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鐘朝勇
摘 要:關于酒文化,中國與西方國家呈現出很多差異,兩者也存在相似處。世界酒文化的發展與各國的交流是緊密相聯的,因此,國際交流對酒文化的發展大有益處,也十分必要。
關鍵詞:酒文化;文化差異;飲酒習俗
1.酒的歷史
眾所周知,酒是供人們享用的。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酒有益于身體健康,如降低引發心臟病的風險。酒的歷史非常有趣,因為許多國家在定義當今的酒時,都有不同的看法。最新的儲酒方法是用懸臂式貨架和鋼絲網分區,確保達到陳年佳釀的效果。酒的歷史要追溯到它的發源地新月沃地(今天的中東地區),也正是從那里傳播到世界各地的。
2.中西方酒的不同
2.1中國酒文化
2.1.1飲酒習俗
一直以來,喝酒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小到平民百姓,大到達官貴人。人們會把酒灑在地上來祭奠祖先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或者在寫詩作曲時小酌兩杯,亦或在筵席上跟親戚朋友干杯。
2.1.2中國酒的種類
1)黃酒,源于中國,與啤酒、葡萄酒并稱為世界三大古酒,是中國的漢族特產,其中浙江紹興的黃酒最為典型。
2)白酒,酒質無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酒度通常為50度左右。代表性的有:貴州茅臺,山西汾酒等。
2.1.3中國的飲酒器皿
1)青銅器皿,在商周時期用于祭祖,一般放在祠堂內,用于各項筵席或宴會。
2)漆制酒器,秦漢時期在中國南方,漆酒流行起來,漆制耳杯是最常見的,耳杯形通常是橢圓形,兩側有耳的弧形。
3)瓷制酒器大致出現于東漢前后,宋代是其生產的鼎盛時期。明代瓷制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紅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有法瑯彩,素三彩,青花玲瓏瓷及各種仿古瓷。
2.2西方酒文化
2.2.1飲酒習俗
西方人注重酒儀,在正餐開始前,主人舉杯歡迎每一位客人,在正餐結束、上甜點前,主人再次舉杯向貴賓(主客)單獨表達敬意。對于西方人來說,普遍的做法是,干杯時只需舉起酒杯,適量即可,不能喝酒的,可以用非酒精飲料來代替,只需要把舉杯相祝的誠意表達出來即可。在宴請中,主人單獨向貴賓敬酒時,貴賓不用起立,也不用喝酒,這是一種謙卑的表現。
2.2.2酒的種類
1)威士忌是一種只用谷物作為原料、含酒精的飲料,屬于蒸餾酒類。使用大麥、黑麥、玉米等谷物為原料,經發酵、蒸餾后放入舊的木桶中進行酵化而釀成的。
2)白蘭地是一種采用果汁或水果殘渣發酵,蒸餾至95%以內,其餾出液具有本產品典型特色的酒精飲料。白蘭地起源于法國,是由法國政府立法為其命名的。
3)蘭姆酒是以甘蔗糖料為原料,經處理、酒精發酵、蒸餾取酒、入橡木桶陳釀后形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蒸餾酒,又譯為朗姆酒或羅姆酒。
2.2.3飲酒器皿
西方人認為,使用何種飲酒器皿依酒的種類而定,這是一種“酒禮”。例如紅葡萄酒一般用長型圓腳杯,白酒用半圓高腳杯,如果只喝一種酒使用半圓高腳杯最佳,萊茵、摸索爾兩種德國白酒用超長半圓高腳杯,烈性的葡萄酒多用漏斗型酒杯,如雪莉和波特酒,白蘭地等烈性酒用半高大肚酒杯,香檳酒用長腳杯喝,啤酒多用有把手的大玻璃杯,雞尾酒所用杯子各式各樣。
3.中西方酒文化的相似之處
酒神精神是一種文化象征,各個國家的文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文學和藝術領域,酒神精神處處可見,融自由、藝術、美麗于一體,深深地影響著文學工匠。酒與中國古代的文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古代的王侯將相設酒宴的必需品,也是普通百姓生活里必不可少的東西。許多詩人的著作都是在醉酒之后完成的,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因其酷愛酒,被稱為“酒仙”。除了品酒,他們還注重飲酒的過程,飲酒時探討歷史、文學、音樂和詩歌都是常見的事。古代打仗前,將軍一般都會宴請戰士們喝酒吃肉,如果打了勝仗,會以好酒作為獎賞;如果有戰士不幸在戰爭中身亡,戰友們會撒酒在地,作為祭奠儀式的一部分。
4.發揚酒文化的路徑
4.1促進國際交流
酒文化的發展取決于各個國家的相互交流,我們應該發動國際會議對酒文化進行研究。這是推動酒文化發展最直接的方式。
4.2發揚創新理念
為了維持酒的旺盛生命力,創新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創新該從何下手呢?
首先,釀酒工藝的改進與觀念創新相結合。人們的消費心理不斷變化,對酒的安全、衛生要求越來越高,愈發提倡綠色健康消費。其二,創新與技術相結合。工藝技術的創新能夠推動釀酒制造的進程,為酒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三,酒文化的創新與企業管理相結合。國內外企業管理可分為三個階段:“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和“文化管理”。
5.結論
酒是上帝賜予人類最好的禮物。自從有了酒,酒文化就應運而生了。而中西方的酒文化在釀酒材料、飲酒習俗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分析中西方的酒文化差異,有助于了解各國的生活習俗,促進社會文明的延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Haeger. North American Pinot Noir.Langman, 2004.
[2]蔣雁峰.中國酒文化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3] 王守國.酒文化與藝術精神[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6.
作者簡介:張亞楠(1991-),女,漢族,江蘇人,翻譯碩士,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在讀;鐘朝勇(1990-),男,漢族,四川人,理學碩士,重慶師范大學數學學院數學教育學專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