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潔
摘 要:通過對職高禮儀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發現教師在教授禮儀課時的技巧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至關重要。通過對支架理論的引入,結合實例分析,提出了教師在禮儀課堂教學中利用支架理論,合理調控,有利于學生技能的培養。
關鍵詞:職中禮儀;日常交往;支架理論
一、問題研究的背景介紹
在現代職高課堂“任務型教學”的理論指引下,老師們都很注意在每節課中設計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但是,有時會讓老師陷入尷尬的境地:“啟而不發”或“啟而亂發”。特別是在職業高中的禮儀課上尤顯突出,這時很多老師總會抱怨學生領悟能力差、沒有創造力、想象力。在與學生多次的交流溝通后,筆者發現其實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鋪墊不到
位,主要表現為:
1.學習任務難度過大
由于老師在備課時對問題設置的難易把握不到位,對學生情況預估不夠,有些老師的任務讓學生無所適從。
【事例】
《禮儀規范教程》第三章——日常交往的禮儀
教師在講解完后發出了一個指令。
教師:現在請大家在10分鐘內設計一個場景(將稱呼、介紹、握手、問候、遞接名片等交際禮節融合進去)。
在這個事例中教師的初衷是想讓學生掌握日常交往的運用,想法很好。但是,對于一個職高一年級的學生,要在10分鐘之內完成一個職業場景的設計,況且還是在沒有給予主題的情況下,是很困難的。所以,教師準備問題時要注意“梯度”。在此課中如果先拋出一個主題:如,關于職場中的見面禮儀,再引導大家回憶所學習的日常交往禮儀,再來布置問題。根據學生自己擬定的一個見面的環節來設計一個見面的場景。這樣在設計中給予學生主題,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與利用并引導學生完成作業。給學生一個具體題目,也可通過對幾個環節分別提出問題,最后構建成一幅完整的“場景圖”,給學生一個清晰的畫面。因此,有層次的問題才能啟發學生的思路,讓他們不只參與還應主動出擊。
2.教材靈活處理不夠
在現代教學手段相當豐富的情況下,很多老師忽略了回歸教材。有時一節課上按照預先設定的步驟上完后,老師認為所有任務已經完成,但學生課后作業反饋往往令人很失望。
二、理論依據
在以上的這個事例中我們都不難發現教師的教學過程必須要不斷地為學生做鋪墊,根據教學實際調整難度,這就是一個搭建“腳手架”的過程。支架式教學(也稱為“腳手架式教學”或“支撐點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源自于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社會構建主義理論和他的租金發展區理論。支架式教學模式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提供支架和支持以幫助學生主動發展,這些支架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內化新的知識。根據歐共體“楊經理教育與訓練項目”(DGX)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進深入。”
支架:原指建筑業使用的腳手架,是修建樓房時必須的臨時性支持,樓房修建完畢后必須撤掉。從這些描述中不難看出在支架教學理論支持下,教師扮演的就是搭建支架的人,學生的水平有多高我們就搭建多高的支架,但這是臨時的,一旦學生這座高樓已建成教師就必須撤退,讓他們獨立,自主思考。
在職高禮儀教學中運用支架教學理論,對教師的要求很高。
教師不僅要備好教材還要充分地備好學生。在搭建每個支架前要根據學生當時的反應適時調整任務,指示必須明確,在學生完成任務后做好評價,再層層遞進。這樣,學生在處理一個個由淺入深的問題時才能不斷地發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為自主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現筆者以最近上課的實踐,談談支架教學在具體教學中實施的一些體會:
1.根據學情適時調整支架
課堂教學是一種“殘缺”的藝術,每節課都會有遺憾。對教材內容、學生情況課前分析非常重要,但學生的表現是不能預設的,教師對課中的靈活處理也不容忽視。
2.有層次的搭建支架
職業中學的學生普遍成績和素質都不夠優秀,因此,在我校各專業開設的禮儀課上,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就業做好準備。這樣有利于將教學內容和行業進行有效接軌。將理論教學具體落實到學生的實戰練習時,可在任務教學法中為學生有層次地搭建支架。
三、啟示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職中禮儀教學中,教師教授學生的不是單純一課所講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終生受益的素質教育。支架教學就是主張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情況為學生搭建支架,讓他們不斷成長,同時強調教師指導成分的逐漸減少,最終使學生達到獨立發展的地位,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為主向學生為主轉移。所以,我們應該從只是大量地講解理論知識的誤區中走出來,在職業中學的禮儀教學中充分使用支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思考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輯 王團蘭
endprint