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銜接"指的兒童結束以游戲為主要活動的學齡前生活,走上以學習為主要活動的正規學習生活的過渡階段。近年來,我國對幼小銜接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但是對幼小銜接時期幼兒出現的心理問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為此,本文在對幼小銜接時期幼兒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幼兒幼小銜接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幼兒;幼小銜接;心理問題;成因;對策
在國外,幼小銜接研究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課題,并且針對該問題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國對幼小銜接的重視已經形成了共識,幼兒園和小學教師也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1]本次研究發現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心理問題主要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撒謊”;任性、嬌氣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過于脆弱,耐挫性差;不適應新環境,具有“戀園情結”;不愿意上小學;攻擊性行為等問題。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策略,以更好的促進幼小銜接的改革與發展。
一、幼小銜接中幼兒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及成因淺析
(一)注意力缺陷多動癥
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疾病。核心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大約有3%---5%的兒童有此病癥。[2]日常生活中突出表現為攻擊性行為頻率高,同時本次調查也發現男孩出現的問題行為明顯多于女孩。
(二)“撒謊”行為
這一問題在大班幼兒和剛入學的小學生中比較普遍,幼兒“撒謊”按照成因分以下幾種類型:(1)“幻想”型的撒謊:幼兒由于年齡小、生理發展不成熟,記憶不精確,在回憶時往往會歪曲事實,易把想象中的東西當做現實中發生的事情進行描述;[3](2)“吹?!毙偷娜鲋e: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而故意夸大事實,即所謂的“吹牛”;(3)“主觀愿望達成型”的撒謊:為了達到一些目的而撒謊。由于年齡限制,幼兒的行為主要以達到愿望為目的,例如急切地想出去玩兒就告訴父母實際上未完成的作業已經完成。
(三)任性嬌氣,“以自我為中心”
由于教養方式和教養觀念的影響,現今許多幼兒身上都有任性嬌氣、以自我為中心,不愿與他人分享;不愿意服從規則、經受不住誘惑的特點。[4]主要表現為:在幼兒園或學校只喜歡“被表揚”“被喜歡”,對于老師或同伴的批評指正不以為然;容易生氣、耍小性子;不論對象和場合,為所欲為,一旦不如意就大發脾氣甚至破壞物品;不愿意遵守規則,占有欲強。
(四)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
脆弱的孩子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孩子本身比較淘氣,寵的什么都不怕的“小霸王”的類型,這類孩子一貫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煩躁、沖動,脾氣失控;二是一種“乖孩子”的類型。這類孩子特別聽話,家長十分寵愛,以上兩類孩子在面對外界的困難和壓力時,都會表現出無所適從的脆弱性。
(五)不適應新環境,具有“戀園情結”
幼兒升到小學一年級以后會哭著要回幼兒園,表示不喜歡上小學的現象就是“戀園情結”。調查結果表明,62.5%的幼兒在情緒低落時要求回到幼兒園。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幼兒不適應小學的生活,小學階段課時變長,課業負擔加重,師生關系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幼兒就會想念自己的幼兒園,對小學產生抵觸情緒。
(六)不愿意上小學
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大班是幼兒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的重要時期。但在實際調查過程中,有部分大班幼兒卻表示不愿意上小學,主要原因如下:受到已上小學但是沒有好好適應小學生活的哥哥姐姐的消極影響;受到家長“到小學以后就得好好學習,不能好好玩兒”的思想的影響;受到某些有“小學化”傾向的幼兒園的教師的不良影響,例如“現在你不好好學,將來什么也不會小學老師就不喜歡你”。
(七)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主要包括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在幼小銜接階段,敵意性攻擊居于主導地位。敵意性攻擊是以傷害特定對象為主要目的,針對特定的人,企圖傷害對方。[4]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主要有:活動組織不合理,消極等待的時間過長,兒童無事可做.
二、幼小銜接中幼兒心理問題解決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兒童健康觀,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的健康發展不僅包括身體方面的健康發展,心理方面的健康發展也至關重要。在幼兒時期,尤其是在幼兒園階段,兒童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身體的成長,這往往使我們忽視了兒童心理方面的問題。
(二)把握幼兒發展規律,密切關注幼兒行為,對于心理問題早發現、早治療
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幼兒的發展規律,對于幼兒的行為具有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當幼兒出現問題行為時要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對于行為程度較輕的,給予正確的引導即可,對于行為程度較為嚴重的,需及時進行治療。
(三)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幼兒時期是人際關系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因此,要重視幼兒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成人要樹立起幼兒人際交往的科學理念, 抓住任何兒童群體活動的場合, 鼓勵幼兒主動與他人交往,以參觀、郊游、做客、親子活動等為載體,充分發揮家庭、社區的教育潛能,形成“家、園、社區”三位一體的“合力”。[5]
(四)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幼兒為升入小學做好準備
成人可以通過帶領幼兒參觀小學、體驗小學生活與小學的學生交流來使幼兒對小學的生活具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此過程中要十分注意給幼兒傳遞正向信息,對于幼兒看到的一些負面信息也要加以引導,幫助兒童樹立起適應小學生活的信心,激發孩子上小學的欲望。
參考文獻:
[1]王玉梅. 幼小銜接時期幼兒心理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教育教學論壇.2012(10).
[2]許莉娟.請不要漠視我---關注課堂中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兒童.基礎教育.2008(5)
[3]郭菁.幼兒說謊行為成因分析與對策探討.課程教育與研究.2012(10).
作者簡介:王瑞卿(1991-),女,河南省洛陽市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1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