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瑩瑩+趙俊杰
【教學內容】
“神經調節”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內容,本節課分兩課時進行。我僅就第一課時的教學進行設計。
【教學過程】
一、激發熱情,新課導入
以同桌為一組,進行抓筆游戲。
設計目的:通過游戲引入新課,能提高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為新課教學的順利進行作好鋪墊。
二、回顧舊知,直接展示認知結構
通過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構建新知識: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反射的結構基礎是什么?反射弧由哪幾部分組成?
3.神經元包括哪幾部分?
4.反射弧受損,反射還能否完成?
然后展示反射弧的結構及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遞過程。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興奮在反射弧中是如何傳遞的呢?引出下一知識點。
三、多媒體展示,模型構建,理解“傳導”,掌握“傳遞”
1.多媒體動畫展示實驗。
實驗一:將電位計的兩個電極同時置于神經纖維表面或內側。指針不偏轉。
實驗二:在神經纖維左側給予刺激,結果發現指針發生兩次偏轉,且偏轉方向相反。
提出問題:實驗二中電位計指針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偏轉?導入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產生過程。
多媒體展示神經細胞膜內外離子排布情況的圖片,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鉀、鈉離子排布有何特點?
(2)神經元細胞膜對鉀、鈉離子通透性是怎樣的?
(3)此過程中鉀、鈉離子運輸的方式可能是哪種?
(4)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是如何形成的?
問題(3)可能是學生比較模糊的地方,教師可提供相關信息。
然后教師展示膜電位產生的動畫,使學生形成更直
觀、系統的印象。
2.神經沖動的傳導過程:通過小組合作,構建模型的方法來解決。
活動材料:長條紙1張(表示神經纖維)、兩種顏色的圓形硬紙片若干(分別表示正、負電荷)
活動要求:擺放出放靜息電位、動作電位,推導出局部電流的方向,并在紙條上標明。由不同小組成員分別演示。
在活動中主要引導學生模擬興奮部位與臨近未興奮部位之間發生的電位變化,從而突破興奮傳導過程的難點。
通過對局部電流方向的分析,學生很也容易發現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為雙向傳導。
最后展示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動畫,使學生更直觀、完整的理解此過程。
設計目的:利用感性的教具,使學生自己推導局部電流傳導過程,還課堂于學生,使學生在模型構建中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小結與反思】
這節課,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模型構建等環節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模型構建過程,把微觀的抽象認識轉化為宏觀的感性理解,突破了有可能會出現的理解誤區。并且,較容易的突破重點、難點。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