徽商的發跡等電影電視節目,均可進入我們的課堂。當然,類似的歷史故事還有很多,而且大多數歷史故事都和我們的政治常識有密切聯系,如果我們的政治課老師能夠在閑暇時間多讀讀歷史方面的書籍,將會對我們的日常政治課教學起到極大地幫助。
二、引用詩詞助理解
政治課程中的很多哲理性常識都很抽象,理論讓學生理解起來是很費力的。有時間老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老師累的不行,但是實際效果卻很差,其結果是事倍功半。此時,老師們不妨試著改變一下教學方法,嘗試著把咱們的古典詩詞融入政治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
例如我們講到辯證法時,會分析客觀事物的對立統一性,也會提到客觀事物的矛盾統一性,也就是說一種客觀事物具有兩面性。就像是人一樣,不能簡單的用“開朗”或者“內向”來進行籠統的概括,而應該是一分為二的對待。但是政治課堂上作為老師卻不能這樣一言以蔽之,或者簡單繞過去,而是應當作詳細分析,讓學生理解透徹,認識深刻。此時,我們以前學過的詩詞《題西林壁》就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了。在這首詩中蘇軾有這么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以說是對客觀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美論述。
這詩句淺顯易懂,明白質樸,但卻說理透徹。客觀存在的山橫亙在那里,不會因人的意志而轉移,不會忽大忽小,亦不會突然發生某種變化,但是人們觀察的角度不同就會發現各自理解的內容。如果你從橫截面看,它是一座山脈;但是若從側面欣賞,卻發現它是一座山峰,峭拔挺立。遠觀像是一條巨龍在空中騰飛;近觀如同一面絕壁讓人生畏不可直視。這就是客觀事物的辯證統一性,我們絕不能割裂的看待,否則就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再比如“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可以用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統一性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不違農時,谷物不可勝食也。”可以用到客觀事物的規律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可以聯系到事物的對立統一性等等。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底蘊可謂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人生社會實踐哲理,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如果政治教師能夠多積累,深理解,廣運用,勤思考,就一定會使我們的高中政治課堂樂趣橫生,妙不可言,那么學生的成績提升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生活俗語入課堂
人們常說“文學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細觀現實生活中的許多道理,的確如此。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經過幾千年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積淀,很多以前的俗語、諺語等流傳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而我們的政治學科許多理論知識其實就是生活實踐的一種高度總結和概括,專家們把這些實踐中獲知的事理理論化、抽象化了,形成了一套知識理論,所以變得高深而難于理解了。如果我們老師能夠把這些東西具體化,淺顯化,就會讓學生迅速理解,并且能夠喜歡上我們的政治課。
比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晚霞不出門,朝霞行千里”等等。這些生活中的諺語都是客觀規律,被古人多年觀察后留下的智慧結晶,如果我們今天拿來為我所用,的確是省心省力。而這和我們政治課所講的事物都具有客觀規律性有極大聯系,如果在課堂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政治老師能夠合理穿插一些俗語、諺語,定會讓學生們覺得貼近生活實際,并且易于理解。
再如“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行遠路不知路遠”,“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這些俗語如果用于解釋我們高中政治課堂中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部分常識,將會很容易使學生理解。人們常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社會才是大課堂”,如果我們的政治老師時時處處關心生活,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注意積累生活素材,進而運用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將會對我們的教學起著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